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渐渐消失的石匠

作者:西安高中实验

渐渐消失的石匠

作者:陈新峰

在农村,每个村庄都有木匠和瓦匠,但是,不一定有石匠。小江坝十三村,只有一户陈姓的石匠。九十年代之前,农村的石器用途很广,有:碾房、磨坊、碾槽、碓窝、姜窝、石条、石板、石栏杆、石轱碌、石夯、石坠、石凳……

渐渐消失的石匠

如今,似乎只有姜窝和广场上的石头工艺品陪伴在我们身边,其它的石器,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儿时的碾房和磨坊经常能听到运作时的隆隆声和咯吱声。特别是每逢淋雨天和节假日,前来加工粮食的人排队。人们来碾房加工的食材有:苞谷面、苞谷珍、元宵面、面扑、米粉、麦糁、胡豆瓣、辣椒面等物。农村人平常比较忙碌,下雨天就想给娃儿们改善一下生活,比如蒸面皮、煮菜豆腐、炕苞谷浆粑等美食时,就会用石磨来磨浆。如果遇到谁家过红白喜事,磨坊和碾房就会更加忙碌了。每当磨盘没“牙”了或碾槽坎钝了的时候,人们就会请石匠前来开槽。此时,石匠就会背起他那特大号的牛皮兜子,里面装着大小号的铁锤、长短不一的钢錾和尺子等物前来开工。

渐渐消失的石匠

石匠戴着一副洋气的水晶石眼镜,弯腰弓背地爬在碾盘、碾轱碌或磨盘上,一锤一锤、小心翼翼地锻凿。铁锤敲打在錾子上,錾尖与石槽相撞,碰发出星星点点的火星。被击碎的石渣、石沬和石灰在空气中乱飞。每当我们一帮小屁孩想靠近石匠看个究竟时,石匠就会毫不留情地斥责我们:“站得远远地。小心伤了眼睛!”此时,我们才知道架在石匠鼻梁上的水晶石眼镜是保护眼晴用的。石匠一边錾,一边吹,把石头缝隙里多余的残留物,用毛刷刷掉。

渐渐消失的石匠

磨盘和石碾经过石匠精雕细琢之后,那些八卦形的石槽就像新开封的宝刀一样锋利,图案也更加清淅漂亮,加工起粮食来就特别的利索、省时。串剑博老师笔下,修沙河水库时讲过的乱石滩,就是小江坝人口称的乱石窖,位于原草庙乡中营村,我少年时经常在那里砍柴。那里乱石突兀、石质优良、溪水淙淙,是一个天然的大型采石场。陈石匠父子二人,经常在冬、春二季闲瑕时,拉着架子车到此地采石。他们用洋镐、铁锤和钢錾等物,在这里就地取材,开凿姜窝、柱井石、石条等物,运回老家卖钱。在别人眼里一堆凌乱的石头,经过石匠细细打磨之后,就变成了能登大雅之堂的工艺品。那时候的石匠常年走村过户、披星戴月地在各个村庄招揽生意,用铁锤和錾子养家糊口,在乡间小路上,难免碰到野狗。由此诞生了两个歇后语:石匠锻磨——石打石(实);狗咬石匠——招不住錾(站)。前者说石匠干活老实,不偷懒;后者说錾子是石匠的随身武器。

渐渐消失的石匠

如今,随着电器化的普及,祖先留给我们的那些无价之宝——石器,都被渐渐地湮没在村庄的泥土之中,可是,我对姜窝却情有独钟,因为,用姜窝砸的姜泥和蒜泥特别香!石匠是中国能工巧匠的组成部分,中国人在石头上雕龙画凤、树碑立传的石刻文化,就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星辰,永远屹立在世界版图的东方!

作者简介陈新峰,男,农民。常年在宁波务工,空闲时间爬格子,喜欢用文字记录身边的生活。

渐渐消失的石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