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TheShawshankRedemption)改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Differen

作者:道尔顿笔记

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TheShawshankRedemption)改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DifferentSeasons)中的短篇小说《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它是一部监狱题材的电影。

但是,它打破了监狱类型片的限制,细致入微地展现了监狱的生活,融入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解读和严肃思考,成功地刻画了监狱化体制下不同类型的人物。虽然这部电影没有获得1995年的奥斯卡金奖,但是它却获得影迷们的追捧,被公认为影史上最伟大电影之一。

影片是以20世纪中期的美国监狱为背景,展现了不同类型罪犯在监狱体制下的不同表现。影片中老布鲁克斯就是一个被监狱化的典型人物。“监狱化”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社会学家唐纳德·克莱默的《监狱社会》。按照唐纳德·克莱默的理解,监狱化是指罪犯对监狱亚文化的学习与内化过程。

所谓罪犯亚文化是指通行于罪犯小社会内部,影响罪犯行为方式的一套非正式的、不成文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和习惯。事实上,监狱亚文化不只会对罪犯产生影响,监狱中的管理者也在潜移默化受着监狱环境的影响,形成监狱化人格。例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监狱长诺顿的独断、专横,看守长的外强中干都是监狱生活在他们人格中留下的痕迹。

本文主要从罪犯监狱化的角度上探讨监狱化人格。在监狱学中监狱化人格,特指罪犯在监狱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不健全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也就是说,罪犯的监禁和生活所形成的人格异化。如反社会人格、抑郁人格、依赖人格等一系列人格障碍。

影片中布鲁克斯和瑞德在监狱中生活了几十年就发生了人格的异化,形成了依赖性的人格。他们清楚监狱中的每一项规则、了解监狱中的每一个人,已经非常习惯了监狱的生活。当布鲁克斯得知假释通过时,他没有觉得欣喜,而是感到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为了继续留在监狱,一向温和的布鲁克斯竟然挟持了狱友海伍。出狱后,他无法适应外面的社会,时刻生活在不安之中,以至于不能承受这个压力最后在自己的房间中上吊自杀。影片借他的好友瑞德之口道出了其中的缘由,“监狱的这些墙很有趣。一开始你恨它,后来你适应它了。

过了足够久之后,你就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他们把你终生关在这里,把你的生命都拿走了。至少是有用的那部分,不管怎么说。”正是这长时间的禁锢生活,使得你的个性渐渐地被磨滑、圆润,形成了监狱化人格,老布鲁克斯就是这种习惯或者说机制最为典型的牺牲品。有人把在监狱中这种人格退化或萎缩的罪犯,称之为“监狱呆子”“心理上的瘫痪者”。

监狱化人格在现实中有不同的表现。第一,表现为极度自卑,缺乏自主性、自尊心和责任感,刻板、麻木、迟钝等。在《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是监狱中的权威人物,能为同伴们搞到各种各样的违禁品。他对于自我监狱化的进程有着清楚的认识,一直在努力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然而在强大的监狱体制下他最终放弃。因此,当被假释,他与老布鲁克斯一样无法适应外面的社会。

作为超市收银员的他,每次上厕所前一定会先向经理报告。因为“我请示允许撒尿请示了三十年,没有许可我一滴也尿不出来”。他认识到自己“在外面,没有办法恢复正常”,他极度自卑、缺乏主动性,几乎丧失了思考的独立性和行动的自主性,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均以权威者的命令为准。

所以他一心只想中断假释,回到那个永远不必担心受怕的地方。监狱才是安全的地方。第二,表现为恃强凌弱的人格特征。他们善于伪装自己,察言观色,投机取巧;对权威和强者屈从,对弱者则盛气凌人。例如影片中的博格斯“三姐妹”一面在监狱的统治者前唯命是从,一面又欺压监狱中的其他犯人。

安迪在进入监狱的前两年里一直忍受着博格斯三姐妹的骚扰,脸上经常会出现新的伤痕。在影片中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一日,安迪离开戏院后,随即被三姐妹缠上,因为安迪不顺从,他们就将安迪毒打一顿,以致安迪在医务室休养了一个月。

三姐妹的头目包格斯从禁闭室出来后,随即被海利队长毒打至下半身瘫痪。第三,有些罪犯出现了性变态的行为特征。监狱中的罪犯长时间与异性隔绝,处于性饥渴的状态下,极易发生性变态。《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三姐妹”就是性压抑、性变态的代表。

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TheShawshankRedemption)改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Differen
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TheShawshankRedemption)改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Differen
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TheShawshankRedemption)改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Differen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