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甲亢患者的火旺,常累及心、肝、肾三脏,表现在脾阳受损

作者:焦sir谈健康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个小小的“关注”,方便您阅读其他优秀文章,也方便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病名沿革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又称格雷夫氏病(Grave’sdisease)。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临床以恶热或面部烘热、自汗、心悸不宁、烦躁易怒、乏力消瘦、指舌颤抖、甲状腺肿大等为主要表现,在中医学中多归入“瘦气病”、“郁证劳”等范畴。

甲亢患者的火旺,常累及心、肝、肾三脏,表现在脾阳受损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大陆就有关于瘦病的古代文献记载。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尽敌篇》中即有“亲水所,多秃与瘦人”的文句,而隋朝的《诸病源候论·瘦候》首提瘦病一名,并载“瘦者,由忧愤气结而生,…搏项下而成”,指出了其病因主要是情志因素及水土因素。

宋《圣济总录·瘦瘤门》从病因的角度将本病分为:“石瘦、泥瘦、劳瘦、忧瘦、气瘦”。而陈无择的《三因机一病症方论·瘦瘤论治》中列出了另一种分类方法:“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瘦:皮色不变,则名肉瘦:筋脉露结者,名筋瘦:赤脉交络者,名血瘦:随忧郁消长者,名气瘤。

甲亢患者的火旺,常累及心、肝、肾三脏,表现在脾阳受损

古代中医对甲亢病因的认识

中医古代文献对瘦病病因探讨的论述颇多。《诸病源候论·瘦候》首提瘦病一名,并载“瘦者,由忧愤气结而生, 搏项下而成”,指出了其病因主要是情志因素及水土因素。

对于本病此后的多数医家都认为与地理环境及七情内伤有关,基本病理则为气郁逐渐发展变成痰凝、血痕,终致气血痰痕痞窒结于颈。

甲亢患者的火旺,常累及心、肝、肾三脏,表现在脾阳受损

《圣济总录》从病因角度将瘦归纳为石瘦、泥瘦、劳瘦、忧瘦、气瘦,其中石瘦、泥瘦与地理环境有关,忧、劳、气三瘦则多因情志所致。明代陈实功则提出瘦瘤的病机不仅是气滞痰结,燎血凝聚不散亦可成瘦。

甲亢患者的火旺,常累及心、肝、肾三脏,表现在脾阳受损

现代中医对甲亢病因的认识

情志内伤 长期情志抑郁或紧张,或突遭剧烈的精神创伤,致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气机郁滞,津液之输布失常,凝而化为痰浊;或气郁日久而化火,生热伤阴,炼液为痰:或肝旺乘脾,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气交阻,随肝气上逆,搏结颈前而成瘦气;

甲亢患者的火旺,常累及心、肝、肾三脏,表现在脾阳受损

邪聚于目,上犯肝窍则成突眼:肝郁化火则急躁易怒,面热目赤,口苦而干:胃火炽盛则多食善饥:肝气犯脾,脾失健运则便糖,消瘦,倦怠乏力:火热伤阴,心阴不足,心神不宁则心悸怔忡,心烦不寐,自汗:久病及肾,水不涵木,可致阳亢风动,见手抖舌颤。

体质因素 素体阴虚,肝肾不足,或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调摄不当,致肝肾阴虚,虚火妄动,煎熬津液而成痰,凝聚颈部成瘦气。

甲亢患者的火旺,常累及心、肝、肾三脏,表现在脾阳受损

居住的地理环境及饮食习惯也能影响其发病,穷山恶水之地及肥腻厚味的饮食容易招致痰湿饮邪停积进步损伤脾胃,日久成瘦瘤之病。

另外若不慎外感,六淫邪毒经口鼻或皮毛侵入机体,内伤脏腑,生痰致痕,结聚颈前,也可导致本病。尚有重感外邪或突受惊恐、恼怒等,致病情急剧恶化。此时,肝阳暴涨于上,阴液亏竭于下,往往出现阴竭阳脱,风动痊厥的危候。

甲亢患者的火旺,常累及心、肝、肾三脏,表现在脾阳受损

现代中医对甲亢病机的认识

现代中医大多认为其病机多责之于肝的功能失调,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并涉及到肾,心,脾,胃等脏腑,其中间病理环节有气滞,肝火,痰凝和血痕,而以气滞为先。痰结郁久化热伤阴,则可见阴虚阳亢方面的表现。

金舒白川认为:情志对甲亢影响较大,由此所致病者,肝脏首当其冲。病久肝阴被灼,上能引动心火,耗伤心阴:下则损及肾水。

甲亢患者的火旺,常累及心、肝、肾三脏,表现在脾阳受损

肾水不足,不能上承以济心火,涵肝木,导致心、肝阴亏虚甚,结果心、肝、肾三脏阴液俱亏,相互为害,促使病情加重。又可涉及脾、胃、大肠等,使痰、寐等病理产物互结而见瘦肿、目突等症。

夏少农等认为甲亢的病因主要是正气衰竭、肾水不足。水不足则火旺,火旺则伤阴,阴虚甚又累及阳,即阴损及阳。

甲亢患者的火旺,常累及心、肝、肾三脏,表现在脾阳受损

甲亢患者的火旺常累及心、肝、肾三脏,阴损及阳主要表现在脾阳受损。脾阳不振,聚湿生痰,湿痰上逆于颈则出现甲状腺肿大或扪及结块,上逆于双目则可出现突眼。

景顺把本病的病机归于阴虚阳亢,以心、肝、肾为本,而阴虚之中以肝关键,长期精神抑郁,或突遭剧烈的精神创伤,均可使心、肝受损。

甲亢患者的火旺,常累及心、肝、肾三脏,表现在脾阳受损

正值发育,肾气未盛:或月经异常,以及胎产过多,皆能导致肾阴受损,肾阴不足则肝失濡养,心不得济,心火易于妄动,在此基础上较易形成本病。此外,嗜食辛辣炙熠之品,燥热伤阴,也可促使本病发生。

杨庆云把肝火切脾作为本病的主要病理机制。脾虚生痰,痰气郁结颈前,日久引起血脉寐阻,痰气郁结化火,火热伤阴,出现阴虚火旺的病理变化,其病变常累及心、肝、胃。心火旺则心悸、善忘;

甲亢患者的火旺,常累及心、肝、肾三脏,表现在脾阳受损

肝火旺则急躁、震颤:胃火旺则消谷善饥还有人认为女子冲;二二脉隶属于肝,肝经气血失调,则容易引起气郁、肝火或气污、血痕等,因此本病以女性多见,尤以青、中年女性为多。

本病病机其气滞、痰湿、血痕等实邪结于颈下的实证病机,已得到医学界广泛的认同。近年来的研究不仅认识到本病有气滞、血痕、痰凝、肝阳上亢等属于实证的一面,而且也注意到存在气虚、气阴两虚、脾虚等属于本虚的一面。

甲亢患者的火旺,常累及心、肝、肾三脏,表现在脾阳受损

潘氏认为阳亢为本病的表像,气虚为本质,瘦瘤的大小、质地反映了痕滞的严重程度,亦间接反映了气虚的轻重。

魏氏则提出本病当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本以阴虚为主,渐及气虚,标实是气、血、痰、火囚郁。孙氏提出本病的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而痰浊、痕血、火热三者为标。

更有学者提出了本病存在肝火热毒的一面,如梅氏[iJ研究认为本病病机在于痰气郁结、气滞血旗和热毒交炽酝酿而成。

甲亢患者的火旺,常累及心、肝、肾三脏,表现在脾阳受损

总之,本病初起多实,其主要病理因素为气滞、肝火、痰凝和血痕,而以气郁为先:久病多虚或虚实夹杂,虚者以阴虚为主,渐及气虚或气阴同病。其病位在颈前,与肝、肾、心、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

甲亢患者的火旺,常累及心、肝、肾三脏,表现在脾阳受损

辨证分型的研究

本病病因病机己较为明确,但就瘦气一病的临床分型,则仍众说纷纭,有的简化为两类,有的则区分为五类,且证型病名也不一致,迄今尚无统一的分型标准。多数医家以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结合临床病症为基础,进行辨证分型而拟方论治。

有依据脏腑气血阴阳之虚实进行辨证分型:姜氏将本病分为五型:(1)肝郁不疏,痰气互结型:(2)中焦蕴热,胃火炽盛:(3)肝肾阴虚,虚火内扰型:(4)胃强脾弱,虚实夹杂型:(5)脾虚肝郁,气阴两虚型。

甲亢患者的火旺,常累及心、肝、肾三脏,表现在脾阳受损

蒋氏(9)则将甲亢分为四个证型施治z (1)肝郁心热型:(2)肝胃火旺型:(3)心肾阴虚型:(4)痰气凝结型。也有人以法统证:如朱氏将本病分为三型:(1)疏肝解郁、活血散结法,适用于因肝郁气滞、气血阻遏而致气血痕结者;

(2)滋阴降火,平肝熄风法,适用于阴虚火旺、肝风内动之症;(3)养血清热、化痰消瘦,适用于血虚为本,痰热为标之症。但以此二法分型,虽临床灵活有效,但分型较为繁杂,且因医家辨证不同,而证型各异,客观性较差。

甲亢患者的火旺,常累及心、肝、肾三脏,表现在脾阳受损

亦有人以古籍或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 〈即经方〉为依据,进行辨证分型。此法简单有效,加减灵活,但该法也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如曹氏(IIl根据古籍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将本病分为三型论泊:(1)肝胃火旺、气滞痰结型:(2)气阴两虚型:(3)肝肾阴虚、肝风内动型。

现代医家发挥中医辨证论泊的优势,巧妙拓展经方的应用,以之治疗甲亢,临床收到较好的疗效。

甲亢患者的火旺,常累及心、肝、肾三脏,表现在脾阳受损

赵氏认为本病好发于妇女,病始多由七情失调,肝气郁久,郁而化火,灼伤阴液,终致气阴两虚,肝肾俱损,属肝气郁积者,治以疏肝理气,化痰消瘦,兼以清火,方用小柴胡汤加减:属肝肾阴亏,气阴两虚者,治宜双补气阴,滋补肝肾,方用生脉散加减。

姜氏亦巧妙加减小柴胡汤及白虎汤,用之分别治疗肝郁不舒、痰气互结之甲亢及中焦蕴热,胃火炽盛型甲亢。

甲亢患者的火旺,常累及心、肝、肾三脏,表现在脾阳受损

基于甲亢全病程中各证型是甲亢不同阶段的主要表现,有的学者则明确提出“分阶段用药”治疗甲亢的观点,甲亢的发病过程中的一般规律表现为肝郁一肝火一阴虚阳亢,肝火仅是甲亢的一过性表现,而阴虚阳亢则是甲亢临床的主要症候。

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或由青春型向老年型的转化及因中西药物治疗的转归,甲亢病情中阳亢之势渐缓,阴虚之象渐消,证型又会逐渐向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转化,适其时,甲亢之典型症状己不复存在,呈现一派机体免疫功能衰退的本质表现。

甲亢患者的火旺,常累及心、肝、肾三脏,表现在脾阳受损

故有的学者提出“阳亢为表像,气虚乃本质”的观点,并认为甲亢之内分泌紊乱,“气虚是甲亢的主要病理因素,且贯穿了甲亢的全过程。”

由此对甲亢的辨证分型的认识,已经由实转虚(肝郁 肝火一阴虚阳亢〉及由阴及阳〈阴虚阳亢一气阴两虚一脾肾阳虚),更全面的反映了甲亢的演变规律,认识得到了不断深化。

甲亢患者的火旺,常累及心、肝、肾三脏,表现在脾阳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