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法国的戴高乐希拉克马克龙拉加德才是真正读懂中国的人物

作者:财经李国魂

#头条创作挑战赛#

法国的戴高乐希拉克马克龙拉加德才是真正读懂中国的人物

凯旋门位于法国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

一、夏尔·戴高乐:中法外交关系的奠基者和友谊的开拓者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法国成为和新中国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大国,世界称之为“外交核爆炸”。

法国的戴高乐希拉克马克龙拉加德才是真正读懂中国的人物

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

法国和新中国建交,离不开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总统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

夏尔·戴高乐于1890年11月22日出生于法国里尔。法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

在法国,戴高乐通常被称为“戴高乐将军”(Général de Gaulle),简称“将军”(Le Général)。

1940年5月10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军队对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发动侵略战争。6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6月21日贝当政府投降。戴高乐到伦敦组织流亡政府即临时政府,扛起法国民族解放运动旗帜,就此成为法国民族英雄。

1944年6月,盟军攻克法国后,戴高乐成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临时政府得到美英苏三国的承认。1946年1月20日,戴高乐因反对总统没有实权,跟制宪会议发生矛盾,辞去职务。

1958年,戴高乐因阿尔及利亚战争重返政坛,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制定新宪法,并于1958年12月21日当选法国第五共和国总统,1959年1月8日走马上任。1965年成功连任,直至1969年因公投失利辞去总统的职务。

戴高乐自然是戴高乐主义的创立者。主张发展法国的核子武器、制定泛欧主义外交政策、支持欧洲大陆联合为大欧洲、扩大法国影响力、竭力缩小美英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奉行与盟友不同的外交政策,构成了戴高乐主义的精髓。

戴高乐将重振法国的大国地位,让法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成为重中之重。

1959年,法国制造出自己的第一枚核弹,同年戴高乐要求美国撤出在法国本土部署的美国空军,且美国不得在法国本土存储核武器。1960年2月,法国成功引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全球第四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

法国的戴高乐希拉克马克龙拉加德才是真正读懂中国的人物

戴高乐的卓越智慧:率先与中国建交

戴高乐坚持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外交理念。他反对美国霸权,反对英国加入欧盟。在美苏争霸的背景下,恢复法国世界大国地位极端重要。戴高乐深知要想摆脱美国控制,他需要一个足够强大的朋友,这个朋友绝对不是美苏争霸中的任何一方,而应该是远在东方的中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提高法国的国家地位和影响力,自然成为他的伟大构思中不可或缺的关键。

戴高乐看待法中两国关系的战略思维是,决定国家外交走向的应该是国家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中国是重要的国际力量,法国的一些外交政策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中法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法国和中国同时反对美苏霸权的共同着力点,以及坚持各国一律平等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反对美苏损害第三国的利益。这是法中建交的根本。加之戴高乐骨子里不认可法国是二流大国,更期望希成为一流国家,在全世界有自己的话语权,被各国认可特别是被东方大国认可尤为重要。

戴高乐称赞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在未来一定能成为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强国。当然,中国领导人非常重视中法关系,毛泽东主席就称赞戴高乐的独立外交为“有勇气同美国闹独立”。

1963年10月22日,戴高乐的特使、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秘密访华。受到周总理与外交部长陈毅的接见,大喜过望的戴高乐立即要求法国外交部推进中法建交事宜。短短12天中法完成预备建交的秘密谈判。

1964年初,美国国务院亲自向法国政府发出照会,粗暴干涉法国不得与中国建交。而且妄图通过操作台湾问题给中法之间制造障碍。

但是,在两国领导人的卓越智慧的引领之下,中法两国在1964年1月27日同时发布了《中法建交联合公报》。

中法建交后的三个月,戴高乐宣布法国军官撤出北约海军司令部。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军事委员会。坚决反对美国的干预和驻军,迫使驻法美军撤出法国本土。

随着中国和法国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成为了国际社会中唯一一个和中美苏三大国同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

中法建交揭开了新中国建交成就的辉煌一页。到1970年,意大利、加拿大与大陆建交。重返联合国和1972年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带动英国、比利时、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和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和中国建交。

1969年4月27日,戴高乐因为自己的提议遭到公民投票否决,宣布辞职下野,过起了退隐生活。他宣布不接受退职总统理应享受的各种待遇和荣誉,不要应该享有的政府住房,不要退休金和津贴。

1970年3月,新任驻华大使马纳克以法国官方的身份致信戴高乐,建议他访华。戴高乐欣然接受,并确定1971年6月18日为他理想中的访华日期。1970年10月,法国总理德姆维尔访华。周恩来总理向他表达中国欢迎这位实现中法建交的伟大总统的到来。

但是,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将军因动脉瘤破裂辞世。1970年11月11日下午,天安门广场、新华门与外交部前的五星红旗下半旗向这位世界伟人致哀,缅怀这位伟大的法国总统。他是唯一中国为其降半旗的西方领导人。

他的遗嘱是“我的葬礼,一切从简。不举行国葬,不要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代表参加,不要乐队,不要发表任何演讲,国会也不用致悼词。”但在巴黎,50万巴黎群众自发走上街头,涌向凯旋门,向自己的民族英雄致敬,并为他送行。

的确,在戴高乐心目中,中国是一个与法国同样伟大的国家。他的子女回忆,自己的父亲曾拿着一本相册,久久凝望着万里长城照片。未完成中国之行,成为戴高乐人生中永远的遗憾。

2005年,法国国家二台举行的“法国十大伟人榜”评选,电视观众评选戴高乐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他也被法国人民尊称为—戴高乐将军。法国人说,20世纪法国会记住三个人,香奈儿,毕加索和戴高乐。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和2019年访法期间,两次到达设在巴黎的戴高乐基金会,向戴高乐将军铜像献花,并在贵宾簿上题词“仰伟人丰碑,谱中法历史新篇”。指出,戴高乐将军的后人和戴高乐基金会延续了戴高乐将军的事业,积极致力于促进中法友好。很多人的辛勤浇灌使中法友谊之花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美国的外交之父尼克松称赞戴高乐是个有全球战略的人。

法国的戴高乐希拉克马克龙拉加德才是真正读懂中国的人物

1997年5月15日希拉克夫妇访华

二、雅克·希拉克:中法全面战略伙伴的创立者和东方文化痴迷者

希拉克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还是不可多得的东方文化鉴赏大师。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国文化成为他的最爱。法国媒体称他是法国对中国最有感情的国家元首,是“热爱中国的人”,有着深深的“中国情缘”。

1932年11月29日,希拉克出生于法国巴黎。1957年,希拉克进入被誉为“法国政治家摇篮”的法国国立行政学院,修读公共与政治学硕士。希拉克是法国政坛上一棵常青树,年轻时就投身政治运动并脱颖而出,成为青年戴高乐派的领军人物。1977年至1995年间3次连任巴黎市长,并兼任法国总理。

1995年5月和2002年5月,希拉克两度当选法国总统。

他曾于1978年和1991年分别以巴黎市长和法国总理身份访华。1978年9月,访问西安时参观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将其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他的评价使得兵马俑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声名鹊起。

1997年5月、2000年10月、2004年10月和2006年10月,四度以法国总统身份访华。1997年5月15日至18日,首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中法元首签署联合声明,决定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 《声明》指出:“中法两国应承前启后,建立长期的全面伙伴关系,从而使中法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双方决定进一步密切合作,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支持在尊重多样化和独立的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国际事务中任何进行支配的企图,实现一个更加繁荣、稳定、安全和均衡的世界。”这是自1964年以来中法关系中最重要的文件。

2000年10月21日至23日,希拉克总统借中欧举行峰会之机,再次访问中国。双方确定从战略的高度和两国关系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更密切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与合作,巩固和加强两国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

法国的戴高乐希拉克马克龙拉加德才是真正读懂中国的人物

2004年10月11日,同济大学学生向希拉克总统赠送中国画

2004年1月26日至29日,胡锦涛主席对法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中法两国同意,面对新世纪国际形势深刻和复杂的变化,在继续贯彻1997年联合声明的基础上,巩固、发展、充实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希拉克在国际舞台上始终坚持戴高乐主义主张的独立自主外交,反对单极化世界和恃强凌弱的行为,倡导多极化格局。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需要有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互相理解,而不可强迫别国接受自己的理念。主张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

他认为,无论欧洲还是美国或者其他国家,都不能单独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应该在改革和加强联合国职能的基础上,加强多极化趋势,建立一个更加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

2003年,当美国政府企图在联合国安理会上通过武装干预伊拉克的提案时,希拉克果断让法国代表投了否决票,并联合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及其他欧盟国家在安理会中坚决反对。

美国在没有取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发动伊拉克战争。希拉克多次表态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可能采取的任何单边军事行动,赢得了广泛的民意支持和国际威望,被法国主流媒体称为“法兰西的和平斗士”。法国是欧洲最先反对联署反华提案、最早支持对华解除武器禁运的西方国家。希拉克在任期间,美国曾多次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对中国提出非难,并企图拉拢一些欧盟成员国支持美国提案。希拉克对此在欧盟提出,欧盟国家对中国的人权状况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立场,我们主张对话,而不主张对抗。

法国的戴高乐希拉克马克龙拉加德才是真正读懂中国的人物

2006年10月27日,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到达武汉

2009年4月,已经退休的他又以私人身份访问中国。足迹寻遍半个中国。他对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美感与意境体会深刻,尤其称赞李白和杜甫之作。

2019年9月26日,希拉克去世,享年86岁。

大陆评价他:希拉克总统为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维护多边主义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中法关系的一面旗帜。

法国的戴高乐希拉克马克龙拉加德才是真正读懂中国的人物

2023年4月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中山大学发表演讲

三、马克龙:在屡遭美国戏弄之后,终于唤醒戴高乐精神,摒弃骑墙之术,积极拥抱中国

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1977年12月21日生于法国北部索姆省省会亚眠市,毕业于巴黎第十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和法国国家行政学院,曾历任奥朗德总统经济顾问,总统府秘书长,经济、工业和数字部长。

2016年11月,马克龙宣布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与总统竞选,并创立新的政治派别——“前进运动”。 2017年5月7日,马克龙当选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八位暨第十一任总统,成为拿破仑一世以来最年轻的法兰西共和国总统。

马克龙兼具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色彩,主张务实解决问题,希望兼采左、右之长,在体制内彻底变革,因而其理念被称为“法式第三条道路”,即“经济向右、社会顾左”。当选总统后,马克龙先后改革劳动法、税收制度,并出台支持企业增长与转型的法案,以激发企业雇佣和创新的动力,增强劳动力市场活力。

法国的戴高乐希拉克马克龙拉加德才是真正读懂中国的人物

2018年1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妇会见首次来华国事访问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夫妇

马克龙秉持进步主义和欧洲主义,对内推动了法国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领域的改革,对外维持了法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022年4月24日,马克龙成功连任,成为自雅克·希拉克以后首位成功连任的法国总统。

近几年,马克龙得意于自己的骑墙术,认为借此就可以游刃有余地玩转于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之间,甚至由此得到法国所期望得到的一切。但是,俄乌冲突爆发,法国接连被美国戏耍把玩,特别是美英澳的奥库斯(AUKUS)联盟,将法国利益贬损到极致。俄乌冲突,美国选择的是,直接向内部人捅刀子。欧洲被美国绑上战车,除兵力以外,国防库存几乎被掏空。

而美国一手导演让整个欧洲陷入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能源与民生危机。G7整体深陷通货膨胀旋涡难以自拔。能源供应短缺,贸易环境恶化,通胀连续爆表。美国在挟持G7不断拱火扩大俄乌冲突的同时,直接把“欧洲之危”变成“美国之机”。不仅达到向G7其他成员国以及欧盟甩卖高价能源的目的,还专门针对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颁布《通胀削减法案》。马克龙亲自前往美国说服以失败告终。而激进加息开启的美元指数强势周期,让欧元、英镑、日元贬值幅度超过10%以上。

与此同时,法国国内的各种抗议示威活动一波接着一波。自2018年抗议燃油价格上涨的“黄背心”骚乱,2022年3月份发生的抗议延迟退休计划,今年6月份,因17岁少年纳赫尔(Nahel M.)被警察击毙所引发的法国骚乱导致国家几乎失控。仔细追踪发现,社交网络平台和隐身网络背后美国情报部门成为这一系列案件的操纵者。

法国的戴高乐希拉克马克龙拉加德才是真正读懂中国的人物

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马克龙终于在连任后,结合俄乌冲突的持续,总算是彻底看明白了一些关键问题:在美国心目中,本国的利益完全可以凌驾于盟友之上。欧盟乃至整个欧洲的命运如同美国系在腰间那条裤带,只是美国按照按照饥饱状态进行调节裤带扣眼松紧而已。除此以外,整个欧洲在美国人眼里毫无价值。一个在经济,技术和军事上有着独立主权的欧洲,才是一个真正强大的欧洲,这句话不仅基于法国的立场,相信很多欧洲国家都会对此深有感触。

法国的戴高乐希拉克马克龙拉加德才是真正读懂中国的人物

我想成为戴高乐

在思考中,马克龙果断走近中国。

作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8位总统,2017年马克龙竞选成功就任法国总统,2022年胜选连任。2018年首次访华,2019年第二次访华,2023年4月连任总统后第一次访华,至今以总统身份已实现三次访华。

2023年4月5日至9日,马克龙带领庞大商业代表团第三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不错,马克龙的访华之旅取得巨大成功。

2023年4月9日,结束访华之行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乘专机返回法国的途中接受采访中称:

欧洲必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并避免卷入美中在台湾问题上的对抗。强调欧洲“战略自主权”理论,认为法国可能会主导落实该理论,从而成为“第三个超级大国”。

法国的戴高乐希拉克马克龙拉加德才是真正读懂中国的人物

欧盟有自己的旗帜吗?

对于欧洲的命运,马克龙认为,欧洲在武器和能源方面太过依赖美国,将导致自己沦为美国附庸,不利于建立战略自主权,所以欧洲必须发展自己的国防工业。马克龙呼吁欧洲减少对“美元治外法权”的依赖。必须抵制那些要求减少对华贸易和外交联系的言论,维系中欧关系非常重要。俄乌冲突已对欧洲造成冲击,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欧洲更应该走自己的道路。

法国的戴高乐希拉克马克龙拉加德才是真正读懂中国的人物

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

四、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无论是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还是欧洲央行行长,始终关注并支持中国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具有极其丰富多彩的阅历。

1956年1月1日,拉加德出生于巴黎。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任期最长的财政部长。2005年6月出任法国内阁负责外贸的部长级代表。2007年开始,先后出任农业部长、经济、财政与工业部长,也是G7中的首位女财长。

世界充满无数巧合。你能想到年少时作为法国花样游泳国家队队员的她,却以杰出的金融家、理论家的身份笑傲世界。如果没有美国导演一出同是法国人的前IMF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性侵犯风波,拉加德根本就没有机会对IMF实施重大改革。

2011年竞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成功,6月28日出任。2016年2月19日连任。她是IMF自1944 年成立以来第一位担任该组织最高职位的女性。

2019年7月2日被提名为新一任欧洲中央银行行长,9月17日上任至今。

她对于中国的成功赞不绝口。同时,在担任IMF总裁期间,结合2010年成员国批准达成的IMF投票权改革方案,积极推动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的投票权。2012年6月,中国的投票权升到第三位,巴西、俄罗斯等话语权都得到提高。

2009年11月,英国《金融时报》评选她为“欧元区最佳财长”。

2019年1月,入选美国杂志评选出“过去十年影响世界最深的十位思想家”。 11月,英国《金融时报》评选她为“欧元区最佳财长”。12月13日,福布斯发布2019全球最具影响力女性榜,欧央行行长拉加德排名第2。

美国《福布斯》对她格外青睐。2013年8月,入围《福布斯》杂志全球年度最具权势女性排行榜;2020年12月,荣登《福布斯》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女性榜单;2021年3月,入选《福布斯》发布的全球15位最具感召力的女性领导者榜单。2021年12月,位列《福布斯》2020年“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女性”榜单第二。

法国的戴高乐希拉克马克龙拉加德才是真正读懂中国的人物

中国力挺拉加德的IMF总裁工作

眼光独到的拉加德,在2011年竞选IMF总裁时,在投票的6月10日抵达中国进行“拉票之旅”。看看吧:央行行长周小川、副总理王岐山、外交部长杨洁篪、财政部长谢旭人都与其会见。这也是拉加德10年来第26次访华,与大陆央行行长周小川(专栏)共进了午餐,不仅讨论她的参选问题,也涉及到IMF的改革运行和国际经济环境等问题。

中国之行达成关键共识:

首先,关于总裁人选,需要坚持公开、透明、择优的原则,不应局限于国籍。其次,IMF的改革需要继续和深入,中国在IMF的代表权仍要扩大,改革要朝着包容性和多样性进行。比如中国这样的国家,其经济持续保持发展,IMF需要更多额外改革,来恰当体现中国的经济体量。

6月27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宣布,对拉加德角逐INF总裁中方已经表达全力支持。

2011年6月28日顺利出任IMF总裁。7月12日就提议任命时任IMF总裁特别顾问朱民担任IMF副总裁。

力挺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她的显著的标签。

IMF的份额改革,早在2010年G20首尔峰会上就被提上日程。关键点是实施有史以来针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最大份额转移方案。让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在IMF的话语权获得大幅提升。

份额是各成员国在IMF中所持有的“基金股份”,是成员国在IMF中的地位象征。它决定了各会员国在基金组织里的发言权与投票权,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该国在国际金融格局中的影响力。

在履新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上,拉加德就强调要落实IMF于2010年批准的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以更好反映国际经济格局变化。

美国作为最大股东,占有IMF 17.69%的份额,在IMF份额改革等重大决策上具有一票否决权。因美国的多次阻挠,IMF的改革方案被搁置长达4年之久。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MF份额将增加一倍,将IMF的总份额从约2384亿欧元特别提款权增加至4768亿欧元(约合7200亿美元)。这意味着美国需要把更多的钱投到IMF,美国国会一直采取反对态度。二是超过6%的份额将向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是IMF成立以来针对新兴经济体最大的份额转移方案。直到2016年1月才正式生效。

在2014年4月份召开IMF春季年会上,拉加德直言不讳地表示IMF已沦为美国政治的“连带”牺牲品。

第一,发达国家将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超过6%的IMF份额;第二,份额被严重低估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全部进入前十名;第三,中国所持有份额从目前的3.72%升至6.39%,投票权也将从3.65%升至6.07%,跃居全球第三。

法国的戴高乐希拉克马克龙拉加德才是真正读懂中国的人物

多次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拉加德是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忠实参加者。2014年3月份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上,她在开幕演讲中表示,中国马上就要进入下一阶段非常伟大的历程,中国要跻身成为全球强的经济国家,同时中国要把十几亿的人口继续进行城镇化,继续让他们脱离贫困。因此需要做好三方面:第一,要有一个非常坚定的决心。第二,要有明确的路线图。第三,要有全球的责任感,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提升,中国对于全球责任的分担也会在增加,需要来更好地支持全球的福利,全球金融、经济的稳定,同时能够提升规则的制定。

我觉得在我们与中国的合作方面看到这个关系,通过像这样的论坛在不断提升,另外为下一代中国人实现中国梦我们也在促进改革,惠及中国的经济。大家曾经听过要有伟大的梦想才能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我也赞赏中国梦我也希望能够惠及更多的人。相信中国能够很好的迎接这些挑战,因为过去已经证明具备这样的能力。

拉加德在担任IMF总裁期间多次访华,非常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关系。

她说,人民币加入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就是IMF与中国伙伴关系的鲜明例证,这对IMF、中国以及国际货币体系都有里程碑意义。

在拉加德看来,更多中国籍雇员进入IMF高级管理层也是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舞台上影响力提升的体现。2011年,IMF任命朱民担任副总裁,朱民成为首位出任IMF副总裁职务的中国人。

扩充IMF资金实力、增强危机防火墙、帮助世界经济和IMF成员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等成为贯穿拉加德IMF总裁任期的主要任务。

2011年上任伊始,就面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挑战。为此,她联手欧盟委员会、欧洲央行组成“三驾马车”,为希腊、塞浦路斯等国提供救助,避免债务危机蔓延整个欧元区。

2014年6月10日,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在伦敦表示,“目前为止,美国仍然是IMF配额最多以及贡献最大的国家,但是如果有一天将总部迁至北京,我也不会感到惊讶。”

坚定支持亚投行。2015年3月22日,拉加德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会开幕式并致辞。拉加德表态,IMF愿与亚投行合作。

2015年4月9日拉加德在华府智库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发表谈话。她说,亚投行反映“全球经济新局”。支持亚投行是“理所当然的事”,凡是对中国有益的事,对周边也都有益;若各国都强化国内银行,不仅对它们是好事,也将对邻国产生助益。各国无论给予亚投行何种支持和援助,对美国带来的风险都将非常小,一切风险都将由中国政府承担。

2016年2月19日,成功竞选连任IMF总裁。2016年7月5日,开始了第二个任期。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上,拉加德认为,全球已出现了一些结构性调整,并非“背靠着墙无退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领头羊。”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同样需要一个稳健的经济基本面。中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这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是好事,但需要在可持续发展和结构性改革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来避免颠簸。、

拉加德向中国提出建议,有3项政策的组合可引导平衡,被她缩写为英文的“ONE”原则:“O”是指开放,让中国的经济更市场化,并加深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N”是指缩小,包括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强调绿色发展;“E”是指扩大,扩大创新、创业,扩大研发投入,实现产业升级,这将创造新的增长动力。

她甚至运用中国谚语作出总结,“人心齐,泰山移”,同时要“以身作则”。“一些改革措施应有全局的眼光、开放的心态,相信中国会作出表率。”

2019年4月24日,拉加德会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时表示,中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让外界感到意外的好,IMF调高了中国增长预期。IMF相信,中国坚持改革开放,采取减税降费举措,未来一定会取得更大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将进一步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2019年7月被欧洲理事会提名为下任欧洲央行行长后,拉加德于9月卸任IMF总裁一职。

作为欧洲央行行长,她可谓是欧美政治人物中独醒的存在。2023年的最新观点横扫世界头条:美元和欧元的领先地位国际货币地位并非理所当然。

法国的戴高乐希拉克马克龙拉加德才是真正读懂中国的人物

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中美两国的紧张局势必然会动摇当前以美元、欧元为代表的金融霸权地位

2023年4月17日 ,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在纽约举行的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活动上预测,中美竞争引发的地缘政治矛盾引发“全球价值链分裂”,并威胁到美元和欧元的领先地位。如果可能会在短期内将全球消费者价格水平提高5%,在长期提高1%左右。

她强调,随着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在贸易中使用人民币,并增加持有的人民币作为储备,对美元和欧元的依赖正在下降。“到目前为止,数据显示国际货币的使用还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这一切确实表明,不应再将美元和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视为理所当然。”。

她指出,美国在14种关键材料上“完全依赖”进口,欧洲98%的稀土供应依赖中国,“全球供应链中断”将打击电动汽车等关键行业。“中美竞争”等问题可能会导致“相对稳定”让位于“持久的不稳定”,从而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成本提升和贸易伙伴关系不稳定。

五,梳理中法重大外交往来事件,这份友谊来之不易,备档珍惜

自1958年戴高乐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至今,产生8位总统,分别是首位总统夏尔·戴高乐、第二位总统乔治·让·蓬皮杜、第三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第四位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第五位总统雅克·希拉克、第六位总统尼古拉·萨科齐、第七位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第八位总统即现任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梳理两国最高领导人的彼此之间的密切访问,就可知中法之间的密切协作堪称典范。

除首任总统戴高乐抱憾未能成行之外,其余七位总统均实现任内访华,共计18次。

法国的戴高乐希拉克马克龙拉加德才是真正读懂中国的人物

1973年9月,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成为第一个正式访问中国的西方发达国家元首

1972年11月,应中国国家代主席董必武和周恩来总理邀请,乔治·蓬皮杜总统于1973年9月11日至17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成为第一位正式访问中国的法国总统。也是西方国家元首访华第一人。

1975年5月12日至18日,邓小平副总理访问法国。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正式访问西方国家;

1979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华国锋访问法国。这是中国总理首次访问法国;

1980年10月15日至21日,1980年10月,瓦莱里·德斯坦首次以法国总统身份访华,更是是继蓬皮杜之后,第二位访问中国的法国国家元首,他还是首位在中国大学向中国学生发表演讲的西方国家元首。德斯坦长期坚持学习中文,能够用中文发表长篇演讲,并能引述中国春秋时期的先贤思想。2010年初,年过八旬的德斯坦在巴黎举办的一场中法汉语教师志愿者新春招待会上,用中文进行了长篇演讲,引发现场阵阵惊叹和热烈掌声;

法国的戴高乐希拉克马克龙拉加德才是真正读懂中国的人物

1983年身为法国总统的密特朗第三次访问中国。密特朗和邓小平会见

1983年5月3日至7日,弗朗索瓦·密特朗总统访问中国;

1986年6月16日至19日,胡耀邦总书记访问法国;

1987年11月7日至12日,李先念主席访问法国。这是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访问法国;

1994年9月8日至14日,江泽民主席在中法建交35周年之际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

1997年5月15日至18日,希拉克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中法元首签署联合声明,决定中法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这是自1964年以来中法关系中最重要的文件;

1999年10月21日至26日,江泽民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

2000年10月21日至23日,希拉克总统借中欧举行峰会之机,再次访问中国;

2004年1月26至2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法建交40周年之际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

2004年10月8日至12日,希拉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他1995年就任总统以来第三次访华;

法国的戴高乐希拉克马克龙拉加德才是真正读懂中国的人物

希拉克是中华文明的铁粉

2006年10月25日至28日,希拉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他当选法国总统以来第4次访华。他专门对采访的对新华社记者袒露心扉:“我本人对中国充满信心”,而且“每个法国人都懂得,世界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

尼古拉·萨科齐总统,分别于2007年11月、2008年8月、2008年10月、2010年4月、2011年3月、2011年8月先后6次以总统身份实现对中国访问。其中,2007年11月25至27日,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10年4月28至30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世博会开幕式;

2010年11月4日至6日,胡锦涛主席对法兰西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在中法建立全面伙伴关系13年后,两国决定建设互信互利、成熟稳定、面向全球的新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13年4月25至26日,2015年11月2日至3日,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两次对大陆进行国事访问,并于2016年9月来华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法国总统任期在2002年由原来的7年改为5年);

2014年3月,习近平首次以国家主席身份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决定共同开创紧密持久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第一站选择古丝绸之路的西方终点城市——里昂。历史上,里昂是法国曾经的“丝绸之都”,也是古代“丝绸之路”西方的终点,很早与中国有商贸往来。习近平与法国总统奥朗德共同出席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就中法关系今后的发展发表讲话,以“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合作共赢”十六字概括中法关系中蕴含的精神;

2018年1月,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对大陆进行首次国事访问。首站选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两个“首站”,均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

2019年第二次访华,2023年4月连任总统后第一次访华,至今以总统身份已实现三次访华。

2019年3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法国里昂,开启对法国为期三天的第二次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就打造更加富有雄心和活力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双方发表《关于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的联合声明》。

2002年11月29日,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中国在西方国家投资建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

为纪念中国与法国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2014年1月27日中国邮政与法国联合发行《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邮票1套2枚。这是继1998年两国联合发行《故宫与卢浮宫》邮票后,再次联合发行的邮票。

我说叙述发的这四位政治家们,大家一定看出他(她)们都是法国人。

法国在同新中国的交往史上,创下诸多“第一”:

第一个同新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

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机制性战略对话的西方大国;

第一个同中国开展民用核能合作的西方国家;

第一个同中国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西方国家;

第一个同中国开辟直航航线的西方国家;

第一个同中国互办文化年、互设文化中心的国家;

第一个同中国开展青年交流的西方大国。

正是因为他(她)们在中法关系历史上的贡献以及当今的存在,中法关系的确具有非凡的意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