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武王伐纣前,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是怎么做到的?

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姬亶为躲避“荤粥”的骚扰,带领族人从陕西彬州迁到了岐山的北面定居,并且在此大搞基建,修筑城池、房屋,从而为周朝灭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诗经》中记载:“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也就是说,周人来到岐山之前,还过着比较原始的生活,居住在地穴中。我在前文中已经介绍过,荤粥是当时北方游牧的一支。因为经常被“荤粥”侵扰,所以当时周人的力量是很弱的。

《左传》、《论语》等史料中记载,到了周文王时期,周人已经拥有商朝三分之二的“天下”。他们是怎么在三代人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壮大的呢?

武王伐纣前,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是怎么做到的?

来到岐山后,姬亶励精图治,设立官阶,建都立庙,很快使周人从原始的“部落”形态发展为先进的“国家”形态。《诗经》中说,此时周人已经能够与入侵的北方游牧民族对抗,还经常把他们打得四处逃串。有了一定军事实力后,周人便在这个时期开始实施他们的灭商大计。

到了周文王的父亲姬历时期,周人开始主动出兵攻打周边的戎、狄部落。《竹书纪年》中记载,在公元前1113年,姬历曾带领周兵“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之后,在姬历的率领下,周人又先后击败了“燕京之戎”、“余无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后汉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周人此时已经能够连续出兵讨伐敌人,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张自己的领土,与之前“判若两族”。周人的快速发展、日渐壮大,引起了商王文丁的担忧。他害怕周人背叛自己,便囚禁并杀死了姬历。

武王伐纣前,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是怎么做到的?

姬历死后,姬昌成为了周人的领袖。姬昌把父亲被杀一事深埋在心底,表面上对商王朝十分恭顺,小心翼翼地为商纣王做事。《吕氏春秋》中记载,纣王一高兴,便封姬昌为“西伯”,并“赐地千里”。这是周人部族在姬昌时期得到扩张的一个佐证。

史书中的姬昌,都是以宽厚、仁慈的形象示人,很少见他动用武力征讨四方。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荀子·仲尼》中说:“文王诛四,武王诛二,周公卒业”。周武王姬发灭商仅仅算是“诛二”,也就是说,姬昌消灭的敌人要比姬发多一倍。

《后汉书》中也说,姬昌成为西伯后,“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姬昌曾经奉商朝天子之命,派兵驻守边境、讨伐蛮夷。可见,姬昌并只是宽厚、仁慈,在军事方面也是个“能力者”。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被他打败、征服的部族,也都愿意臣服于他。史书中也提到姬昌对西北方的部族采用的是安抚、怀柔政策。

武王伐纣前,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是怎么做到的?

征服了西、北诸部,只能算是“文王诛四”中的两处,另外两处便是《诗经》中的“周南”、“召南”。《诗谱·周南召南谱》记载,纣王曾命姬昌治理南方长江、汉水、汝水附近的诸侯国。姬昌就将“文王之化”,传播至南方诸国。

《左传》中评价周文王:“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得”。这里的“力”,就是武力。不动用武力,姬昌怎么能传播“文王之化”呢?近代出土的周原甲骨文中,有“伐蜀”、“克蜀”的记载。武王伐纣时,蜀已经是周的盟友了,所以“伐蜀”大概率是姬昌时期所为。

周人部族在姬亶、姬历、姬昌祖孙三代的领导下,忍辱负重、苦心经营,得到了大半个商朝的国土,使“三分天下有其二”,所以“武王伐纣”才会获得成功。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