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漸漸消失的石匠

作者:西安高中實驗

漸漸消失的石匠

作者:陳新峰

在農村,每個村莊都有木匠和瓦匠,但是,不一定有石匠。小江壩十三村,隻有一戶陳姓的石匠。九十年代之前,農村的石器用途很廣,有:碾房、磨坊、碾槽、碓窩、姜窩、石條、石闆、石欄杆、石轱碌、石夯、石墜、石凳……

漸漸消失的石匠

如今,似乎隻有姜窩和廣場上的石頭工藝品陪伴在我們身邊,其它的石器,已經離我們漸行漸遠了!兒時的碾房和磨坊經常能聽到運作時的隆隆聲和咯吱聲。特别是每逢淋雨天和節假日,前來加工糧食的人排隊。人們來碾房加工的食材有:苞谷面、苞谷珍、元宵面、面撲、米粉、麥糁、胡豆瓣、辣椒面等物。農村人平常比較忙碌,下雨天就想給娃兒們改善一下生活,比如蒸面皮、煮菜豆腐、炕苞谷漿粑等美食時,就會用石磨來磨漿。如果遇到誰家過紅白喜事,磨坊和碾房就會更加忙碌了。每當磨盤沒“牙”了或碾槽坎鈍了的時候,人們就會請石匠前來開槽。此時,石匠就會背起他那特大号的牛皮兜子,裡面裝着大小号的鐵錘、長短不一的鋼錾和尺子等物前來開工。

漸漸消失的石匠

石匠戴着一副洋氣的水晶石眼鏡,彎腰弓背地爬在碾盤、碾轱碌或磨盤上,一錘一錘、小心翼翼地鍛鑿。鐵錘敲打在錾子上,錾尖與石槽相撞,碰發出星星點點的火星。被擊碎的石渣、石沬和石灰在空氣中亂飛。每當我們一幫小屁孩想靠近石匠看個究竟時,石匠就會毫不留情地斥責我們:“站得遠遠地。小心傷了眼睛!”此時,我們才知道架在石匠鼻梁上的水晶石眼鏡是保護眼晴用的。石匠一邊錾,一邊吹,把石頭縫隙裡多餘的殘留物,用毛刷刷掉。

漸漸消失的石匠

磨盤和石碾經過石匠精雕細琢之後,那些八卦形的石槽就像新開封的寶刀一樣鋒利,圖案也更加清淅漂亮,加工起糧食來就特别的利索、省時。串劍博老師筆下,修沙河水庫時講過的亂石灘,就是小江壩人口稱的亂石窖,位于原草廟鄉中營村,我少年時經常在那裡砍柴。那裡亂石突兀、石質優良、溪水淙淙,是一個天然的大型采石場。陳石匠父子二人,經常在冬、春二季閑瑕時,拉着架子車到此地采石。他們用洋鎬、鐵錘和鋼錾等物,在這裡就地取材,開鑿姜窩、柱井石、石條等物,運回老家賣錢。在别人眼裡一堆淩亂的石頭,經過石匠細細打磨之後,就變成了能登大雅之堂的工藝品。那時候的石匠常年走村過戶、披星戴月地在各個村莊招攬生意,用鐵錘和錾子養家糊口,在鄉間小路上,難免碰到野狗。由此誕生了兩個歇後語:石匠鍛磨——石打石(實);狗咬石匠——招不住錾(站)。前者說石匠幹活老實,不偷懶;後者說錾子是石匠的随身武器。

漸漸消失的石匠

如今,随着電器化的普及,祖先留給我們的那些無價之寶——石器,都被漸漸地湮沒在村莊的泥土之中,可是,我對姜窩卻情有獨鐘,因為,用姜窩砸的姜泥和蒜泥特别香!石匠是中國能工巧匠的組成部分,中國人在石頭上雕龍畫鳳、樹碑立傳的石刻文化,就像一顆璀璨奪目的星辰,永遠屹立在世界版圖的東方!

作者簡介陳新峰,男,農民。常年在甯波務工,空閑時間爬格子,喜歡用文字記錄身邊的生活。

漸漸消失的石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