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地震后的生死考验:如何在灾区保持卫生防疫,避免次生灾害?

作者:小墩百态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也会给灾区的卫生防疫带来严峻的挑战。地震后,由于基础设施的破坏、饮水饮食卫生的恶化、环境污染、病媒生物的孳生、人群接触机会的增加以及抵抗力的下降等因素,容易导致各种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虫媒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经密切接触的传染病等的流行和暴发。

地震后的生死考验:如何在灾区保持卫生防疫,避免次生灾害?

这些传染病不仅会威胁灾民的健康和生命,还会影响救灾和重建工作的进展,甚至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公共卫生事件。因此,地震后,灾区如何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是救灾和减灾的重要内容。

地震后的生死考验:如何在灾区保持卫生防疫,避免次生灾害?

地震后,应尽快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成立专门的卫生防疫指挥部门,明确职责分工,统筹调配人员、物资、设备等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卫生防疫方案和预案,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和指导意见,加强与其他部门和机构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同时,应根据灾情变化和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卫生防疫方案和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地震后的生死考验:如何在灾区保持卫生防疫,避免次生灾害?

地震后,饮用水和食品是最容易受到污染和影响的物资。一方面,由于供水系统的损坏或中断,灾民可能不得不使用未经处理或消毒的水源或水质不合格的水源;另一方面,由于食品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受到影响,灾民可能不得不食用过期、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品。这些都会增加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甲型肝炎等的发生风险。

地震后的生死考验:如何在灾区保持卫生防疫,避免次生灾害?

因此,地震后,应尽快恢复供水系统的正常运行,或者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等替代水源,对临时的饮用井水、河水、湖水、塘水等,一定要进行消毒处理;同时,应加强对食品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确保食品来源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对食品进行有效的清洗、消毒和煮熟煮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腐败变质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水产品等。

地震后的生死考验:如何在灾区保持卫生防疫,避免次生灾害?

地震后,由于垃圾、污泥、尸体、排泄物等的堆积和散发,以及下水道、化粪池等的破损和溢流,灾区的环境卫生状况会大幅度恶化,这会为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地震后,应尽快对灾区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消毒,排除积水,清除垃圾和污染物,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清洗家具和物品,必要时对房间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整修厕所,清刷卫生间,修补禽畜圈。

地震后的生死考验:如何在灾区保持卫生防疫,避免次生灾害?

地震后,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和人畜活动的增加,灾区可能会出现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异常增多和迁徙现象。这些病媒生物不仅会直接影响灾民的身心健康,还会携带或传播一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鼠疫、炭疽、布鲁氏菌病等。这些传染病往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或致残率,并且难以诊断和治疗。

地震后的生死考验:如何在灾区保持卫生防疫,避免次生灾害?

因此,地震后,应加强对灾区的病媒生物监测和控制工作,在居所内安装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蝇设施;推荐使用蚊香、气雾罐、苍蝇拍等家庭灭杀剂等杀虫剂;穿着长袖长裤,涂抹驱蚊液等防蚊药物;不要在野外露宿或野外活动,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和植物;对病死禽畜和野生动物要及时处理,不要食用或接触其血液和器官。

地震后的生死考验:如何在灾区保持卫生防疫,避免次生灾害?

地震后,由于灾民的人口密度增加、居住条件恶化、心理压力增大等原因,灾区可能会出现一些经密切接触的传染病如流感、肺结核、麻疹、白喉、百日咳、风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这些传染病往往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发病率,并且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地震后的生死考验:如何在灾区保持卫生防疫,避免次生灾害?

因此,地震后,应加强对灾区的经密切接触的传染病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对可疑病例进行及时的报告、隔离、诊断和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预防性用药,对疫点进行彻底的消毒和清除。同时,应加强对灾民的免疫接种工作,尤其是对儿童和老年人等易感人群,优先提供流感、肺结核、麻疹等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性免疫接种服务,提高灾民的免疫力和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