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软考系统架构师倒计时第6天

码云参考资料:

​​​https://gitee.com/lxmuyu/soft_examination​​

整理到2018资料下载:

迅雷网盘链接:​​​https://pan.xunlei.com/s/VNFbm9Q7rnN5bEbBw-SiUnOBA1​​​ 提取码:​

​j7wj​

整理到2021:

阿里云网盘链接:​​​https://www.aliyundrive.com/s/ob1o2BeaVMb ​​​ 提取码: ​

​4v3y​

软考系统架构师倒计时第6天

  • ​​1. 存储容量​​
  • ​​2. 磁盘读取时间​​
  • ​​3. 流水线​​
  • ​​4. 记忆知识点​​

1. 存储容量

【2010 年题 9】内存按字节编址,利用 8K×4bit 的存储器芯片构成 84000H 到 8FFFFH

的内存,共需( )片。

根据题目描述,采用该存储器芯片需要构成 8FFFFH - 84000H + 1 = C000H 的空间,

且内存按照字节(8bit)编码,需要的容量是 C000H×8bit。

C000H×8bit =49152×8bit=48×1024×8bit=48K×8bit,一片存储芯片的容量是 8K×

4bit,两者相除得 12。

知识点:计算后加一,然后转换成二进制,并且注意 × 8bit。

十六进制一位代表四个二进制位,C000H可以转换成:1100 0000 0000 0000

然后去除十个0变成K:1100 00,转换成十进制就是48K

2. 磁盘读取时间

【2010 年题 10】某磁盘磁头从一个磁道移至另一个磁道需要 10ms。文件在磁盘上非连

续存放,逻辑上相邻数据块的平均移动距离为 10 个磁道,每块的旋转延迟时间及传输

时间分别为 100ms 和 2ms,则读取一个 100 块的文件需要( )ms 的时间。

根据题目描述,读取一个连续数据需要的时间包括磁道移动时间、旋转延迟时间和传输

时间三个部分,总时间花费为(10×10) + 100 + 2 = 202ms,因此读取一个 100 块文件需要的

时间为 202×100=20200ms。

知识点:(磁道数 × 巡道时间)+ 延迟 + 传输时间,

如果有N块,然后N × 上面的时间。

3. 流水线

【2017 年题 1】某计算机系统采用 5 级流水线结构执行指令,设每条指令的执行由取

指令(2 ∆t )、分析指令(1∆t )、取操作数(3∆t )、运算(1∆t )和写回结果(2∆t ) 组成, 并分

别用 5 个子部完成,该流水线的最大吞吐率为( ) ;若连续向流水线输入 10 条指令,

则该流水线的加速比为( ) 。

软考系统架构师倒计时第6天

4. 记忆知识点

  1. 计算机执行程序时,在一个指令周期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从内存中读指令操作码,首先

    是将**程序计数器(PC)**的内容送到地址总线上。

  2. CPU 访问内存通常是同步方式,

    CPU 与 I/O接口交换信息通常是同步方式,

    CPU 与 PCI 总线交换信息通常是同步方式,

    I/O 接口与打印机交换信息则通常采用基于缓存池的异步方式。

  3. DSP 采用了哈佛结构
  4. 操作系统是管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程序,同时也是硬件与用户之间的接口。操作系统既提供了与用户交互的接口,也提供了与应用程序交互的接口。用户可以通过菜单,命令,窗口与操作系统进行交互,而应用程序可以通过系统调用(如调用系统 API)来与操作系统交互。
  5. 采用微内核结构的操作系统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并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移植性,可运行于分布式系统中
  6. 并发进程之间的竞争关系为互斥,并发进程之间的协作关系体现为同步。同步是因合作进程之间协调彼此的工作而控制自己的执行速度,即因相互合作,相互等待而产生的制约关系。而互斥是进程之间竞争临界资源而禁止两个以上的进程同时进入临界区所发生的制约关系。题目中一个任务要等待另一个任务发来消息,或建立某个条件后再向前执行,显然体现的制约关系是任务的同步。
  7. 操作系统为了实现“按名存取”,必须为每个文件设置用于描述和控制文件的数据结构,专门用于文件的检索,因此至少要包括文件名和存放文件的物理地址,该数据结构称为文件控制块(File Control Block,FCB),文件控制块的有序集合称为文件目录,或称系统目录文件。若操作系统正在将修改后的系统目录文件写回磁盘时系统发生崩溃,则对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大。
  8. 数据库设计主要分为用户需求分析、概念结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设计四个阶段。其中,在用户需求分析阶段中,数据库设计人员采用一定的辅助工具对应用对象的功能、 性能、限制等要求所进行的科学分析,并形成需求说明文档、数据字典和数据流程图。用户需求分析阶段形成的相关文档用以作为概念结构设计的设计依据。将抽象的概念模型转化为与选用的 DBMS 产品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模型,它是物理设计的基础。包括模式初始设计、子模式设计、应用程序设计、模式评价以及模式求精。
  9. 逻辑设计阶段的任务是将概念模型设计阶段得到的基本 E-R 图,转换为与选用的 DBMS产品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如采用基于 E-R 模型的数据库设计方法,该阶段就是将所设计的 E-R 模型转换为某个 DBMS 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如采用用户视图法,则应进行模式的规范化,列出所有的关键字以及用数据结构图描述表集合中的约束与联系,汇总各用户视图的设计结果,将所有的用户视图合成一个复杂的数据库系统。
  10. 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是对现实世界要处理的对象(组织、部门和企业等)进行详细调查,在了解现行系统的概况,确定新系统功能的过程中收集支持系统目标的基础数据及处理方法。需求分析是在用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逐步明确用户对系统的需求。在需求分析阶段应完成的文档是数据字典和数据流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