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听孩子说话”不只是感受童趣 还是学习一种高级知识

作者: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跟儿童打过交道的人都有发现,儿童总是奇思妙想,往往语出惊人,出人意料。“哲学源于惊奇”。人在幼童时期的表达,常常富于诗意与艺术、探究本质的趣味,尤其是越小的小孩越容易说出哲理和诗歌,越有原生性、原创性,带给大人很多启示,耐人寻味。但是,随着儿童长大,这样语出惊人的瞬间就慢慢消失了,被遗忘了……

但有一部分人,身为父母对孩子的这个阶段非常敏感,及时记录下来儿童这些珍贵的瞬间。重庆人虫虫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十年前,她的儿子叮当出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她发现,叮当很喜欢画画,尤其是画路灯和道路、桥梁和建筑。比较关心时间、空间、梦、人类、生命、宇宙等问题。所以,不论语言还是图画,虫虫鼓励孩子用各种方式去创造,也无比郑重地对待孩子的作品。

一个男孩一岁到九岁之间的语言记录

唤醒大人已遗忘的对世界的惊奇

2023年7月,她的新书《听孩子的话》由蒲公英童书馆策划,贵州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书特别在于,这是她跟现在10岁的儿子叮当合著的。因为书中是她记录自己与一岁到九岁的儿子叮当的对话实录,如实地呈现了他对生命的好奇和追问,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天真和幽默。而且书中第一部分中所有插图,都来自叮当本人的涂鸦。

“听孩子说话”不只是感受童趣 还是学习一种高级知识

《听孩子的话》

“妈妈,你是不是马上就老了?” “啊,没有,妈妈还很年轻。” “你是不是长到中间了?” “对……”这是虫虫与儿子叮当的对话。从叮当出生开始,虫虫一直用画笔和文字,原汁原味地记录着孩子的“流水账”,包括啃玩具,流口水,学走路,提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特写和感言。 书中叮当的言论新奇,视点惊人,逻辑独特,那些转瞬即逝的话语让人忍俊不禁、应接不暇,不知道虫虫是如何能准确记住的。

虫虫对儿子的话随时记录或者直接录音,而且她需要争分夺秒地录,才好留得住原汁原味的重庆口音。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叮当从小就是一位很好的 诗 人 ,“ 灯 关了 ,白天变成晚上了 。”“这里有青 苔 ,那里也有青苔 ,地上有青苔 ,墙上 也有青苔,所有的地 方 ,都有青 苔 。你晓不晓得这是为啥子?”

“听孩子说话”不只是感受童趣 还是学习一种高级知识

《听孩子的话》内页

《听孩子的话》是一个男孩一岁到九岁之间的语言记录,也是在3000多天里发生的,1000多段亲子日常对话。它让我们看到:当一个孩子说的话,得到了认真回应,没有被嘲笑或者纠正。他就会毫无顾虑地、源源不断地说下去,形成无数让人大笑、感动的独特表达。它不是育儿书,却让我们看到语言层面的“养育之道”。不是育儿书,却让我们重新理解什么是陪伴与养育对孩子的每一份好奇、颠倒、无厘头,呈现了一种有温度、有智慧的回应方式。没有任何指导示范,却带来了与孩子相处的大量灵感。孩子正在说出重要的话,越是重视孩子说出的话,越能找到理解孩子的捷径。

与其说这本书是养育之道,不如说,这本书作为一段智慧、心灵的发展轨迹的记录,给我们呈现出广阔、深邃、灵动的童心世界,是一本写给大人自我反思的书。因为孩子日常中无处不在的创造力,带我们回到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让我们借由孩子的眼睛重新看世界,唤醒我们已遗忘的,对世界的惊奇与诗意敏感度。

华西医院精神科医生、四川大学心理学教授胡冰霜为《听孩子说话》所写的后记《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中提到,“这些看似平常的孩童稚语,如果坚持记录九年,就成了一个儿童语料库,这不仅仅是一本私人日记,我们一定能从中看到,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童年。”

这种智慧并非只有少数孩子拥有

“所有的孩子都会说出来”

事实上,对于儿童的观察,也早就被专业学者注意到。九十年前,瑞士学者皮亚杰观察和研究三个儿女,也记下了“流水账”。关于他们感知、注意、判断、记忆、意识、语言、智力、动作、游戏、互动, 以及符号、逻辑、象征……他记录得兴味盎然,因而思考的灵感滔滔不绝,研究上也卓有建树, 最终成为世界知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差不多同一时期,中国的学者丰子恺也用绘画和诗 句来记录儿女的每日趣事。

“听孩子说话”不只是感受童趣 还是学习一种高级知识

《听孩子的话》内页

虫虫从小喜欢画画,大学读的是美术教育专业。她当过小学美术教师、网站编辑、报社编辑,现在经营着一家艺术培训机构,主要是在线教零基础的成年人学习绘画,陪伴大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生活,表达自我。她还是一位图书策划人,很受读者欢迎的畅销书《秋园》是她最先发现推荐给出版机构的。

当儿子叮当还没有出生的时候,虫虫已经有记录其说话的念头。“有一天,我和亲戚们坐电梯出门。三岁的小侄儿清点人数:1、2、3、4……齐了。我姐姐问:三姨肚子里还有一个呢?侄儿犹豫了一下说:那个,还没熟!全电梯的人都笑了。那时我就想,小孩子说话真是太有意思了。也许是受了这个启发,叮当会说话之后,我就开始把他说的话记录下来。 ”

看到她与儿子这样奇妙特别的对话实录,曾经一位朋友问虫虫:“会有这样的对话记录,是因为叮当是特别的、你是特别的,还是所有的孩子都会说出这样有趣的话来?”虫虫立刻回答:“所有的孩子都会说出来。”

叮当在三岁多的时候,看着眼前的大哥哥 , 问 道 :“ 他 是 不 是 我 ? ” 虫虫想起来美国哲学家马修斯在《与儿童对话》里写,刚满三岁的史蒂夫对爸爸说:“如果你是我的话……那样的话,谁会是爸爸呢?”虫虫一位朋友的孩子果果也说:“小时候看到镜子,突然知道了那里面就是‘我’,于是我就仔仔细细地看了看‘我’是什么样子的。”

这让虫虫坚信,每个孩子固然不同,但在最初使用语言时,每个孩子都会有很多精彩的表达。显然,孩子们天生就具有这样的哲学思维,当他们好奇地发问,往往直击事物或事件的本质。这种智慧并非只有少数孩子拥有,也不是偶然现象。

“孩子和成年人对事物的联系、思考的方式完全不同”

除了哲学思考,虫虫还发现,儿童还很有幽默感(尽管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大家肯定都曾被童言稚语逗得哈哈大笑,比如我听过的两件趣事—三岁的娃 娃拉完㞎㞎哇哇大哭,因为她只拉了两条,“没有我!没有我!只有爸爸妈妈,不是㞎㞎的一家!” 还有一个爸爸对两岁孩子说:“如果你学会了用马桶,就不用穿纸尿裤了。”孩子立刻追问:“那袜子呢,也可以脱了吗?” 这种有点“无厘头”的反应,说明孩子和成 年人对事物的联系、思考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听孩子说话”不只是感受童趣 还是学习一种高级知识

《听孩子的话》内页

在记录儿子说话的过程中,虫虫也感悟到,我们大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想象和创造出孩子的语言结构来。“他们的提问和表述方式,本来就是自然天成的艺术品。 而我们也不需要任何特别的才能,只要一五一十地记录下孩子的话,就可以保存下这些珍贵的艺术品。我知道许多父母都有记录孩子成长日记的习惯,想来大家每每翻阅起来,也像我一样乐不可支吧!当然了,儿童语言的价值还远不止有趣和可爱。从养育的角度看,越是重视孩子说出的话,越是能够找到理解孩子的捷径。 ”

虫虫还提到,语言表达,也不仅仅是指说的话,绘画也是一种语言。对孩子来说,画画这个表达方式,可能比说话更早,更丰富和彻底。本书中穿插着叮当从小到大的涂鸦,它们不仅是插图,也是叮当语言发展的另一条线索—说的话和画的画,总能穿越时空交错呼应,相辅相成。“听孩子的话”的‘听’字,既是认真地倾听孩子的声音,也是尊重地听从孩子的意见。 因为,孩子说出的话,就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真实诉求—他们如何感知世界,如何表达自己,有怎样的委屈或者愤怒,以及内心深处的愿望……当然,我们不是每次都能听懂,也不一定每次都能做出恰到好处的回应,但只要一直愿意去听,就像拥有了理解孩子的密码,这也差不多是养育的密码了。”虫虫说。

经过一年多的整理,虫虫把她这段九年的亲子时光浓缩进了《听孩子的话》这本书,“这本书的宗旨不仅仅是想记录一个孩子,而是邀请大家都来‘听孩子的话’,是我一直想做的事。”

《听孩子的话》得到业内的高度肯定。心理学专家李松蔚在该书推荐语中写道:“大人们们听孩子说话,听的不只是“童趣”,也在学习一种更高级的知识。孩子让我们看到,世界没有被语言定型之前的样子。没有线条清晰的逻辑、概念、知识框架,也没有形状固定的烦恼、计划、自我反思。感谢虫虫和叮当记录下这样一个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也充满了重新组装的可能。”《童年美术馆》作者、策展人李杰认为“在这本书里,不仅可以品味到儿童语言与智识的独特魅力,还会重新理解作为聆听者与陪伴者的意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