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姬亶為躲避“葷粥”的騷擾,帶領族人從陝西彬州遷到了岐山的北面定居,并且在此大搞基建,修築城池、房屋,進而為周朝滅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詩經》中記載:“古公亶父,陶複陶穴,未有家室。”也就是說,周人來到岐山之前,還過着比較原始的生活,居住在地穴中。我在前文中已經介紹過,葷粥是當時北方遊牧的一支。因為經常被“葷粥”侵擾,是以當時周人的力量是很弱的。
《左傳》、《論語》等史料中記載,到了周文王時期,周人已經擁有商朝三分之二的“天下”。他們是怎麼在三代人的時間裡,迅速發展壯大的呢?
來到岐山後,姬亶勵精圖治,設立官階,建都立廟,很快使周人從原始的“部落”形态發展為先進的“國家”形态。《詩經》中說,此時周人已經能夠與入侵的北方遊牧民族對抗,還經常把他們打得四處逃串。有了一定軍事實力後,周人便在這個時期開始實施他們的滅商大計。
到了周文王的父親姬曆時期,周人開始主動出兵攻打周邊的戎、狄部落。《竹書紀年》中記載,在公元前1113年,姬曆曾帶領周兵“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之後,在姬曆的率領下,周人又先後擊敗了“燕京之戎”、“餘無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後漢書》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周人此時已經能夠連續出兵讨伐敵人,向東、西兩個方向擴張自己的領土,與之前“判若兩族”。周人的快速發展、日漸壯大,引起了商王文丁的擔憂。他害怕周人背叛自己,便囚禁并殺死了姬曆。
姬曆死後,姬昌成為了周人的領袖。姬昌把父親被殺一事深埋在心底,表面上對商王朝十分恭順,小心翼翼地為商纣王做事。《呂氏春秋》中記載,纣王一高興,便封姬昌為“西伯”,并“賜地千裡”。這是周人部族在姬昌時期得到擴張的一個佐證。
史書中的姬昌,都是以寬厚、仁慈的形象示人,很少見他動用武力征讨四方。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荀子·仲尼》中說:“文王誅四,武王誅二,周公卒業”。周武王姬發滅商僅僅算是“誅二”,也就是說,姬昌消滅的敵人要比姬發多一倍。
《後漢書》中也說,姬昌成為西伯後,“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難。”姬昌曾經奉商朝天子之命,派兵駐守邊境、讨伐蠻夷。可見,姬昌并隻是寬厚、仁慈,在軍事方面也是個“能力者”。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被他打敗、征服的部族,也都願意臣服于他。史書中也提到姬昌對西北方的部族采用的是安撫、懷柔政策。
征服了西、北諸部,隻能算是“文王誅四”中的兩處,另外兩處便是《詩經》中的“周南”、“召南”。《詩譜·周南召南譜》記載,纣王曾命姬昌治理南方長江、漢水、汝水附近的諸侯國。姬昌就将“文王之化”,傳播至南方諸國。
《左傳》中評價周文王:“大國畏其力,小國懷其得”。這裡的“力”,就是武力。不動用武力,姬昌怎麼能傳播“文王之化”呢?近代出土的周原甲骨文中,有“伐蜀”、“克蜀”的記載。武王伐纣時,蜀已經是周的盟友了,是以“伐蜀”大機率是姬昌時期所為。
周人部族在姬亶、姬曆、姬昌祖孫三代的上司下,忍辱負重、苦心經營,得到了大半個商朝的國土,使“三分天下有其二”,是以“武王伐纣”才會獲得成功。
#頭條文章養成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