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
在重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垃圾分类指导员,让垃圾“各就其位”;他们是“纠错官”,为垃圾分类“找茬”督促整改;他们是一群孩子,通过“小手拉大手”,让更多家庭养成分类习惯……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垃圾分类追梦人!
即日起,上游新闻开设专栏,讲述他们的故事。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参与垃圾分类的动人故事。
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垃圾分类从娃娃做起,这句口号正在重庆不少家庭逐步实现。
7月13日,渝北区洛碛餐厨垃圾处理厂内,8岁的李荞贝正在参加一场学习垃圾分类知识的公益活动,与她同行的,除了500名同龄的孩子,还有被她“要求”跟来的妈妈。
“很多生活垃圾都是不容易降解的,如果随意乱扔,就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处理厂的展厅里,季翠认真地听着女儿的“授课”,这样的场景,她早已习惯。
从小做起
小朋友成垃圾分类“小能手”
自2020年小区增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以来,家中扔垃圾的活儿就被女儿“承包”了。虽然不放心的季翠每次都要跟随下楼,但要问有着一个喜欢垃圾分类知识的女儿是什么感受,季翠的回答就是“高兴,高兴,还是高兴。”
虽然年仅8岁,但女儿李荞贝已经是垃圾分类“小能手”。通过学校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社区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参与垃圾分类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李荞贝在5岁时就开始接触垃圾分类、学习垃圾分类,并逐渐喜欢上垃圾分类、习惯垃圾分类。
在李荞贝的家中,有着一套游戏卡片,上面印着各种生活垃圾的图案。“纸盒是可回收垃圾,废电池是有害垃圾,果皮属于厨余垃圾。”什么卡片投入什么桶,李荞贝早已娴熟。对她来说,每一次正确地分类垃圾都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检验。
向家而行
乖乖女变家中长辈“监督员”
绘画,是李荞贝从3岁开始学习的技能。在参观完垃圾处理厂的当天下午,她就用手中的画笔进行了创作。蓝天、草地、鲜花,在四个分类垃圾桶之间,一个马尾女孩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季翠说,女儿喜欢画画,也经常以环保为主题进行绘画,在陪着女儿画画的过程中,自己也越发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连孩子都学会了垃圾分类,作为家长,我们可不能落伍。”
除了自己学习垃圾分类,李荞贝还经常带着家人一起进步。“妈妈,废弃的温度计属于什么垃圾,给你三秒钟回答。”“外公,矿泉水瓶不要丢到厨余垃圾桶里。”家中,这个8岁小女孩俨然变成了家人学习垃圾分类的“监督员”。在她的带动下,一家人对垃圾分类越发了解。
对于女儿喜欢向家人分享垃圾分类知识的行为,季翠说,她很欣慰,这既是孩子的一次成长,也是家庭的一次美丽蜕变。
上游新闻记者 冯锐 摄影 甘侠义
编辑:王光建
责编:秦雨
审核: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