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应急展 | 人工降雨对抗高温旱灾,但人不是主角

作者:朗泰华科技

2023年入夏以来,随着多地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人工增雨逐渐被各地提上日程。而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这个细分领域中,无人机的应用与发展正在步入快车道。

6月份,在甘肃张掖甘州机场,一架“双尾蝎A”增雨无人机腾空而起,飞往附近空域开展祁连山地形云人工增雨作业。“翼龙-2”增雨无人机、“新舟60”增雨飞机紧随其后,按计划分赴不同空域开展多机联合作业。

中国应急展 | 人工降雨对抗高温旱灾,但人不是主角

“双尾蝎A”增雨无人机

这次作业,是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场会代表团观摩活动中的一幕,也是常态化开展的祁连山地区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雪)作业的一部分。

近年来,随着以人工增雨(雪)为代表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应对干旱、异常高温、森林草原火险等自然灾害过程中,不断发挥出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飞机、火箭、高炮及烟炉等传统增雨作业手段,受限于本身的覆盖范围、气象条件、作业成本等因素,也不断暴露出各自的局限性。

中国应急展 | 人工降雨对抗高温旱灾,但人不是主角

“翼龙-2”增雨无人机

而作为一种全新的作业模式,无人机系统搭载机载播撒系统,可直接进入云层中播撒作业,具有飞行高度高、机动性好、作业时间长、应对复杂天气能力强、安全风险低、执行效率高、机载数据可实时传输等等优点,可以有效解决传统人工增雨(雪)作业成本高、作业时空受安全限制多、作业手段单一、作业方式立体化程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应急展 | 人工降雨对抗高温旱灾,但人不是主角

“新舟60”增雨飞机

大陆使用无人机进行人工增雨试验可以追溯到2017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中天火箭公司首次利用无人机成功进行人工增雨作业。这是国内首次利用无人机在复杂天气情况下,进入云中播撒作业实现降水。这次试验的成功,为无人机技术广泛应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揭开了序幕。

2019年3月,为解决祁连山生态修复问题,甘肃省探索启动大型无人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到2021年1月,大陆第一架大型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甘霖-I”从甘肃省金昌市金川机场首飞成功,推动大型无人机增雨(雪)工作在全国的示范应用。

中国应急展 | 人工降雨对抗高温旱灾,但人不是主角

大型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甘霖-I”

而在防灾减灾方面,无人机增雨作业也在发挥积极作用。自2022年8月以来,贵州出现严重夏秋冬连旱,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7%。尽管当地通过有人增雨飞机和地面作业高炮、火箭等累计开展人工增雨作业3000余次,有效缓解了绝大部分县(区)农业干旱,但大部地区水库蓄水依然严重不足。

今年3月,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联合贵州省气象局开展无人机贵州增雨抗旱暨大型无人机人工增雨技术试验,为缓解当地旱情,探索有人机和无人机协同的人工增雨作业模式,以期充分利用无人机与有人增雨飞机的特点,开展双机协同增雨作业,进一步做好春耕春播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利用无人机进行人工增雨(雪)作业,可以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精准度,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云水利用效率,在防灾减灾救灾等气象保障服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无人机在包括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各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为广泛。

在2022国际安全和应急博览会举办期间,包括新兴际华集团、华为应急军团、成都纵横大鹏等多家行业知名企业的无人机产品及技术方案获得了广泛关注。今年11月即将在北京拉开帷幕的2023中国国际应急管理展览会仍然继续保持对无人机行业的关注,为大家带来更前沿、更先进的产品与服务信息。(撰稿/薛茗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