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秦崩(四),大泽乡的怒吼,中产阶级第一次被系统性地吃干抹净

作者:独立面壁人

文章系头条独家发布,抄袭搬运必究,本人主要创作平台在头条,以往有人在其他平台搬运我的文章,过去的事就不管了,今后希望这些人体面一点,如继续搬运本人必定维权,再说要是为了挣钱,你们去搬运那些流量水文岂不是更好?何必在我这费劲呢?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

这世上所有的契约,还是在签订的时候就尽量做到公平为好,强迫错误的对象承担错误义务,是要付出代价的。

陈胜吴广起义,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但是它或许还有其他意义,某种程度上讲,它反映的是世界上最早的中产阶级被吃干抹净后爆发的社会危机。

到不了的长城军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900名被征召前往渔阳戍边的征夫被大雨困于大泽山,见如期赶往渔阳无望,征夫中的带头人陈胜、吴广直接干掉了随行的两名秦国军官,然后对征夫们说:横竖是一死,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一不做二不休,反了。

历史的车轮在这一刻加速转动,轰轰烈烈的秦末大起义爆发。

秦崩(四),大泽乡的怒吼,中产阶级第一次被系统性地吃干抹净

表面看来,这900人无疑是在以卵击石,缺乏铠甲武器,没有后勤保障的这支泥腿子武装,要面对的是曾经横扫六国的大秦百万雄师,但事实却超过了所有人的意料,短短数月后,这支900人的泥腿子队伍迅速扩展到30余万,且顺着秦始皇下大力气修建的秦直道直接打到了函谷关。

历史有时充满了巧合,陈胜吴广等人要赶到的目的地叫渔阳,位于如今的河北,在当时已经属于对抗胡人的边境地区,如果没有那场大雨,陈胜等人顺利达到了渔阳,他们会成为巩固长城防线的边防军,对,你可能已经猜到了他们的名字:长城军团。

3年后王离率领的长城军团主力在巨鹿被项羽击溃,秦帝国翻盘的可能性随即丧失。

从这个意义上讲,秦末大起义是由一支没能达到的长城军发起,再以长城军主力的覆灭而终结,历史的轮回有时就是这样讽刺。

秦崩(四),大泽乡的怒吼,中产阶级第一次被系统性地吃干抹净

历史是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并不能说如果没有那场大雨,秦帝国就不会灭亡,那场大雨的作用仅仅是让点燃那把火的人叫陈胜罢了。

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前一年,泗水亭亭长刘邦已经因为押送到骊山的征夫大量逃跑而不得不躲进芒砀山,在刘邦躲进芒砀山之前数年,彭越已经脱离秦帝国统治系统,在钜野泽打渔为生。

秦帝国的统治机器正在溃烂,只不过秦始皇在时,还能压住场面,待秦二世继位后,那些溃烂的部位迅速开始反噬了。

失期皆斩?

随着近些年出土文物的增多,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一些细节受到了质疑,其中受质疑最多的就是这句: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秦崩(四),大泽乡的怒吼,中产阶级第一次被系统性地吃干抹净

这句话受到质疑的原因是其与1975年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的《睡虎地秦简》记录有明显出入。

《睡虎地秦简》中的徭律篇如是记载:

御中发徵,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及诣。水雨,除兴。

意思大概是:服徭役的人,晚了三到五天,骂一顿就完事,晚六到十天,罚一副盾牌,晚超过十天,罚一副铠甲,遇到大雨等自然灾害,可以免于惩罚。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被困在大泽乡的这900人不会受到惩罚,是陈胜欺负了这群征夫不懂秦律,忽悠他们跟着自己造反。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睡虎地秦简》所记载的是徭律,这项规定只适合于徭役,而陈胜吴广所率领的是征夫是要去戍边的,徭役与兵役的重要性不同,所以受到的处罚也不同,兵役失期造成的后果比徭役失期要严重,所以受到的惩罚也相应更重,当然,因为《睡虎地秦简》中没有关于兵役失期要受到何种惩罚的记载,所以也不能肯定这些人会被全部处死,但惩罚肯定不是骂一顿那样简单的。

说陈胜忽略了这些人跟自己造反就更说不通了,造反可是要掉脑袋的大事,谁能因为几句忽悠造反,再者,就算陈胜能忽悠这900人跟他一起造反,那短短几个月内壮大到数十万的起义军难道都是被陈胜忽悠了?

谁是精锐?

陈胜的起义军短时间内将秦帝国的势力范围几乎压制回原战国七雄并立时的秦国境内,这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大秦的精锐都去哪了?

秦崩(四),大泽乡的怒吼,中产阶级第一次被系统性地吃干抹净

要问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谁是大秦的精锐:

秦帝国实行普遍兵役制,所有年满十七岁的成年男子都要服兵役,秦帝国的军队大体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类

其中中央军的军官大多是咸阳军事贵族子弟,士兵大多是各地军队里的精锐,他们是大秦帝国最精锐的部队。

普通人服兵役几乎接触不到中央军这个系统,他们服役的方式大多是先在地方服役一年,接受基本军事训练,负责地区治安等相关工作,也就是加入地方军系统,而后赴边境服役一年或数年,在边防军系统里。

地方军与边防军相比,后者战斗力更强,一是因为边防军都是老兵,二是因为边防军要与胡人作战战斗经验可以得到历练。

陈胜吴广要带到渔阳的这900人都是在地方服过役的,也算是老兵了,后来起义军席卷原关东六国,由于秦帝国是普遍兵役制,这些参与起义的人也大多是在秦军系统中待过的,而秦帝国的郡守县令手中为数不多的军队也仅仅是一些战斗力最弱的地方军,而且是新兵,陈胜吴广起义的早期说到底是秦帝国地方军之间的互斗,双方战斗素养是在一个水平线上的,所以陈胜吴广起义军在关东六国进展顺利。

秦末战争的第一个转折来自章邯释放骊山刑徒组建骊山军团对抗各路起义军,这支骊山军团在随后的战斗中表现极为突出,在遇到项羽之前,这支军队一直连战连捷,陈胜和项羽的叔叔项梁都是被这支骊山军团剿灭的,即便在巨鹿之战后王离的长城军团全军覆没,这支骊山军团也能收拢兵力与项羽对峙。

秦崩(四),大泽乡的怒吼,中产阶级第一次被系统性地吃干抹净

骊山军团的战斗力之强令人咋舌,不要说那些战斗力不怎么样的地方军,就算是跟长城军团这种边防军比也一点不差,骊山军团实力强悍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光是由刑徒组成的,秦帝国最精锐的5万中央军才是这支军队的主力,后来刘邦灭秦进展顺利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秦军真正的主力都被调走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实力拉垮的地方军。

好,以上是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一些争议比较多的点,下面我们说说陈胜吴广起义背后的逻辑,简单说,承担徭役、兵役这种事,要让有“软肋”的中产阶级来干,不能让一无所有的穷人来干。

苟富贵,莫相忘

司马迁的《史记》称陈胜是“闾左之人”,秦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于闾右,闾左之人大多是没有土地,靠给别人耕种为生的佃农。

《史记陈涉世家》开头就说: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陈胜年少时就给别人耕种,这与他“闾左之人”的身份相符,当然,关于陈涉的出身也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陈胜有字,说明他出身不差,可能是六国旧贵族。

这种可能性当然也存在,但是到陈胜时已经家道中落也是肯定的,要不然他就不用早早就为别人种地了。

秦崩(四),大泽乡的怒吼,中产阶级第一次被系统性地吃干抹净

比《史记》更早一些的贾谊的《过秦论》也曾明确表示:陈胜就是一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贫穷农民,陈胜在带领这900名征夫出发时是个穷人,这一点已经基本确定了。

比陈胜身份更重要的是这900名征夫的身份,他们大多是自己手中没有土地的佃农,这一身份是很要命的,正常情况下,这些没有土地的“闾左之人”是不被征召的。

自耕农契约

中产阶级是21世纪一个很热的词,它代表的群体是本身不掌握生产资料,或掌握生产资料很少,却可以靠着自己的技术等方面优势获得一个不算低的收入的群体。

各个国家关于中产阶级的划定标准可能有很大出入,但如果要问世界上最早的中产阶级是谁?答案恐怕是秦国的自耕农。

他们不必为贵族打工,他们拥有小块土地作为作为生产资料,他们的田税直接向帝国缴纳,没有贵族等其他中间阶层的截留,即便是秦帝国的田税时常要高到5成,但是剩余的部分在正常情况下也是足够一户人家日常生活开销的。

在以农业为绝对主业的古代,拥有小块土地(大约100亩)作为生产资料的自耕农群体,是不是配得上中产阶级的标准?

秦崩(四),大泽乡的怒吼,中产阶级第一次被系统性地吃干抹净

秦帝国内部的自耕农能够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是因为商鞅变法对贵族阶层的压制做的比较好,原本的井田制被废除,土地不是贵族们的,而是自耕农自己的,但是先不要太兴奋,得到这些也有代价。

从帝国手中得到土地的自耕农们除了要缴5成的高额赋税外,还要承担每年一次的徭役(通常一次一个月)和至少两年的兵役,如果赶上战争,则随时都有可能被征召。

这就是秦帝国与自耕农群体们签订的契约,土地归你,税赋、徭役、兵役归我,如果排除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风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份契约看起来相对公平的,毕竟在其他贵族势力强的诸侯国,这些都难以保障。

面对战争风险,秦帝国还有补充手段,就是军功爵位制,战争确实高风险,但是参战有可能得爵位,这一点在当时是相当诱人的。

这份契约的核心是什么?土地。秦律能够维持下去的原因是土地,秦法规定秦人要缴纳的税赋不可谓不多,但是你有土地,他们要承担的徭役、兵役不可谓不重,但是你有土地,土地是你的生产资料,也是你的软肋,就算一个秦国自耕农已经被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折磨的死去活来,但是看看手中的土地,他们大多也会选择忍了。

大秦的创造的一切神话根源都在土地,商鞅变法后大秦帝国首次将土地大规模分给自耕农,这极大的释放了他们的积极性,但这套玩法能够持续下去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土地的持续增加。

不可征召之人

无论是封赏军功贵族,还是从别国吸引人口,都必须有土地作为支撑,土地从何而来,主要有两个方向,第一是鼓励秦人开荒,第二则是战争所得。

秦崩(四),大泽乡的怒吼,中产阶级第一次被系统性地吃干抹净

从商鞅变法到扫平六国,秦帝国的国土面积一直在缓慢增加,新获得的土地可以用来封赏立有军功之人,战场立功的人获得土地又进一步强化了秦帝国的这套系统,这样一来,就构成一套正反馈循环。

但是随着天下归于统一,土地停止增加,之前积累的问题就会集中爆发。

还有一个问题让秦帝国那套自耕农的逻辑开始玩不下去,秦帝国允许土地私有制,这就注定了土地会逐渐向少数人手中集中。

有人田多,有人自然就田少,“闾左”,“闾右”也就随之产生了。

秦帝国的法律是针对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群体制定的,自耕农作为中国的“中产阶级”还是有一定经济基础,也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的,秦律施加的压力很重,几乎是自耕农群体可以接受的极限,但是这样的压力还不至于将自耕农这一群体直接压死,但是如果把同样的压力施加给没有土地的佃农,这份压力立刻会把他们压垮。

秦帝国最初规定不得征闾左之人是有原因的,你这套逻辑在压根就不是给人家制定的,不能强迫人家接受原本就不属于人家的责任,这个道理大多数秦国统治者都是懂的。

但为何秦帝国最后还是要强行去征召陈胜等最穷苦的佃户呢?答案是没有办法,因为自耕农经济解体了。

崩溃的系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刻上马了大量工程,修长城,修秦直道,秦皇陵,同时北征匈奴,南征百越,这些工程和战争有没有意义,当然有,长期来看,它对秦帝国的意义是不可限量的,但问题是这些工程也在透支着秦帝国本就所剩无几的经济基础,它长期有意义,但秦帝国等不到长期了。

大家是否还记得刘邦流亡进芒砀山的原因:他要押送一批人去骊山,中途逃跑的人太多,刘邦看跑的人太多,到了也无法交差,所以干脆躲进芒砀山流亡。

秦崩(四),大泽乡的怒吼,中产阶级第一次被系统性地吃干抹净

大家是否还记得面对突然杀到函谷关的起义军时,章邯给秦二世提的建议:释放70万骊山刑徒编入军队组成骊山军团。

刘邦与章邯,一个是灭秦的人,一个是保秦的人,他们的人生轨迹都与一群人密切相关:骊山刑徒。

陈胜打到函谷关前,骊山刑徒们的主要任务是修皇陵,这是当时最大的一项徭役项目。

大量徭役项目由骊山刑徒负责,是秦国赖以生存的自耕农经济解体的第一个标志:秦帝国繁重的赋税、徭役、兵役和土地兼并一起招呼,大量的自耕农破产成为佃农。

自耕农减少,徭役的数量却没少,这就造成了劳动力的相对不足,怎么解决呢?秦帝国的统治者环顾一周,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那些失去土地的佃农利用起来,这些人没有自己的土地,所以缴税很难,只要缴税不够,就是违背秦律,只要违背秦律就可以抓到骊山当免费劳动力,这问题不就解决了嘛。

这看似是个”天才“的决定,它有效地解决了徭役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事实上,秦帝国当时所面对的自耕农经济崩溃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以武力为后盾,你确实可以强迫那些失去土地的佃农们给你充当免费劳动力,但代价是一旦你的武力威慑稍微出现松懈,整个社会的反噬会如排山倒海般到来。

一个错误决策带来的恶劣后果往往是有滞后性的,陈胜吴广起义前,秦二世朝廷并不知道这些政策是大秦帝国的催命符,相反,他们认为这些政策管用了,那么既然徭役能够用这些闾左之人,兵役应该也可以。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出现,土地是秦人与秦帝国联系的纽带,闾左之人没有土地,他们与秦帝国没有联系,所以他们不可能对于秦帝国有认同感,把军事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一群对你毫无认同感的人,这么做几乎与自杀无异。

秦末战争爆发后,长城军团有大量逃亡的记载,王离带回来的长城军并不满员,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战斗并不强,整体表现不如章邯的骊山军团。

从长城军团的大量逃亡,我们不难看出秦帝国已经病入膏肓,只差一个火星可以将这个帝国点燃,没有陈胜也会有张胜、王胜、李胜。

秦帝国的灭亡,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中产阶级这一群体第一次表演的谢幕,他们与秦帝国的统治者一起完成了一个弱国的崛起,但却在最后被彻底吃干抹净。

在之后的2000多年历史中,这一群体又一次次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活跃时,这个王朝将迎来盛世,但是帝国强盛的基石,却往往难以逃脱被吃干抹净的命运,区别只是将他们吃干抹净的对象发生了变化,秦、隋两朝,自耕农群体被国家朝廷吃干抹净,其它王朝吃干抹净自耕农群体的则是世家大族或地主士绅。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自以为能将别人踩在脚下当垫脚石的人,也早晚会成为轮下的亡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