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郑和,很多人都会想到他的多次航行。
但是郑和的舰队在哪里航行呢?航行中的人看到了什么?
异国情调的野兽:鸡和麒麟
郑和的航程从永乐出发三年(公元1405年),一直延伸到非洲东海岸,一直到1405年。
在这样的航行中,异域兽总能吸引明代的目光。
曾四次随郑和船队航行的飞信,在《夺星观》中记录了"竹国"的习俗:这里的人都是卷发,着装也与中国不同,"男人围布,女人带布头出门,不露脸"。
有学者认为,这里记载的"竹国"位于当时的非洲东海岸。
竹阶国产的狮子、金豹、驼蹄等动物在当时中国很少见。今天看来,狮子、金豹已经被很好地理解了,但什么是蹄鸡呢?
史料记载,这只"鸡"身高六七英尺,脚像蹄子一样。从今天的人的角度来看,这应该是一只鸵鸟。
除了鸵鸟,郑和的"麒麟"舰队在历史上也经常出现。
这里的"麒麟"不是传说中的野兽,它是真实的。
跟随郑和航程的马欢在《余亚圆》中这样描述:"麒麟的前两只脚高九英尺多,后两只脚高约六英尺,头长六英尺,头六英尺长,头低,人能骑,头有两角肉, 在耳朵里,牛尾鹿的身体。"
事实上,麒麟在这里被称为长颈鹿。
由于其地理位置,中国以前从未见过这种动物,所以当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塞弗丁王送来了一块手表,给麒麟","全国都在欢庆",认为是向瑞的标志。
长颈鹿来到中国,也引起了人们的目光,甚至一些"麒麟赞"传播给后代。
贸易: 香料和瓷器
除了海外的"神兽",郑和舰队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的产品,还有来自各地的异国珍宝带回中国。
其中,最典型的是香料。
跟随郑和航程的马欢等人写道,郑和船队抵达的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和东非的许多国家,都是历史上的香料生产国。
如全国城市出产加兰香(一种香),老香港国家的特产是金银香,柯志国"不生产别的,只有胡椒"。
《明施可志传记》记载,当地田地贫瘠稀有,但胡椒丰富。当地人大多有胡椒园,种植辣椒是谋生的一种方式。
胡椒也是当时的主要贸易商品。高知的富人实际上大多是商人。他们"专门购买珍珠、宝石、熏香等,都在等待中国宝船或其他地方运送客人。
这些当地的香料正是中国当时所缺乏的。
"余亚盛"有记录,苏门答国辣椒每官方标度100磅银12,柯志国辣椒官方秤400磅值银5两片,但被运往中国,然后以每斤10-20两片的价格出售。
郑先生无论走到哪里,大部分都是因为他钦佩中国的实力,并愿意与中国进行贸易。
满洲王(今马六甲)甚至亲自采摘当地特产,与郑和宝一起航行到中国,将爪哇、暹罗、旧港等地的香料运往中国。
中国从中国进口稀有香料,出口瓷器、丝绸、茶叶等。
以瓷器为例,安南、湛城、爪哇等地的人们都非常喜欢中国瓷器。正如Yanya Sheng所提到的,爪哇人是"中国青花瓷器的最爱"。
当时,有许多中国商船在满族停泊和转售。郑和航行时也经过了这一地区,两国商船经常与特使来回穿梭。
《明代》记载,犀牛角、象牙等奢侈品换取了大量的明代瓷器等商品。
《无能者》的《三宝》
今天,郑和的舰队规模庞大,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其主要成就。
早在朱元璇,明朝就已经向海外和周边国家肯定了:福祉华谊,平等相待,彼此相待。"那些遭受中国之害的人一定不能没有吸引力;那些不是中国病人的人不能自我放纵。
因此,郑和舰队所到之处,即宣告皇帝之书,向各国国王赠送银印、王冠、礼品等,并鼓励他们送往中国。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在回程途中死于印度西海岸的九里(今卡利卡特,今印度)。然而,郑和死后,被称为"三PSC"的航海家仍然具有他的影响力。
郑和的舰队"展现了中国的繁荣和实力",其巨大的势头迅速结束了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争端,平息了海上贸易匪徒的骚扰。
如此之多,以至于郑和号到西海后的几年里,舰队去过的一些地方,比如泥国,"它看到了唐人,也颇为敬畏,叫'佛'云"。
郑和的航程既促进了贸易,也促进了地方发展。
在今天的东南亚,仍有许多与郑和有关的建筑和寺庙,人们在这些建筑前,寺庙加上"三宝"或"三宝",记录了郑和的足迹。
如马六甲,马来西亚有三井、三宝山、印尼中爪哇省有三宝垄...
郑和逐渐成为东南亚许多地方海外华人崇拜的"神"。
学者徐云轩曾在《南阳三宝传说》中说过,南阳华侨传说"三宝功""是无止境的力量,万事服从命令"。
引用:
1 郑和生,郑一轩:郑和西阳资料汇编,济南:齐鲁书俱乐部,1980年版。
2 箭:《下西非和非洲动物的引入》,《西亚非洲》,2005年第2期。
3 赵凯利:"明初期海外国家向中国出口动物的研究",《惠州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4 中辰:明永乐迪为客志峰山地考试——以<明史柯志传记>为中心,2016年第3期《社会科学丛书》。
5 闫晓清,惠福平:郑和与明代香料贡品的贸易,《江海学报》2008年第1期。
6 叶文成:郑和《中国下西明陶瓷出口》,《南方文物》2005年第3期。
7 石雪琴:《东南亚华人民间信仰》中的"郑和崇拜",《八桂侨华人杂志》2006年第1期。
8 郑义省:"印尼郑和遗迹与印尼华人的'郑和崇拜'",《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5期。
(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网,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并对原作者表示感谢。转载的文章/图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此编号不用于商业宣传目的,仅供读者参考和交流。如果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