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聽孩子說話”不隻是感受童趣 還是學習一種進階知識

作者: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跟兒童打過交道的人都有發現,兒童總是奇思妙想,往往語出驚人,出人意料。“哲學源于驚奇”。人在幼童時期的表達,常常富于詩意與藝術、探究本質的趣味,尤其是越小的小孩越容易說出哲理和詩歌,越有原生性、原創性,帶給大人很多啟示,耐人尋味。但是,随着兒童長大,這樣語出驚人的瞬間就慢慢消失了,被遺忘了……

但有一部分人,身為父母對孩子的這個階段非常敏感,及時記錄下來兒童這些珍貴的瞬間。重慶人蟲蟲就是這樣的一位母親。十年前,她的兒子叮當出生。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她發現,叮當很喜歡畫畫,尤其是畫路燈和道路、橋梁和建築。比較關心時間、空間、夢、人類、生命、宇宙等問題。是以,不論語言還是圖畫,蟲蟲鼓勵孩子用各種方式去創造,也無比鄭重地對待孩子的作品。

一個男孩一歲到九歲之間的語言記錄

喚醒大人已遺忘的對世界的驚奇

2023年7月,她的新書《聽孩子的話》由蒲公英童書館策劃,貴州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本書特别在于,這是她跟現在10歲的兒子叮當合著的。因為書中是她記錄自己與一歲到九歲的兒子叮當的對話實錄,如實地呈現了他對生命的好奇和追問,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天真和幽默。而且書中第一部分中所有插圖,都來自叮當本人的塗鴉。

“聽孩子說話”不隻是感受童趣 還是學習一種進階知識

《聽孩子的話》

“媽媽,你是不是馬上就老了?” “啊,沒有,媽媽還很年輕。” “你是不是長到中間了?” “對……”這是蟲蟲與兒子叮當的對話。從叮當出生開始,蟲蟲一直用畫筆和文字,原汁原味地記錄着孩子的“流水賬”,包括啃玩具,流口水,學走路,提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有特寫和感言。 書中叮當的言論新奇,視點驚人,邏輯獨特,那些轉瞬即逝的話語讓人忍俊不禁、應接不暇,不知道蟲蟲是如何能準确記住的。

蟲蟲對兒子的話随時記錄或者直接錄音,而且她需要争分奪秒地錄,才好留得住原汁原味的重慶口音。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叮當從小就是一位很好的 詩 人 ,“ 燈 關了 ,白天變成晚上了 。”“這裡有青 苔 ,那裡也有青苔 ,地上有青苔 ,牆上 也有青苔,所有的地 方 ,都有青 苔 。你曉不曉得這是為啥子?”

“聽孩子說話”不隻是感受童趣 還是學習一種進階知識

《聽孩子的話》内頁

《聽孩子的話》是一個男孩一歲到九歲之間的語言記錄,也是在3000多天裡發生的,1000多段親子日常對話。它讓我們看到:當一個孩子說的話,得到了認真回應,沒有被嘲笑或者糾正。他就會毫無顧慮地、源源不斷地說下去,形成無數讓人大笑、感動的獨特表達。它不是育兒書,卻讓我們看到語言層面的“養育之道”。不是育兒書,卻讓我們重新了解什麼是陪伴與養育對孩子的每一份好奇、颠倒、無厘頭,呈現了一種有溫度、有智慧的回應方式。沒有任何指導示範,卻帶來了與孩子相處的大量靈感。孩子正在說出重要的話,越是重視孩子說出的話,越能找到了解孩子的捷徑。

與其說這本書是養育之道,不如說,這本書作為一段智慧、心靈的發展軌迹的記錄,給我們呈現出廣闊、深邃、靈動的童心世界,是一本寫給大人自我反思的書。因為孩子日常中無處不在的創造力,帶我們回到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讓我們借由孩子的眼睛重新看世界,喚醒我們已遺忘的,對世界的驚奇與詩意敏感度。

華西醫院精神科醫生、四川大學心理學教授胡冰霜為《聽孩子說話》所寫的後記《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中提到,“這些看似平常的孩童稚語,如果堅持記錄九年,就成了一個兒童語料庫,這不僅僅是一本私人日記,我們一定能從中看到,我們的孩子,我們的童年。”

這種智慧并非隻有少數孩子擁有

“所有的孩子都會說出來”

事實上,對于兒童的觀察,也早就被專業學者注意到。九十年前,瑞士學者皮亞傑觀察和研究三個兒女,也記下了“流水賬”。關于他們感覺、注意、判斷、記憶、意識、語言、智力、動作、遊戲、互動, 以及符号、邏輯、象征……他記錄得興味盎然,因而思考的靈感滔滔不絕,研究上也卓有建樹, 最終成為世界知名的兒童心理學家。 差不多同一時期,中國的學者豐子恺也用繪畫和詩 句來記錄兒女的每日趣事。

“聽孩子說話”不隻是感受童趣 還是學習一種進階知識

《聽孩子的話》内頁

蟲蟲從小喜歡畫畫,大學讀的是美術教育專業。她當過國小美術教師、網站編輯、報社編輯,現在經營着一家藝術教育訓練機構,主要是線上教零基礎的成年人學習繪畫,陪伴大家用自己的方式記錄生活,表達自我。她還是一位圖書策劃人,很受讀者歡迎的暢銷書《秋園》是她最先發現推薦給出版機構的。

當兒子叮當還沒有出生的時候,蟲蟲已經有記錄其說話的念頭。“有一天,我和親戚們坐電梯出門。三歲的小侄兒清點人數:1、2、3、4……齊了。我姐姐問:三姨肚子裡還有一個呢?侄兒猶豫了一下說:那個,還沒熟!全電梯的人都笑了。那時我就想,小孩子說話真是太有意思了。也許是受了這個啟發,叮當會說話之後,我就開始把他說的話記錄下來。 ”

看到她與兒子這樣奇妙特别的對話實錄,曾經一位朋友問蟲蟲:“會有這樣的對話記錄,是因為叮當是特别的、你是特别的,還是所有的孩子都會說出這樣有趣的話來?”蟲蟲立刻回答:“所有的孩子都會說出來。”

叮當在三歲多的時候,看着眼前的大哥哥 , 問 道 :“ 他 是 不 是 我 ? ” 蟲蟲想起來美國哲學家馬修斯在《與兒童對話》裡寫,剛滿三歲的史蒂夫對爸爸說:“如果你是我的話……那樣的話,誰會是爸爸呢?”蟲蟲一位朋友的孩子果果也說:“小時候看到鏡子,突然知道了那裡面就是‘我’,于是我就仔仔細細地看了看‘我’是什麼樣子的。”

這讓蟲蟲堅信,每個孩子固然不同,但在最初使用語言時,每個孩子都會有很多精彩的表達。顯然,孩子們天生就具有這樣的哲學思維,當他們好奇地發問,往往直擊事物或事件的本質。這種智慧并非隻有少數孩子擁有,也不是偶然現象。

“孩子和成年人對事物的聯系、思考的方式完全不同”

除了哲學思考,蟲蟲還發現,兒童還很有幽默感(盡管他們自己并不知道),大家肯定都曾被童言稚語逗得哈哈大笑,比如我聽過的兩件趣事—三歲的娃 娃拉完㞎㞎哇哇大哭,因為她隻拉了兩條,“沒有我!沒有我!隻有爸爸媽媽,不是㞎㞎的一家!” 還有一個爸爸對兩歲孩子說:“如果你學會了用馬桶,就不用穿紙尿褲了。”孩子立刻追問:“那襪子呢,也可以脫了嗎?” 這種有點“無厘頭”的反應,說明孩子和成 年人對事物的聯系、思考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聽孩子說話”不隻是感受童趣 還是學習一種進階知識

《聽孩子的話》内頁

在記錄兒子說話的過程中,蟲蟲也感悟到,我們大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想象和創造出孩子的語言結構來。“他們的提問和表述方式,本來就是自然天成的藝術品。 而我們也不需要任何特别的才能,隻要一五一十地記錄下孩子的話,就可以儲存下這些珍貴的藝術品。我知道許多父母都有記錄孩子成長日記的習慣,想來大家每每翻閱起來,也像我一樣樂不可支吧!當然了,兒童語言的價值還遠不止有趣和可愛。從養育的角度看,越是重視孩子說出的話,越是能夠找到了解孩子的捷徑。 ”

蟲蟲還提到,語言表達,也不僅僅是指說的話,繪畫也是一種語言。對孩子來說,畫畫這個表達方式,可能比說話更早,更豐富和徹底。本書中穿插着叮當從小到大的塗鴉,它們不僅是插圖,也是叮當語言發展的另一條線索—說的話和畫的畫,總能穿越時空交錯呼應,相輔相成。“聽孩子的話”的‘聽’字,既是認真地傾聽孩子的聲音,也是尊重地聽從孩子的意見。 因為,孩子說出的話,就是他們的生活狀态和真實訴求—他們如何感覺世界,如何表達自己,有怎樣的委屈或者憤怒,以及内心深處的願望……當然,我們不是每次都能聽懂,也不一定每次都能做出恰到好處的回應,但隻要一直願意去聽,就像擁有了了解孩子的密碼,這也差不多是養育的密碼了。”蟲蟲說。

經過一年多的整理,蟲蟲把她這段九年的親子時光濃縮進了《聽孩子的話》這本書,“這本書的宗旨不僅僅是想記錄一個孩子,而是邀請大家都來‘聽孩子的話’,是我一直想做的事。”

《聽孩子的話》得到業内的高度肯定。心理學專家李松蔚在該書推薦語中寫道:“大人們們聽孩子說話,聽的不隻是“童趣”,也在學習一種更進階的知識。孩子讓我們看到,世界沒有被語言定型之前的樣子。沒有線條清晰的邏輯、概念、知識架構,也沒有形狀固定的煩惱、計劃、自我反思。感謝蟲蟲和叮當記錄下這樣一個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也充滿了重新組裝的可能。”《童年美術館》作者、策展人李傑認為“在這本書裡,不僅可以品味到兒童語言與智識的獨特魅力,還會重新了解作為聆聽者與陪伴者的意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