天天看点

张君秋 | 我跟谁唱,心里都有底,唯独跟谭先生唱要注意力特别集中

作者:倚竹听琴
注:本文摘自《张派和张派传承》,蔡英莲口述,题目为本次所拟,原文载于《国韵京剧——梨园弟子口述历史》,学苑出版社2021年版;图片素材源自网络,侵删。
张君秋 | 我跟谁唱,心里都有底,唯独跟谭先生唱要注意力特别集中

蔡英莲

在四大名旦中,张君秋老师跟小云先生是最早见面的。当时尚先生听说出了一个张君秋,便直接去看了他的戏,一眼就看中了老师,说我明天教你戏。

于是尚先生将自己载歌载舞的戏,像《虹霓关》《樊江关》《失子惊疯》《汉明妃》都教给他了。老师的《金山寺》,就是跟昆曲学的,里面拿刀动枪的戏份开拓了他的戏路。

张君秋 | 我跟谁唱,心里都有底,唯独跟谭先生唱要注意力特别集中

尚小云

尚先生非常喜欢老师,不仅是四大名旦中第一个教他戏的人,还将他收为义子。

梅先生是在上海看到了老师的演出,第二天就把梅派戏教给他了。后来,程先生还在夜里去老师家看他。

张君秋 | 我跟谁唱,心里都有底,唯独跟谭先生唱要注意力特别集中

梅兰芳

只有荀先生,老师没有直接跟他学戏,但是听了很多他的声腔。荀先生口语化、生活化、自然化的念白与唱法,使得情到技艺到,而非一味地追求技巧。

当时四大名旦都希望老师唱他们的代表作,宣传、弘扬各自的流派。无形之中,他们都将老师看作自己的爱徒,毫无保留地教他,老师因此吸收了这些流派的营养,化为己有。

张君秋 | 我跟谁唱,心里都有底,唯独跟谭先生唱要注意力特别集中

马连良

老师红了以后,四大须生都来带他。第一个是马连良先生。当时为马先生唱二牌的旦角也是名家,但是身体不太好,后来马先生借去外地演出的机会便把老师带走了,演的是《四郎探母》。

青衣戏多数是跟老生合作的,像是《红鬃烈马》《大·探·二》《四郎探母》《审头刺汤》,都是跟老生的对戏。

张君秋 | 我跟谁唱,心里都有底,唯独跟谭先生唱要注意力特别集中

张君秋 谭富英 游龙戏凤

马先生的声腔讲究韵味,嗓音有飘逸感,不是特别厚重,也是明亮的高位置演唱,唱得潇洒俏皮。老师跟马先生同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跟老生合作的戏,快板很多,比如《武家坡》,就是对唱,两人互相争吵,要唱快板。京剧的垛板,有些是一拍三个字,没有好嗓子、好气力,嘴里功夫不好,是唱不出来的。

老师跟马先生合作的戏,无论是《武家坡》,还是《四郎探母》的快板,你唱我接,我唱你接,都能衔接得严丝合缝,甚至老师后来都发展到鱼咬尾,就是抢到马先生的尾字上,显得更加严谨。

张君秋 | 我跟谁唱,心里都有底,唯独跟谭先生唱要注意力特别集中

王瑶卿 棋盘山饰窦仙童

老师跟王瑶卿先生学戏时,王先生就是快板特别好。他亲眼看到王先生给学生吊嗓子就拿一块戒尺打拍子,跟不上也得跟,慢慢地就能跟上了。于是老师也去陶然亭瑶台喊嗓子、练快板,一天三次。所以他跟马先生唱《四郎探母》时,配合得很好。

张君秋 | 我跟谁唱,心里都有底,唯独跟谭先生唱要注意力特别集中

有一次,老师和孟小冬唱《四郎探母》,孟小冬是女老生,嗓子、唱法特别好,他的老师李凌枫都没敢听,怕唱秃噜了。但是老师心里特别有准,跟孟小冬唱得严丝合缝,观众纷纷站起来叫好,李凌枫才拿下来堵着耳朵的手。

老师和老生的合作,快节奏唱得最棒,因为他嗓子好、气口好,丹田气用得好,嘴里五音唇齿舌牙喉字字清晰,还跟马先生学到了散板如何唱得潇洒俏皮。

后来老师也跟杨宝森先生等人唱,只要演出时间不冲突,可以随便搭班,他们也都非常欢迎老师。这样老一辈带年轻一辈,观众知道张君秋也想看新人,票房更火爆。

张君秋 | 我跟谁唱,心里都有底,唯独跟谭先生唱要注意力特别集中

谭富英 借东风

“四大须生”——马谭杨奚,老师都合作过。谭富英先生出身世家,从谭鑫培开始代代传承,他跟老师合作的戏也很多。谭先生嗓音非常好,嘎调唱得特别顺,而且在台上特别自由。

老师曾说,我跟谁唱,心里都有底,唯独跟谭先生唱,我得注意力特别集中。他非常自由,潇洒自然又多变,对唱时不一定能接得严丝合缝,初次合作很容易接不上。所以我要时刻盯着他,细心留意听他的每一个字落在哪,心里还要有节奏有板,该接的时候主动接,否则就给甩出去了。

老师说过,唱《打渔杀家》时,谭先生功夫特好,他出场后不等我,上来就跑圆场,噌噌噌跑得特快,我上场后就要注意着他,紧追紧赶,否则前后拉开太大距离是不行的。

老师说跟马先生唱就不用紧张,因为他出场后非常稳,亮相就停住了,等着我两人一块走,保持船型。

张君秋 | 我跟谁唱,心里都有底,唯独跟谭先生唱要注意力特别集中

梅兰芳 杨宝森 武家坡

“四大须生”对老师的提携,使他受益良多,这对于他最后创编张派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老师的声腔里有许多老生的腔,就是他在无形之中吸收了老生各流派的唱法。

跟老旦合作,他学会了李多奎先生的声腔。跟花脸裘盛戎合作,他又学会了裘派戏。每逢与人合作,老师都会把每位同台演员的唱念学会,以便接对方的台词。如此,老师就把百家的风格,不同的行当、声腔都印入了自己的脑海之中。

这些远远不够,老师还会去听大鼓、黄梅戏、评剧、歌剧,还会去看芭蕾、话剧。

张君秋 | 我跟谁唱,心里都有底,唯独跟谭先生唱要注意力特别集中

曾经有这样一个传说,四大名旦特别关注老师的成长,比如他排了什么戏,去哪演出了,演出效果怎么样等等。他们轮流去看老师的戏,回来后聚在一起讨论,他演这出戏的优点、缺点,包括观众的反应。

他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老师,是因为他们都将他视作自己的徒弟,教过他自己流派的艺术。

有一次老师演《刘兰芝》,获得北京市一等奖。当时梅先生偷偷去看了演出,第二天四大名旦又坐在一起讨论,梅先生说了这么一句话:"告诉你们吧,把咱们四个人的嗓子拴在一块,也不如张君秋。"

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都间接说明老师的个性嗓音,真是空前绝后。也正是因为老师有这副好嗓子,才能创出来他的流派唱腔。

张君秋 | 我跟谁唱,心里都有底,唯独跟谭先生唱要注意力特别集中

《望江亭》是老师的代表作,于50年代中期创编,是第一个创流派的作品。老师创编自己的戏时,移植了地方戏,用他的话来说是走近路。

一出戏成功与否,第一在于剧本,第二在于声腔。老师把《谭记儿》的本子进行改编,以三个行当青衣、花衫、花旦,分成三场来演,难点就在于三个流派合一。

老师的编腔(现在应该叫作曲)能力是从王瑶卿先生那里学来的。王先生给人创编声腔时,都是等夜里12点客人走尽后才开始,只留老师在身边,单独给他吃小灶说唱腔。

王先生编腔是先读本子,再根据情绪安排唱腔。后来老师创编新戏时,就是按照王先生编腔的模式,根据脑海里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的唱腔进行创编的,所以《望江亭》能够一次成功。

张君秋 | 我跟谁唱,心里都有底,唯独跟谭先生唱要注意力特别集中

老师的天才,我认为天下少有。过去很多名家都自己编腔,各流派都有自己的创作。老师的艺术基础打得十分厚重,所以他编腔的素材特别丰富,京剧、评剧、歌剧、民歌的声腔,都可以为他所用。

老师总跟我说,学艺要不怕苦,不怕难,学艺就是老师给你金子,你要往兜里装,不要拒绝。老师在这方面对我的影响深刻,我每天都要看书,而且也愿意听其他行当的戏。

所以,我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多看戏,多看书,多有爱好,包括书法、舞蹈也要接触,高尚的艺术都是相通的。

老师曾说过,前辈的艺术不是不能改,而是不能乱改、胡改,要改得更好,否则就是在糟践前辈的艺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