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震後的生死考驗:如何在災區保持衛生防疫,避免次生災害?

作者:小墩百态

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它會給人們的生命财産造成巨大的損失,同時也會給災區的衛生防疫帶來嚴峻的挑戰。地震後,由于基礎設施的破壞、飲水飲食衛生的惡化、環境污染、病媒生物的孳生、人群接觸機會的增加以及抵抗力的下降等因素,容易導緻各種傳染病特别是腸道傳染病、蟲媒和自然疫源性傳染病、經密切接觸的傳染病等的流行和暴發。

地震後的生死考驗:如何在災區保持衛生防疫,避免次生災害?

這些傳染病不僅會威脅災民的健康和生命,還會影響救災和重建工作的進展,甚至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公共衛生事件。是以,地震後,災區如何做好衛生防疫工作,是救災和減災的重要内容。

地震後的生死考驗:如何在災區保持衛生防疫,避免次生災害?

地震後,應盡快啟動應急響應機制,成立專門的衛生防疫指揮部門,明确職責分工,統籌調配人員、物資、裝置等資源,制定科學合理的衛生防疫方案和預案,及時釋出權威資訊和指導意見,加強與其他部門和機構的溝通協調,形成合力。同時,應根據災情變化和實際需要,及時調整和完善衛生防疫方案和預案,做到有備無患。

地震後的生死考驗:如何在災區保持衛生防疫,避免次生災害?

地震後,飲用水和食品是最容易受到污染和影響的物資。一方面,由于供水系統的損壞或中斷,災民可能不得不使用未經處理或消毒的水源或水質不合格的水源;另一方面,由于食品儲存、運輸、加工、銷售等環節受到影響,災民可能不得不食用過期、變質或被洪水浸泡過的食品。這些都會增加腸道傳染病如霍亂、細菌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甲型肝炎等的發生風險。

地震後的生死考驗:如何在災區保持衛生防疫,避免次生災害?

是以,地震後,應盡快恢複供水系統的正常運作,或者提供符合衛生标準的瓶裝水、桶裝水等替代水源,對臨時的飲用井水、河水、湖水、塘水等,一定要進行消毒處理;同時,應加強對食品的檢驗檢疫和監督管理,確定食品來源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對食品進行有效的清洗、消毒和煮熟煮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腐敗變質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水産品等。

地震後的生死考驗:如何在災區保持衛生防疫,避免次生災害?

地震後,由于垃圾、污泥、屍體、排洩物等的堆積和散發,以及下水道、化糞池等的破損和溢流,災區的環境衛生狀況會大幅度惡化,這會為病原體的滋生和傳播提供有利條件。是以,地震後,應盡快對災區進行徹底的清理和消毒,排除積水,清除垃圾和污染物,打開門窗,通風換氣,清洗家具和物品,必要時對房間牆壁和地面進行消毒;整修廁所,清刷衛生間,修補禽畜圈。

地震後的生死考驗:如何在災區保持衛生防疫,避免次生災害?

地震後,由于自然環境的改變和人畜活動的增加,災區可能會出現蚊蠅鼠等病媒生物的異常增多和遷徙現象。這些病媒生物不僅會直接影響災民的身心健康,還會攜帶或傳播一些自然疫源性傳染病如腎綜合征出血熱(流行性出血熱)、鈎端螺旋體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血吸蟲病、鼠疫、炭疽、布魯氏菌病等。這些傳染病往往具有較高的緻死率或緻殘率,并且難以診斷和治療。

地震後的生死考驗:如何在災區保持衛生防疫,避免次生災害?

是以,地震後,應加強對災區的病媒生物監測和控制工作,在居所内安裝紗門、紗窗、蚊帳等防蚊蠅設施;推薦使用蚊香、氣霧罐、蒼蠅拍等家庭滅殺劑等殺蟲劑;穿着長袖長褲,塗抹驅蚊液等防蚊藥物;不要在野外露宿或野外活動,避免接觸野生動物和植物;對病死禽畜和野生動物要及時處理,不要食用或接觸其血液和器官。

地震後的生死考驗:如何在災區保持衛生防疫,避免次生災害?

地震後,由于災民的人口密度增加、居住條件惡化、心理壓力增大等原因,災區可能會出現一些經密切接觸的傳染病如流感、肺結核、麻疹、白喉、百日咳、風疹、水痘、流行性腦膜炎等。這些傳染病往往具有較高的傳染性和發病率,并且可能引起嚴重的并發症和後遺症。

地震後的生死考驗:如何在災區保持衛生防疫,避免次生災害?

是以,地震後,應加強對災區的經密切接觸的傳染病的監測和預防工作,對可疑病例進行及時的報告、隔離、診斷和治療,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和預防性用藥,對疫點進行徹底的消毒和清除。同時,應加強對災民的免疫接種工作,尤其是對兒童和老年人等易感人群,優先提供流感、肺結核、麻疹等常見傳染病的預防性免疫接種服務,提高災民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