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韦莲司:胡适的精神伴侣,一生只爱他,终身不嫁,甚至照顾曹成英

作者:连连说文史
韦莲司:胡适的精神伴侣,一生只爱他,终身不嫁,甚至照顾曹成英

1917年,满怀壮志的胡适从漂亮国返国,并与江冬秀结成伉俪,他的内心深处,却常怀念着另一种可能的生活,与大洋彼岸的韦莲司一起生活。

韦莲司,生于1885年,比胡适年长6岁。她出生于新英格兰的望族,是康奈尔大学一位地质学教授的次女。

天生具有绘画才华的韦莲司,1914年在纽约艺术圈崭露头角。然而,在她的父亲于1918年去世后,她放下纽约的艺术生涯,回到伊萨卡,陪伴在母亲身边。

韦莲司:胡适的精神伴侣,一生只爱他,终身不嫁,甚至照顾曹成英

胡适和韦莲司在1914年的一次相遇中,既有如故的感觉,对彼此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韦莲司甚至邀请胡适参加她朋友的婚礼,也是胡适初次参加西方婚礼的经历。

那以后,胡适和韦莲司的信件往来频繁,胡适也常受邀至韦莲司家中用餐。

韦莲司从胡适那里了解到中国古代“折柳赠别”的习俗,于是,在即将返回纽约之前,她给胡适送了几张她拍摄的杨柳照片。

韦莲司:胡适的精神伴侣,一生只爱他,终身不嫁,甚至照顾曹成英

在那一年的感恩节,胡适受邀至韦莲司家中用餐。然而,那一晚,胡适并未见到韦莲司,她仍在纽约。

晚餐后,胡适回到住处,给韦莲司写下了一封充满思念与感激之情的信。胡适曾经思考过理想的伴侣应具备什么特质,但他心知韦莲司的别具一格。

韦莲司:胡适的精神伴侣,一生只爱他,终身不嫁,甚至照顾曹成英

胡适在日记中写道:“她最为自由奔放,不以世俗的服饰所羁。她的服装,多年未曾改变。即使帽子破旧,她也依然戴着。因为长发难以打理,她干脆剪短,这样的样子已有一两年了。在街上行走,常常引来路人的目光。”

因此,胡适将韦莲司视为“智识上的伴侣”,他在日记中对韦莲司的高度赞赏:

“她极有思想,博览群书,她的纯洁和坚定几乎到了狂狷的地步”;

“她的谈话总是激发我深入思考”;

“她的见识之卓越,非寻常女子所能比肩”;

“她是思想、智识、气魄和热诚的完美结合”。

韦莲司:胡适的精神伴侣,一生只爱他,终身不嫁,甚至照顾曹成英

在之后的不到两年时间里,胡适对于他与韦莲司的交往做出了总结:“在这两年间,我的思想和情感的变化大多反映在这百余封信中,这些信比其他地方更能真实地揭示我。”

韦莲司,作为胡适的朋友,见证了他思想的演变;同时,她对胡适思想的演变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在他们的通信中,韦莲司鼓励胡适努力梳理自己的思考,然后清晰地表达出来。

在1915年,胡适尝试了一次冒险,将他颇受争议的一本书寄给韦莲司,寻求她的批评和意见。

韦莲司:胡适的精神伴侣,一生只爱他,终身不嫁,甚至照顾曹成英

在回信中,韦莲司既支持胡适,也肯定了他的观点,但同时也客观地分析了反对者的优点和不足。

韦莲司的回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胡适弥补了他的认识上的盲点。

然而,他们之间的亲近关系引起了韦莲司母亲的警觉。

一次,当韦莲司的母亲得知女儿和胡适,在她纽约的公寓里独处,她立即追问当时是否有其他人在场。

胡适立即澄清说,他给同学张彭春打了电话,邀请他过来共同喝茶。

韦莲司:胡适的精神伴侣,一生只爱他,终身不嫁,甚至照顾曹成英

尽管在那个时期的漂亮国社会,男女恋爱自由的风气已经形成,但是,许多中产阶级家庭仍然坚持认为,年轻男女交往比较恰当的方式是在女方家的客厅会面,并最好有第三人在场。

胡适的解释并未让韦莲司的母亲满意,她立即写信给韦莲司,批评她的失礼。

在收到母亲的信后,韦莲司立即向胡适解释。

她在信中表示:如果胡适是因为认为不应该单独见面才邀请张彭春的,那么她应该向他道歉。鉴于他们对自由的理解和坚守,她相信胡适不会拘泥于俗套,这也是她决定单独约会胡适的原因。

韦莲司:胡适的精神伴侣,一生只爱他,终身不嫁,甚至照顾曹成英

至于她自己,韦莲司表示,她遵循的是“人上人”的标准,也就是真善美,这是“人上人”唯一会遵循的“教养”。

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都应如此。如果仅仅因为男女交往可能会产生问题,就不让他们从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灿烂的火花,那就是本末倒置。

胡适没有想到会引起这样的误解,他认真地回信解释道:“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并将这种尊重提升为一种敬意。我相信这种敬意是避免语言猥琐、思想不纯、行为不适的最好方式。总的来说,这可以防止一般所谓的'不礼貌'……你的观点,尤其是对待男女友谊这一点上,比我详细多了。你让我为自己在另一方面提到的过于谨慎小心的态度感到羞愧。”

韦莲司:胡适的精神伴侣,一生只爱他,终身不嫁,甚至照顾曹成英

相较于韦莲司的开放态度,胡适的行为显然更加谨慎。

他深知自己必须尽力满足期待他回国与江冬秀成婚的母亲的期望。为了阐明这一点,胡适向韦莲司撒了一个小谎——他的目的只是为了与韦莲司保持一定的距离。

有研究者指出,即使胡适和韦莲司彼此有感情,他们也可能无法跨越漂亮国当时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

尽管韦莲司所在的纽约州没有禁止白人与华人的通婚,但这并不意味着当地人能接受这样的现象。

韦莲司:胡适的精神伴侣,一生只爱他,终身不嫁,甚至照顾曹成英

在这次误会之后,胡适和韦莲司更明确了他们的责任,一方面他们各自致力于自己的事业,一方面他们仍保持了频繁的交流。韦莲司在父亲去世后,回到了绮色佳。胡适则在韦莲司的公寓里住了将近一年,直到返回中国。

在韦莲司和江冬秀之间作出选择,胡适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痛苦的思考。不过,韦莲司也理解胡适的困境,从她回到绮色佳开始,她就选择了退出。

然而,直到1917年春天,胡适在返回中国前去绮色佳停留几天时,韦莲司才痛苦地意识到她深深地爱上了胡适,而且无法自拔。

韦莲司:胡适的精神伴侣,一生只爱他,终身不嫁,甚至照顾曹成英

然而,胡适坚定地告诉韦莲司:“在家庭关系上,我坚守着东方人的立场,这主要是因为我有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母亲,她对我的恩情无法回报。我长时间离开她,已经让我深感愧疚,我不能再去背叛她。”

胡适回国后,与韦莲司的通信并未中断。

1927年,胡适去漂亮国时,他去绮色佳看望了韦莲司和她的母亲。1933年,胡适作为大使再次来到漂亮国时,韦莲司更是大胆地表示:“你的来访,对我来说,就如同饥饿之人的食物,对你来说,可能会留下一些宁静的记忆。这是值得的。”

韦莲司:胡适的精神伴侣,一生只爱他,终身不嫁,甚至照顾曹成英

这次,韦莲司与胡适推翻了他们之间的一切障碍,确立了彼此为情人的关系。

然而,韦莲司这样一个为了守护内心的真爱,坚忍不拔地坚持了一生的女性,却在最后对她一直以为是自己唯一的“真爱”,产生了疑虑。

在1936年的十月,韦莲司终于了解到,胡适所让她照顾的,前往康奈尔大学学习遗传学的曹诚英,并非只是胡适口中的“表妹”那么简单,曹诚英还是胡适的恋人。

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韦莲司花了许多天才平复了情绪,然后给胡适写了一封信。

在这封信中,她既幽默又痛苦,既含蓄又直白地向胡适描述了自己的发现,并直言不讳地揭示了她们以及他与她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尽管对胡适的稚嫩辩解和道歉并无兴趣,但最终韦莲司还是选择了大度地宽恕他。

深深热爱着胡适的韦莲司,此后对曹诚英的照顾更上了一层楼。

韦莲司:胡适的精神伴侣,一生只爱他,终身不嫁,甚至照顾曹成英

1937年,有人向韦莲司求婚,此时已过半百的她给胡适写信征求他的意见。

虽然胡适告诉她应赶快接受求婚,但韦莲司为了坚守自己一直以来对爱人的准则,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后,她觉得胡适才是她唯一愿意嫁给的人,于是她拒绝了那个人的求婚。

从始至终,除了胡适,韦莲司从未对其他人动过情。

从已有的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出韦莲司对胡适的感情无疑是深厚而坚定的。她不仅在胡适需要精神支持和指导时倾力相助,还在胡适面临人生选择时理解并支持他。

更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了解到胡适与曹诚英的关系后,她依然选择了以大度和理解对待,并继续对曹诚英提供关爱。

韦莲司:胡适的精神伴侣,一生只爱他,终身不嫁,甚至照顾曹成英

这份感情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恋爱,更像是一种深深的友谊和互敬互爱的伙伴关系。韦莲司的爱情观念显然非常开放和前卫,她认为男女之间可以有深入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融,并不一定非得以婚姻为结局。

即使在面对他人的求婚时,她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对胡适的深情,这足以证明她对胡适的情感是多么地深厚和执着。

韦莲司:胡适的精神伴侣,一生只爱他,终身不嫁,甚至照顾曹成英

同时,韦莲司也是一个非常坚强和独立的女性。她没有因为胡适无法回应她的深情而感到悲伤和失落,而是选择了以一种更高层次的方式去爱他,即使是一种无望的爱情。

这种对爱情的坚守和对人性的理解,使韦莲司的情感对胡适来说无疑是一种宝贵的支持和陪伴。

总的来说,韦莲司对胡适的感情是一种深深的爱,一种超越了恋人关系的深度友情和互敬互爱的伴侣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对自己感情的坚守和对爱情理想的追求。这种感情无疑给胡适的人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