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留学博士枪杀导师,2个高知的悲剧带来什么警示?如何预防?

作者:晴日心理何日辉

本文字数约:5694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中国留学生博士在美国枪杀导师

02、杀人动机很可能源于偏执型人格障碍

03、领导如何与下属相处,避免被报复?

04、做到这4点,防止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

中国留学博士枪杀导师,2个高知的悲剧带来什么警示?如何预防?

中国留学生博士齐太磊枪杀导师,被控犯有一级谋杀和校内持有枪支罪,图片来源于网络

01、中国留学生博士在美国枪杀导师

前天(8月28日)下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发生一起枪击事件,该校应用物理学系副教授严资杰被击中死亡。犯罪嫌疑人齐太磊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博士在读,目前他已被捕,作案动机尚不明确。

据最新消息,齐太磊已正式被控犯有一级谋杀罪,不允许被保释。如果罪名成立,齐太磊将面临终身监禁。

从媒体报道的相关信息来看,这场枪杀案很可能源于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恩怨”,齐太磊长期对严资杰感到不满,最后积怨化作愤怒,在实验室对严资杰连开数枪,酿成悲剧。

据报道,受害者严资杰有着丰富的学术经历,他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此后赴美继续研学并任教,主攻研究光学和纳米材料。

在发生这起枪杀案后,严资杰身边的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比如与严资杰一起攻读博士的陈南湖在怀念他时说,“严资杰是个阳光温和的人,充满微笑......当得知严博士生前一直担心他学生的精神状况时,我特别心碎。”

据网传信息,严资杰很早就发现齐太磊有精神心理问题,并上报了学院,但可惜并没有引起学院的高度重视。

而犯罪嫌疑人齐太磊也是学霸级别的存在。他出生在河南封丘的大沙村,在2010年的高考,他与弟弟都考了624分,还登上了报纸,兄弟俩成为了全村的骄傲。

中国留学博士枪杀导师,2个高知的悲剧带来什么警示?如何预防?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后,齐太磊被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录取,于2015年本科毕业。此后,他一直专注于学术研究,还曾在南方科技大学和苏州新材料研究院工作过。

2021年,齐太磊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取得了材料科学硕士学位,第二年又加入了严资杰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实验室。事发时,他正攻读博士二年级,从事纳米粒子合成和光学捕获的研究。

在发生枪击案之前,齐太磊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发牢骚、表达强烈的不满情绪。

比如他说,“对于一个博士生来说,每天关注工作时间实在是太幼稚了……我知道很多人都想让我向他们展示:在工作、一直在工作。但是,不行……那根本就不是人。”

“这群人要么说我懒,要么力证我努力工作,而不是告诉我他们在试图消费我的隐私。我判断他们只是为了告诉我的 PI,然后通过讲故事来控制我。”

“在美国,欺凌似乎是一个问题。人们往往不会在第一时间制止他们。”

从这些话可以看出,齐太磊对他的工作状态、人际关系都非常不满意,他甚至可能遭受过校园欺凌。

不过,齐太磊也有积极、正性的一面。他经常自己做菜,并将成品照片分享到网络上。他很想认识一些朋友,还热情地发过交友贴,“想结交一些新朋友。我是一名二年级博士生,对纳米粒子合成、光捕获、自组装、光谱分析和机器学习感兴趣。日常琐事上有点傻,谈研究却很热情。如果有兴趣,请联系我。”

在发生枪击案后,齐太磊老家的一位亲戚王先生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他小时候不淘气,父母在村里人缘很好。”

王先生表示自己和齐太磊父母很熟,齐太磊父母病情加重后,他家被列为了贫困户,生前都有低保。齐太磊去了美国求学后,就没有回来过,甚至前些年他父母去世的时候,他弟弟回来了,但他没回来。

在王先生印象中,齐太磊并没有精神疾病,是个正常人。发生这样的事情,村里人都感到很惊讶。

02、杀人动机很可能源于偏执型人格障碍

看到这起枪杀案,我想起了2021年发生的“复旦教师杀害学院党委书记”一案。

2021年6月7日,复旦大学发生持刀伤人事件。该校数学系老师姜文华以割喉的方式,残忍地将该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杀害。据网上传闻,姜文化认为自己遭到了院领导的陷害、打压,不但没升迁的机会,还面临辞退的绝境,最终失去理性,做出了极端的报复行为。

这个案件当时引发了极高的社会关注,很多网友认为姜文华确实犯下弥天大罪,但如果能够留他一命,让他在监狱里度过余生并继续从事数学研究,甚至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一些贡献的话,这可能是最好的结局。

这个案件已经在今年5月一审开庭,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姜文华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但直到目前,审理法院还没有宣判结果。

上面这两起悲剧看似毫无关联,但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无论是中国留学生枪杀导师案,还是复旦教师杀害学院党委书记案,这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断演变后所发生的悲剧,而且,受害人与施害人的关系都是领导(leader)与下属。

最重要的一点是,姜文华及齐太磊都符合人格障碍的3个特征:严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严重缺乏同理心,以及行为远远超出社会规范。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都属于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

生活中有很多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属于“闷葫芦”类型。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比如反复被人嘲笑、排挤,导致他们的性格变得孤僻、内向。

他们在生活中经常默不作声,但当与别人发生矛盾与冲突而情绪爆发时,往往会做出令人震惊的行为。

姜文华、齐太磊形成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背后,肯定也有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不过,除此之外,这还跟他们自身非常优秀,从小到大经常遭受别人的夸奖,慢慢变得自以为是、内心自傲自负有关。

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曾因学习成绩优秀而受到过度夸奖,并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尤其是曾因高考成绩优异而上报纸、成为全村骄傲的齐太磊,他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更加强烈。

所以,虽然姜文华和齐太磊在学术上确实优秀,但他们对自身的能力也有过高的估计,而且很可能在为人处世、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比较“稚嫩”,情商较低,与别人相处时容易给人留下高傲自大、不愿意听取别人合理化建议的印象,从而容易引发人际矛盾与冲突。

而从客观角度来说,每次与别人发生的矛盾与冲突都对他们都会造成心理伤害,这使得他们更加敏感、多疑,容易将别人的好意当成坏意。

而且,他们往往不会深刻地反省自身存在什么问题,而是把责任一味推卸给别人,出现完全的外归因模式,内心更加愤怒,强烈的负性情绪越积越多。

一旦这种强烈的负性情绪到达临界值时,他们会失去理性,萌发极端报复的念头。由于他们的智商很高,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往往会想好作案手段,甚至会反复模拟、踩点。所以一旦真正实施,其犯罪成功率是极高的。

他们往往也不会心存侥幸,而是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自己会前途尽毁,家人会受到牵连。可他们不管不顾,只想发泄出心中愤怒。

而且,齐太磊的父母已经去世了,他的弟弟远在国内,且已经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他和其他亲戚的关系也比较疏远。所以,齐太磊在决定恶性报复之前,他不太需要顾及到家人的感受,“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是他作出极端行为的原因之一。

所以,姜文华及齐太磊在犯罪后,很快就被警方逮捕了,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掩盖犯罪行为或逃跑。否则凭他们的高智商,很可能会像北大学子吴谢宇一样进行周密策划,在杀人后逃之夭夭,隐姓埋名,警方就不得不花费更大的精力与时间将他们缉拿归案。

而且,一般来说,重度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在犯罪时只会针对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冤有头、债有主,他们不会将仇恨、愤怒泛化到周围的人身上、伤害无辜。

不过,我们必须申明,虽然我们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姜文华及齐太磊患有重度偏执型人格障碍,但这不能成为他们减轻罪罚的理由。相反,他们必须为自己犯下的残忍罪行接受严厉的法律惩罚!

我们之前分析了姜文华极有可能被判死刑。但其实很多网友们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

国家培养一名科研人员需要耗费大量资源,这名人员犯下了罪行,固然必须接受法律的惩罚。但网友们都希望国家已投入的人才培养资源不要浪费,如果姜文华能够在监狱中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可能可以部分弥补他对社会造成的伤害。

姜文华可以真诚地道歉、忏悔,尽力对受害者一家作出民事补偿和精神弥补,争取获得受害者家属的谅解。

当然,这只是网友们的一个美好愿望。姜文华有重度偏执型人格障碍,他几乎没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指望他真诚地道歉、忏悔,这是很难实现的。

而且,很多网友之所以能够共情姜文华,希望姜文华能够不被判死刑,仅仅只是因为这些网友在工作中曾遭受过领导的打压,他们觉得姜文华的报复虽然违背法律,但在情理之中,所以对他心生怜悯。

但这部分网友并未意识到重度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对社会的危害。而且,姜文华的领导到底有没有对他恶意打压、对他不公?这还没有得到证实。

如果姜文华没有被判死刑,他在服刑期间又遭受了新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他可能会更加愤怒,甚至会将仇恨对象泛化至整个社会,形成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如果他有机会出狱并再次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就很有可能作出报复社会的行为,无差别地伤害无辜的社会大众。

所以,鉴于重度人格障碍患者缺乏真正的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我们一直强调,对于这部分犯罪者,相关机构要重判、快判!

03、领导如何与下属相处,避免被报复?

作为单位或企业中的领导、管理者,应该怎么跟下属相处,才能尽量避免像上述两起悲剧中的极端报复?

第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领导者心中一定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有偏执型人格倾向的人对公平、公正特别敏感、特别在意,一旦觉得自己遭到了不公平对待,很容易立刻感到非常委屈、愤怒。

当然,有些事情涉及多方面因素,领导者也难以做到绝对的公平。又或者有些事情其实已经相对公平了,但个别下属还是产生了一些误解或扭曲理解,内心不满。

这时领导者最好诚恳地跟这些下属深入沟通,安抚他们的情绪,引导他们恢复理性,或者在其它方面适当地给予他们一些补偿,甚至是私下提供一些生活层面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没有被轻视。

第二点,无论在什么场合,处理什么问题,最好给这部分人留有面子。

能够私下沟通并解决的问题,最好跟他们单独沟通。而且跟他们说话的时候,充分利用“良性沟通三步曲”,先理解他们,倾听他们的想法和苦衷,再引导他们积极地配合,解决问题,实现提升。

如果有时难以避免需要公开指出他们的问题的话,也要注意说话的分寸,不要太针对其个人,而要对事不对人。领导者甚至可以在公开指正他们的同时,先认可他们的优点和工作成绩。这样,他们更能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尊重,而且更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

总之,领导者不能居高临下、不留情面地把这部分人狠狠地批一顿,否则很容易引起矛盾与冲突,导致他们心生怨恨。

第三点,如果领导者已经跟这部分人产生矛盾与冲突了,千万不要火上浇油、添油加醋,否则他们可能会失去理性,采取极端的报复。

而且,如果这部分人学历高、智商高,他们的犯罪成功率往往也较高,懂得提前谋划,甚至有所伪装。要是领导者跟他们的关系已经僵化了,那一方面要想办法缓和关系,多给予他们认可。另一方面,最好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避免跟他们单独相处,降低风险。

在“复旦教师杀害学院党委书记”一案中,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就是在自己的办公室内被下属教师杀害的,他事先对此毫无防范。

第四点,如果领导者有人事决策权,最好在面试或试用期时就识别出这部分有人格障碍的群体,并尽量不予聘请。

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至少要懂得初步的识别,而且在拒绝聘用时,要懂得委婉地、正确地表达出来,不至于激怒对方。

其实,如果领导者做得更好、更深入一些的话,除了要学会识别人格障碍患者、懂得与他们友好相处之外,还可以赢取这部分人的认可和充分信任,然后引导他们要意识到自己的人格异常,加强自我反省,并在必要时可以积极寻找深度的心理干预。

在这次事件中,严资杰虽然已经识别出齐太磊有精神心理问题,但他并没有掌握相应的知识,更没有作出有效的应对措施,而是一味寄希望于上报学院后,学院能够进行处理。

但他并没有等到学院的处理结果,而悲剧就已经发生了,令人十分惋惜!

04、做到这4点,防止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

每一次发生这样极端的案件时,除了被害人及其家庭受到无尽的伤害之外,其实凶手及其家庭也会受到巨大的负面冲击。犯罪者的父母往往会痛心欲绝,整个家族都蒙上沉重的阴影,受到外界的指责,凶手本人也赔进了这辈子的前途和人生。

而且,在“中国留学生枪杀导师”和“复旦教师杀害学院党委书记”这两起案件中,凶手都是学业非常出众的高学历人群。

他们的家人肯定一度为他们而感到骄傲,他们曾是大众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谁曾想到他们的人格已经逐步扭曲,最后做出这种极端行为?

所以,希望广大父母要从这类案件中得到警示,孩子的学业成绩固然重要,但人格健全、精神心理健康更加重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尤其注意以下要点,防止孩子以后走上不归路。

第一,父母要有意识地自我反省,是否曾对孩子造成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因为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偏执型的人格倾向,表现得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的好意当坏意,容易被激怒。

那反过来说,如果父母觉得孩子比较敏感易怒,那更要反省自己对孩子造成哪些叠加性心理创伤,并赶紧改变、提升,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孩子的性格弱点自然会明显缓解。父母不要将孩子的人格异常误认为是“叛逆”,进而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孩子长大了就好了,这很可能会错失干预的良机,最终酿成大错。

第二,父母不要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要总是给孩子灌输“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光宗耀祖”此类的观念。

否则,好处是孩子可能会不断努力,学习成绩很好;但弊端是,孩子的心理压力会很大,把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外在表现看得比命还重。一旦他们在这些方面受到挫折,他们很容易难以调整心态,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

第三,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父母在共情、倾听孩子之后,还要引导孩子懂得事后复盘,从挫折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想办法提升,尽量避免在同样的地方摔倒两次。这其实是帮助孩子建立高逆商的过程。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对身边的人和事容易从负面角度去理解,父母要及时引导孩子从更加理性、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第四,对于成绩好、聪慧的孩子,父母尤其要注意避免对孩子过度夸奖,而要给予孩子及时的、具体化的肯定。

比如,父母不要夸孩子聪明,这容易导致孩子觉得自己天生就是聪明,什么困难都难不倒自己。相反,父母应该留意到孩子后天付出的努力,比如勤于练习、学会了良好的方法、有错就改等等,具体地说出他们在哪个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可以继续改善。

当然,即使父母自己注意了,但很多长辈、老师或其他人还是容易对优秀的孩子过度夸奖。父母要及时引导孩子理性对待这些声音,可以感激别人的善意,但不要把别人的夸奖内容当真,更不要飘飘然,形成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尤其是孩子取得一些成绩或荣誉时,父母要引导孩子不要把功劳都归于自己,也要看到别的因素,比如时代背景、社会政策、别人的教育和帮助等等,作出更理性、更全面的归因。

也就是说,父母要尽力引导孩子树立“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心态,要有长远的目光和时间思维的意识。

我们可以设立远大的目标,并不断为之而努力,但不要对某个阶段的结果产生执念,认为非此不可。当遭遇挫败,或者面对外界给予的鲜花和掌声时,我们要达到宠辱不惊的境界,保持谦卑和良好的心态。

#华人博士生在美枪杀导师被捕# #家庭教育# #偏执型人格障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