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学家长群”让我大开“眼界”:父母别把成年子女当婴儿养

“大学家长群”让我大开“眼界”:父母别把成年子女当婴儿养

几周前,也就是大部分大学开始公布录取榜单并发放通知书的时候,一个朋友拉我进了一个叫“武汉lg大学家长群”的交流群,是侄子马上就读大学的孩子家长们建的群,但就在昨天,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退群。

我原以为该群的本义是家长们相互道贺,天南海北的孩子因为某种缘分,在未来的四年甚至更久将成为校友甚至同学,家长们也得益于这种缘分,结下难得的友谊;其次是讨论一下学校尤其学校所在城市武汉这座城市的特点,在湖北尤其在武汉的家长和大家分享一下武汉的特色与气质;再次是交流一下孩子学习用品的准备情况,比如欲购置的笔记本电脑的款式与品牌。

但我发现实际上不是这个样子,家长们热议的话题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各种琐细”,去武汉怎么去,提前去住哪个酒店,床单、床垫、蚊帐哪里买,选哪个牌子,校园卡及银行卡怎么办理;二是“各种卷”,孩子们进校的转专业考试的题目与类型,孩子进校后具体学习什么课程,某专业保研的概率有多大,考研难不难,如何让孩子尽快入党,当上班级、学院及学校的干部。

绝大部分上大学的孩子都成人了,18岁以上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对于上面各种琐细事件,他们可以分分钟搞定,即使不会,一下子就学会了。至于那些考试与保研,孩子们完全可以进校后再慢慢学习与了解,从老师或学长那里知晓,家长们根本不需要操心。

如实说,我的第一感觉是非常同情乃至可怜这些家长们,我非常清楚,相当比例的家长从孩子念小学时就开始做专职的陪读妈妈,即使上班也会将很多时间与精力放在监督孩子们的学习上,更加不论每天的洗衣、做饭及其他生活方面的悉心照料。大部分家长在知识辅导方面没有办法发力,没有能力指导,只能在后勤方面提供细致入微的支持。他们会将细致程度做到极致,每天变着花样给孩子做好吃的,夏季的时候在孩子放学到家前半小时提前调试好孩子房间里的空调温度,半夜抚摸孩子的额头以确定要给孩子搭个被子还是去掉厚被子,早上或中午提醒孩子起床的时间精准到几分几秒,为的是让孩子多睡哪怕一秒钟,诸如此类。

只可惜细致细腻的家长们却经常遭受“热脸贴冷屁股”的尴尬,不少孩子嫌弃乃至厌恶家长尤其妈妈们习惯性的啰里啰嗦,但哪怕频繁遭受孩子们的不领情乃至敌意,她们依然“我行我素”,认为只要孩子上个好大学,哪怕受再大的委屈,哪怕做出再大的牺牲,她们一切的付出都值了。

在众多家长的眼里,孩子只要负责学习、考试就行了,其他的,啥也不需要操心,做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或小公主。且家长们对此的立场与态度经常是理直气壮、据理力争,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在其他方面浪费与消耗时间,孩子需要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孩子的学习为大,其他诸事都要无条件让路。

问题是:这样真的好吗?真的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与独立有利吗?家长的各种“越俎代庖”难道不是赤裸裸剥夺孩子自身的学习机会与成长空间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家长们似乎没有办法,因为他们心知肚明,孩子不懂,孩子不会,只能我来操心,我来处理。

家长们越俎代庖,其结果必然是孩子压根不用理会书本知识之外的其他知识学习与能力习得,因为他们的背后永远有兜底的或擦屁股的人存在。

我想表达,有一堆家长习惯性把孩子当做巨婴来培养,他们自认为非常精明、机灵,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知晓各种消息(包括小道消息),想尽各种办法了解做各种事的快捷方式乃至捷径,给孩子铺开最快捷、最轻松的求学道路,然后,这些家长希望孩子走在他们为其铺设好的所谓康庄大道上,然后孩子的未来明晰可见,然后他们终于长叹一口气,可以心安理得了——我很好履行了为人父母的光荣使命:生育及培养子女,让子女成家立业、事业有成。

在我看来,这里面存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很多家长把大学生当高中生看待,把已经是成年人的儿子或女儿当孩子乃至婴儿看待,对于“学会放手”的箴言,他们忘得一干二净,其实际操作是“不能放手”“不忍放手”“不想放手”。二是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是可以替代的,孩子在年轻的时候不妨吃点苦、受点挫折,孩子在探索与磨砺中成长更快,孩子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们对此充耳不闻,一味让孩子生活在无忧无虑的优越环境中,殊不知“在温室中长不成参天大树”。

我有一种明显的感觉,部分家长内心存在一种错误的归因论,其潜意识将自己想达致但因为各种原因自己未能达致的目标与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将孩子的成功部分程度等同于自己的成功,为了与孩子的成功发生关联或搭上关系,他们唯有拼命地付出。

从社会学角度,个体的自由发展、自主发展、内生发展与内源式发展是代际可持续发展与进步的重要范畴,很显然,部分家长身上普遍存在的习惯性越俎代庖的诸行为,不是进步的表现,反而是明显的倒退。

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于每个人都一样,唯一确定的是竞争一定越来越激烈,这很大程度建构与造就了这个卷字当头的时代,似乎每个人都沦为或被迫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家长不为孩子,就枉为家长,很多人如是想。

但我依然想说,成年子女的事,交给成年子女。他们的一生,我们没办法替代,也不能替代。

(作者系广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姚华松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