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次充满偶然巧合的武装起义,彻底改变了中国。

作者:食饭讲故事

#头条创作挑战赛#

1911年9月的一个上午,湖南人蒋翊武和湖北人孙武各自带着手下的骨干举行了一次联席会,会议达成了三项共识:

第一,双方统一思想,联合行动,在武昌发动武装行动,进而占领武汉三镇,最终推翻腐朽的清政府。

第二,成立军事行动指挥部。由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为临时总指挥,共进会的孙武为参谋长,负责炸药和后勤业务,刘公担任财务总理。

第三,确定具体行动时间:1911年10月6日。这一天也是传统的中秋节,敌人守备相对薄弱,而且,自元末以来,民间向来就有“农历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言,选择中秋也是利用传言,讨个吉利。

因为是第一次造反,缺乏经验。会议特别派遣居正前往上海与同盟会磋商,邀请同盟会派高层前来指导工作。居正后来成了国民党西山派的主要人物。

这时候发动武装起义,从军队本身来说是不错的选择。驻守在武汉的新军原有一万五千多人,不久前,端方带着两个标被派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兵力相对空虚,除去武汉外围的守军,城内实际剩下的军队只有约一万多人。这其中,革命党人和其同情者接近三千人。

天时、地利、人和,万事俱备,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可是,如同之前无数次失败的武装起义一样,意外一桩接着一桩而来,看上去胜算很大的行动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一次充满偶然巧合的武装起义,彻底改变了中国。

武昌起义纪念馆

1911年9月24日,武昌新军驻扎在南湖的炮队发生了一宗意外,打破了起义前的平静。

新军炮兵八标三营,这一天,有几名老兵即将退役,弟兄们几个相约喝酒送行,兴许是心情不错,喝着喝着几个就有点喝高了。恰巧遇到巡逻队,带队的排长上前呵斥。于是,双方起了争执。

当兵的打架,手上都是带着吃饭的家伙,一语不合,就发生了火拼。老兵们酒精上头,打到最后竟支起了大炮,发现没有弹药,接着赶去弹药库。这一番折腾,闻讯前来镇压的马队就赶到了,老兵们发现情况不妙,一哄而散,史称“南湖炮队事件”。

事件本身与武装行动无关,但是带来的后遗症很严重。武汉地区最高长官湖广总督瑞澂下令,收缴城内新军的重型武器和弹药,集中保管于楚望台军火库,并且加强了军队人员的出入管理。

武汉这边事发突然,前往上海的居正也不顺利。同盟会的黄兴此时并不在上海,三号人物宋教仁出面接待了居正,表示支持武汉的行动计划,并向远在美国的孙中山申请经费。

时间很快就到了10月6日,武汉城内却是一片肃静,武装行动并没有如期发动,除了官兵出入营房受限制,宋教仁也因为武汉“南湖炮队事件”选择留在上海等待海外的筹款。同时,共进会的湖南负责人电告武昌:“湖南准备未足,请延期十天。”

行动被迫延期,指挥部决定将武装起义的时间改为10月16日。

可是,一连串的意外毫无征兆地发生了。

几个乌龙

10月9日上午,汉口,共进会机关总部宝善里14号。行动参谋长孙武正在忙着检查满桌的炸药,这些炸药将被用来制造土炸弹。

这时候,财务总理刘公的弟弟刘同走进了房间。14岁的刘同充满好奇地看着大家制作炸药,许是看得过于投入,口中叼着的香烟不觉掉下了一丝火星。

“轰!”一声巨响伴着硝烟顿时弥漫在整个房间。值得庆幸的是,炸药质量实在不怎么样,如此大的动静,居然没有炸死一人,只有孙武满脸鲜血被立即送往了医院,身为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就这样退出了行动,其他人员也跟着迅速撤离现场。

要命的是,机关总部二楼保险柜里还藏有一份名单,谋划武昌起义的主要人员姓名全都在这份名册上,负责保管的是一个叫邓玉麟的人,当时,他并不在现场。不得不说,那时的革命党有组织无纪律是普遍现象。

爆炸声很快引来了租界的巡捕,他们在搜索过程中发现了这份起义名册,兹事体大,名册被转交到了湖广总督瑞澂的手上。

瑞澂翻阅后大惊失色,立刻下令全城戒严,准备抓人。

爆炸发生时,蒋翊武正在小朝街85号文学社总部开会,得知共进会机关总部被端掉的消息后,大吃一惊,避,还是战?

蒋翊武选择了后者:当晚12点,提前起义。

一次充满偶然巧合的武装起义,彻底改变了中国。

蒋翊武

他以指挥部名义签发了20多封命令文件分发各处,其中的一封,是给城外的南湖炮队,全城起义官兵将以他们的炮声为号,统一发起武装行动。

临近午夜,搜捕的军警突然围住了小朝街8号指挥部,开始砸门。蒋翊武见势不妙,大叫:“事已至此,拼了。”抄起一颗炸弹就往楼下冲去,刘复基、彭楚藩、杨宏胜等骨干紧跟其后。

关键时刻,又一次掉了链子,自制的炸弹该响的时候竟然—没了动静,刘复基、彭楚藩、杨洪胜等人当场被捕,只有蒋翊武侥幸逃脱。

厄运还没有结束。

所有参加起义的官兵都在紧张地等待行动的信号,由于武昌城全城戒严,那封送给南湖炮队的命令文件并没有送达,也就是说,没有炮响,没有发令枪。

蒋翊武自觉行动失败,单身离开了武汉,躲到附近的监利县暂避风头。

起义行动的总指挥逃亡避难,参谋长被自己的炸弹误炸致伤。本该枪炮声连天的武昌城,却显得一片寂静,令人窒息的寂静。

此时,总督府衙门却是血雨腥风,瑞澂急于平息事态,将誓死不降的刘复基、彭楚藩、杨洪胜等志士连夜处决,并将首级拍照上了报纸。

正是这个残暴愚蠢的行为,武装军事行动又有了新的转机。

第二天一早,瑞澂手上有一封革命党人名单的消息被四处传播,印有三名革命党烈士首级的报纸更是震惊了整个武汉三镇。

现实情况是,绝大部分新军基层官兵或多或少都和革命党有过联系和接触。随着军队驻地周围明显增强的巡防军警,禁止五名以上士兵聚会的命令被严格要求执行,军营内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氛,谁都不知道危险何时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武昌犹如一个巨大的火药桶,只要有人点燃它,武汉乃至全国将出现翻天覆地的震荡。

火药被点燃

第八营的起义召集人熊秉坤在得知领导失联后、决定不再继续等待那些该死的命令,他说服了全营的革命党弟兄:既然名册已在官府手上,横竖都是一死,不如放手一搏。今晚,鸣枪为号,起义!

不过,这一枪并不是由熊秉坤来打响。

一次充满偶然巧合的武装起义,彻底改变了中国。

熊秉坤

1911年10月10日晚7点,第八镇工程第八营。二排排长陶启胜开始例行夜间巡查,在查房时,陶启胜发现班长金兆龙和士兵程正瀛正在擦枪,身旁零星放着一些子弹。

陶启胜立刻质问:“你们在干什么?”

两人并不作答。

陶启胜一把抓过金兆龙:“想造反吗?来人。”

金兆龙怒道:“老子就是要造反,你能将我怎样?”

两人说着,扭打在了一起。金兆龙大声呼喊同室战友:“现在不动手,更待何时。”

话音未落,一旁的程正瀛举枪砸向陶启胜,不等他逃出营房,开枪击中他的腰部。清脆的枪声打破了黑夜的宁静,如流星般划过昏睡了百年的长夜,这是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几千年的封建帝国将在枪声中成为历史。

身在营外的熊秉坤,此时也听见了枪声,立刻鸣响了象征起义的警笛:全体集合,行动!

等待起义枪声的革命士兵们,听到了枪声,听到了警笛声,起义开始了!

第十五协第29标的蔡济民,30标的吴醒汉首先率队冲出营地,紧接着是赤手空拳的武汉陆军测绘学堂士兵。这些缺枪少弹的起义军不约而同奔向楚望台军火库,正是楚望台的存在,使得来自城内城外、分属各团体的队伍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从而避免了各自为战的尴尬。

陆续赶到的起义部队很快就超过了三千人,他们顺利拿下了楚望台,推举第八营左队队官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这已经是参加起义人员中军衔最高的,相当于连长。

晚10点30分,起义军决定兵分三路,进攻总督府和陆军第八镇司令部,并命令已经入城的炮兵第八标,迅速占领制高点,建立发射阵地,在炮兵配合下,经过一夜激战,第二天上午十一点,武昌城的蛇山之巅竖起了崭新的铁血十八星旗。

一次充满偶然巧合的武装起义,彻底改变了中国。

铁血十八星旗,红底和铁黑九角星象征铁血,以热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一天后,汉阳起义成功 ,两天后,汉口起义成功。至此,武汉三镇全部落入革命党之手。

武昌起义终于成功走出第一步,接下来的问题,今后的路怎么走?

就如最早响应行动的蔡济民所说:“我们需要一个令人信服的人,号召天下。否则,这次起义行动很容易被社会当做一场普通的‘兵变’,那样的话,不用清政府派兵镇压,群龙无首的革命军自己就会陷入内乱。”

此刻,起义最初的发起者、组织者,蒋翊武在逃,孙武养伤,刘复基牺牲。孙中山先生则身处美国,在丹佛的一家餐厅打工做侍者,虽然在收到武昌起义的电报后,立即兼程回国,但缓不济急,眼前无论如何也是指望不上。

在此情况之下,从湖北本地选择一个实力人物,成了当前唯一的选择。

于是,黎元洪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武昌起义爆发当晚,时任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相当于旅长)的黎元洪,派兵前去镇压义军,不料军队半路倒戈。惊慌失措的黎元洪只得逃回家中避难,渡过了忐忑不安的一夜

第二天,黎元洪从家中被“请”到了咨议局大楼。等在那里的蔡济民、熊秉坤等人告诉他:“武昌已被全面占领,请你出面主持善后大局。”

黎元洪的人生字典里完全没有“造反”二字,哪敢答应,只是嘟囔着:“汝辈事闹大了,莫害我!莫害我!”

起义军几次诚意相邀,黎元洪坚决不从。无奈之下,干脆以“都督黎元洪”之名刊印《安民布告》,四处张贴,广而告之。这下子,黎元洪算是登上了“反船”,不管情不情愿,在所有人眼里,他都是武昌起义军的最高军事长官。

黎元洪在百口莫辩之下,正式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下令安民免税,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起义。

起义四十八天后,清朝关内十八省,十四个省宣布独立。

八十天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

接着,清朝灭亡。

结语

事实上,武昌起义无论是计划还是实施,各个环节都出现了严重问题,一次次足以灭顶的意外,误打误撞地走到胜利终点。看似偶然性的背后,肯定有其必然性,落后腐朽的清政府一定会消亡,历史前进的方向绝不会改变,不是武昌,也会是在其他的地方,不是蒋翊武,也会有张翊武、李翊武。

好在他们成功了。

那一夜历史记下了这些人的名字:蒋翊武、孙武、程正瀛、金兆龙、熊秉坤、蔡济民等等。他们原本都是默默无名的小人物,偏偏就是这些小人物改变了中国,改变了几千年帝制,当然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刘复基、彭楚藩、杨宏胜三位烈士,以及所有在起义过程中牺牲的人,他们中有一些人甚至没有留下姓名。

这些勇于为理想奋斗甚至献身的人,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