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前有布林肯,后有基辛格:在众多美国访华高官中,他的特殊角色是什么?|IPP解局|气候变化|中美博弈

作者:IPP评论

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前有布林肯,后有基辛格:在众多美国访华高官中,他的特殊角色是什么?|IPP解局|气候变化|中美博弈

导读

7月17日,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到访北京,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举行了会谈,次日拜访了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后又于19日分别会见国家副主席韩正和国务院总理李强。

在克里到访之前,现任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财政部长耶伦已经先后访华;而在克里还未离开中国之时,一位更为重量级的嘉宾——美国前国务卿、知名国际战略家基辛格以百岁高龄到访中国,并受到中国领导人的高规格接见。

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中美外交穿梭活动之中,克里以气候特使身份访华,似乎略显低调和边缘,并不引人注目。但在一些专家眼中,克里的访华活动背后却是暗藏着丰富的外交和政策信息。

就此问题,我们采访了IPP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凯方。

前有布林肯,后有基辛格:在众多美国访华高官中,他的特殊角色是什么?|IPP解局|气候变化|中美博弈
前有布林肯,后有基辛格:在众多美国访华高官中,他的特殊角色是什么?|IPP解局|气候变化|中美博弈

问:约翰·克里,这位曾经的美国国务卿、参议员、总统候选人,如今的气候问题特使。这位有着丰富政治经验的气候特使为何选在这个节点访华?结合近期布林肯、耶伦和基辛格等美国高级官员密集访华,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郑凯方:我觉得有以下几点需要关注。

第一,气候合作被认为是中美之间少有的可以达成合作的领域之一。去年8月份佩洛西窜台后,作为反制措施,中美气候变化商谈暂停。今年以来,美国高层政要密集访华:6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来访,7月财政部长耶伦来访。克里此次访华,应该也是趁热打铁的行动,反映出中美之间尽管面临着诸多分歧,但包括气候变化商谈等一系列的中美对谈合作机制,又被重新启动了。

相对来说,应对气候危机作为全球性公共议题,可以从地缘政治对抗中脱离出来,对于推进中美之间的对话与协作、维持中美关系不至于“脱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全世界都希望看到中美在应对全球气候危机上相向而行。中国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碳排放总量占全球的40%以上,又都是经济和政治大国,因此中美气候合作也成为了维系、推动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为核心的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的关键支撑。

第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将于今年11月举行。COP28是全球气候治理“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将完成《巴黎协定》生效后的首次全球盘点[1]。全球盘点将回顾和展现各国在履行《巴黎协定》的承诺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因此,美国急需拿出实质性的行动,证明其对《巴黎协定》目标的贡献。

前有布林肯,后有基辛格:在众多美国访华高官中,他的特殊角色是什么?|IPP解局|气候变化|中美博弈

2016年4月22日,时任国务卿的克里代表美国签署《巴黎协定》(图:网络)

我们知道,《巴黎协定》正式生效(2016年11月)的第二年,2017年6月1日,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了恶劣影响;直到2021年,拜登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后才重返《巴黎协定》。拜登政府上台后推出一系列气候新政并积极开展气候外交,将气候领域作为恢复和提升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领导力的重要领域。除了重返《巴黎协定》外,拜登政府于2022年通过《通胀削减法案》,计划投资3690亿美元补贴清洁能源、清洁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相关的产业,是美国有史以来针对气候领域的最大投资计划。然而,《通胀削减法案》带来的全球补贴大赛、供应链去中国化、欧洲和日韩等资本外流等不利于全球贸易发展的消极影响已现端倪,而其实际减排效果还需数年时间观察。

美国2021年重返《巴黎协定》,同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COP26)上,与中国联合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格拉斯哥联合宣言》),明确中美将在2021年至2030年的关键十年加速行动,围绕解决气候危机的多个领域开展和加强合作。然而,2022年8月,因佩洛西窜台,中美气候合作和对话中止,《格拉斯哥联合宣言》的执行陷入停滞,中美“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的筹建也暂停了。

另外,气候特使约翰·克里在访华之前,曾在美国国会的听证会上明确表示,美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向发展中国家支付气候赔偿款。美国作为经济体量最大的发达国家,在落实《巴黎协定》“发达国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至少1000亿美元气候援助资金”的承诺时,态度也一向消极——拜登承诺到2024年,将为发展中国家的气候援助资金增至每年114亿美元——届时也只占其应分摊份额(每年399亿美元)的28.6%。在发达国家迟迟不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承诺的背景下,去年COP27大会最重大的成果是决定设立“损失和损害基金”,旨在让造成气候变化责任较大的发达国家出资,对气候变化受害国进行赔偿。美国作为历史温室气候排放累积量第一的国家,拒绝为该机制表态,如今更是拒绝赔偿气候变化受害国家,阻碍了“损失和损害基金”以及相关气候赔偿机制的推进。在落实气候资金这一点上,美国的行动距离《巴黎协定》所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重启中美气候合作对于美国非常重要,他们非常需要证明美国政府为履行《巴黎协定》采取了实质行动。

问:气候问题虽然是全球性问题,但是其背后有技术竞争、经济发展、地缘政治等复杂性问题,美国是否将气候问题用作钳制中国的工具?

郑凯方:确实。尽管应对气候变化被视为中美之间可以脱离于当前政治对抗、双方具有共同利益且能深入开展合作的领域,但中美之间的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角力仍会体现在气候治理领域。

前有布林肯,后有基辛格:在众多美国访华高官中,他的特殊角色是什么?|IPP解局|气候变化|中美博弈

图2. 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1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

图源:新华社

首先,是美国对中国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脱钩断链”、“去风险”严重影响了中美清洁能源技术合作。

其次,美国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寻求”改变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在克里访华行前的听证会上,共和党众议员要求克里在访华期间施压中国,说服中国执行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减排标准[2]。对此克里回应,他在访华期间不会提及此事。然而,这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问题。

今年2月份,美国众议院以415:0通过了一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发展中国家”法案[3],该法案要求努力确保“中国不会因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标签而获得优惠待遇或援助”。在未来的中美气候合作中,美国可能会不断地对大陆进行指责和施压,要求大陆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进行减排,或者作为“发达经济体”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补偿资金——这将挤占大陆产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而且,不仅仅在气候领域,美国可能会在更多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协议中向缔约方提出这种要求。

其三,美国的气候政策有可能随着执政党派的轮替而发生变化。美国共和党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态度上更消极,而且认为不该在气候问题上与中国合作。美国在气候治理上的多次“退群”均是在共和党执政时期——2001年小布什宣布单方面退出《京都议定书》;2016年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态度缺乏一贯性,是影响中美气候变化“2021-2030关键十年”联合行动的风险因素之一。当然,《通胀削减法案》框架下,美国对于气候相关领域的新产业和新技术的投资建设和发展扶持将继续下去。

问:那么在种种不利条件下,中国为什么还要积极参与全球气候问题的治理呢?在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议题上,我们的国家利益是什么?

可能很多人没有留意到,在克里访华期间,中国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7月17日-18日)。

我们第一次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2018年举行的,首次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隔五年后再次召开的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对大陆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整体形势作出了判断——“大陆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大陆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基于这个判断,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上,我们提出了要正确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即,“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行动要务实,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掌握,不受他人左右。

所以,中国坚持“双碳”目标、积极参与气候治理,是自主做出的战略选择。中国必须要务实地做好自己的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事实上,推动“双碳”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对我们国家的长远发展有好几个层面的积极意义。

首先,是通过推进“双碳”抢占新的产业赛道,引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核心,其实就是能源转换和应用模式的革命。根据国际能源署《2023年能源技术展望报告》,大陆目前主导着大多数清洁能源技术的制造和贸易,比如,在风力、电池、电解槽、太阳能电池板和热泵等大规模制造技术中均占主导地位。清洁能源技术和投资上的优势是大陆于2020年正式提出“双碳”目标,并系统性推进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抢占这个赛道,大陆可以成为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导国家。

其次,无论从推进产业经济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大陆当前温室气体排放量全球第一的严峻形势出发,推进落实“双碳”目标是大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只要我们做好自己的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就会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做出实质性贡献——2019年大陆就已经提前超额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8%,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5.9%;同时大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逐步构建完成,各行业、各区域碳达峰工作路径和任务也基本明确,以“碳排放权交易+自愿减排交易(CCER)”为主的碳定价机制也基本确立。

最后,大陆通过“双碳”承诺等一系列行动,积极参与全球气候与环境治理的多边行动中,既以行动表明了承担大国责任的担当,也提升了相关领域的国际话语权。除了坚定推进“双碳”进程外,大陆政府还出资200亿元人民币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大陆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有多个能源基础设施合作项目,这将使得大陆未来可以在协助“一带一路”国家实现其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巴黎协定》规定,从2023年开始,每5年将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审查,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

[2]https://fortune.com/2023/07/13/john-kerry-stupid-lie-private-jets-climate-change-house-republicans/

[3]PRC Is Not a Developing Country Act. 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8th- congress/house-bill/1107/all-info

话题讨论

如何看待克里到访中国?你对全球气候变化议题有何看法?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IPP-Review

采访:Aleutian,周浩锴

排版:周浩锴

前有布林肯,后有基辛格:在众多美国访华高官中,他的特殊角色是什么?|IPP解局|气候变化|中美博弈

郑永年:民营企业“躺平”了,如何重新激活他们的活力?

百岁基辛格到访中国,究竟肩负着什么样的使命?

中国经济半年报出炉,经济形势怎么看?我们听了听三位专家的看法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
前有布林肯,后有基辛格:在众多美国访华高官中,他的特殊角色是什么?|IPP解局|气候变化|中美博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