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活跃资本市场”vs中特估vs2014年

作者:金哨兵
“活跃资本市场”vs中特估vs2014年

因为政治局会议上一句“活跃资本市场”,最近券商股暴涨,周末都在吹牛市来了。哨兵对比去年底提出的“中特估”,以及2014年券商引爆的大牛市,来分析一下。

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简称中特估,于2022年11月21日由证监会主席易会满首次提出,当时也是迅速的引发了热议。

随即,中字头暴炒了一波,大概半个月的时间。

之后又出现了大幅的回调,持续下跌了一个月,然后筑底,随后走出一波持续四个月的趋势行情。

“活跃资本市场”vs中特估vs2014年

当前,“活跃资本市场”的提法,也是类似的情况。

消息出来之后,市场会炒一波情绪,本质上就是大量的投机资金在主导。

投机资金炒完之后,就走人了,不会跟你“天长地久”。

它们一撤,就引发了一轮调整。

这一轮的调整,筹码交换的会更加的充分,把该洗出来的都洗出来了,机构资金进场,做出一波趋势行情。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过程?最主要的原因,是这种全新的提法,来的比较突然,市场上事先没有预料到,潜伏盘较少,特别是机构资金还没有来得及进场。

结果消息一出来,游资动作要快于机构,迅速抢筹、拉高,并没有给机构、大资金上车的机会。

所以第一轮是游资主导的,或者说是短线投机资金主导的。

但是,这种政策,本质上讲,确实是会产生中长期影响。

等游资炒完之后,大幅回调、筑底的过程中,大资金再进场、吸筹,然后做一波趋势性行情,等情绪高潮之后,获利了结。

现在跟8个月前相比,市场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更加的情绪化,市场抱团、一窝蜂的现象更加的明显!

所以这两天,市场炒作券商,比去年底炒中特估,要更加的疯狂。

这种更加情绪化的走势,可能会导致市场的波动幅度放大,整个周期的时长会被压缩。

咱们再延伸一下,跟2014年对比一下。

哨兵前几天在解读政治局会议时也讲过,利好自然是利好,但是需要一个过程,牛市不是一蹴而就的。

咱们回顾一下2014年券商板块的走势:

“活跃资本市场”vs中特估vs2014年

7月底,券商也涨了一波,然后横盘震荡的三个月。

到10月底走了第二波行情,时间和强度都比第一波要大,然后回调了几天。

一直到11月下旬,才开启了第三波的主升浪大行情。

主升浪的导火索,是央行开始了连续降息大放水,场外资金通过加杠杆的方式,疯狂涌入A股,抱团炒券商。

哨兵想讲两点:

1、一轮牛市的酝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句话讲完了,立马就能来牛市的,没那么容易。

2、增量资金从哪里来?发动一轮牛市,至少需要几万亿的增量资金入市,钱从哪里来?以及为什么要进来?

这两个问题咱们一起来分析。

截至今天2023年7月30日,沪深两市加起来的是市值高达84万亿,流通市值73万亿,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超过了5000家。

9年前的今天,2014年7月30日,A股上市公司数量只有2314家,不到现在的一半;总市值是60万亿。

当年,是有几万亿的杠杆资金入市;现在呢,增量资金在哪里?

能想到的就是过去三年,存款大量增加:2020年中国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2021年住户存款增加10.3万亿元,2022年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合计高达38万亿。

如果存款搬家入市,是一笔天量资金。

但是资金为什么要大规模的入市,是需要足够的刺激的,不会因为一句话,几万亿就进来,这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实实在在的政策利好出台来刺激,因为大部分的资金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

2014年11月22号,央行宣布降息,是那一轮券商主升浪的直接催化剂。

仅仅两周之后,2014年12月6号,央行再次降息。

这么大的政策力度,资金才会一窝蜂的涌入,才是当时券商疯狂行情的直接原因。

目前,政策还停留在预期层面。

政治局会议定下了基调,周五,证监会也开了会,但仅仅是座谈会,距离正式出台政策,还需要一个过程。

比如说,周五市场上传的印花税啊、T+0之类的“小作文”。

这两个,是“活跃资本市场”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如果真的降了印花税、T+0改革,那就真的有机会走出2014年底那种券商超级行情!

但这么大的政策,可不是开一个座谈会,就能出台的,需要时间啊。

所以,哨兵的观点不变,牛市需要一个过程来酝酿,不是一蹴而就的。接下来估计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不会很久了,咱们多一些耐心!

近几个月,哨兵的观点是,下半年再砸个坑、砸出“市场底”,就该开启新一轮牛市了。

这个观点,目前保持不变。

只不过,这个“市场底”的具体点位、指数会不会再创新低,这些都是猜不到的,但是它需要这样一个过程,来交换筹码,让大资金(包括国家队)吸足筹码,才有可能真正开启牛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