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受制于薄弱的工业基础,中国在航空发动机研发的道路上,是屡遭磨难,曲折坎坷,在过去20年中投下3000亿人民币后,研制出的

作者:阿德莱德之声

受制于薄弱的工业基础,中国在航空发动机研发的道路上,是屡遭磨难,曲折坎坷,在过去20年中投下3000亿人民币后,研制出的涡扇15发动机才刚刚让人看到希望。

​ 在21世纪前,中国航空发动机要么买现成,要么就是仿制,歼-7仿毛子R11发动机,歼-8II仿R13发动机,“飞豹”购买英国“斯贝”,而为仿“涡扇-9”发动机前后竟花费了30年,连小孩都变父亲了。

中国第一台完全自主设计、研制、试验、试飞的“昆仑”涡喷发动机1983年启动,历时19年才定型,但一装在歼-8F上后“空中停车”和“飞机振颤”是家常便饭,最终被空军部队退回沈飞。1987年为给歼-10战机配套涡扇发动机,“太行”发动机项目正式上马。

“太行”尽管拥有很好的架构,但核心技术源自引进的民用发动机CFM56,结果造成燃烧室进口温度高出100度,但涡轮耐温有限,国外发动机依靠第三代单晶叶片,但中国连第一代单晶叶片都造不出,只好用复杂的冷却和加重加厚定向凝固金属涡轮,导致发动机过重,涡轮时常破裂飞散。而且因分开设计,致使风扇和核心机不配套,直到98年,还未进行一次装机测试。无奈之下,只好砸2亿美元购俄制AL-31FN发动机,并批量生产。

但交付部队后,因发动机润滑不达要求、密封技术落后,轴承加工精度不到位,连摔好几架,求助俄也不理睬,只好埋头克服,总算装上了歼-10。

但再要装配歼-11,一边再耗资11亿美元购俄制发动机和技术,一边就只能再攻关不明怪响、突停的“太行”发动机,三年间故障20000多起,且装上了“太行”还上不了青藏高原,逼迫海空军606研究成立三个团誓师攻关,经过10年奋斗,终于在2016年,有了“太行”稳定的装配和运行成功。

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发,是心酸磨难的艰辛历程,不算人力,物力和财力巨额投资,仅飞行员牺牲又有多少。

受制于薄弱的工业基础,中国在航空发动机研发的道路上,是屡遭磨难,曲折坎坷,在过去20年中投下3000亿人民币后,研制出的
受制于薄弱的工业基础,中国在航空发动机研发的道路上,是屡遭磨难,曲折坎坷,在过去20年中投下3000亿人民币后,研制出的
受制于薄弱的工业基础,中国在航空发动机研发的道路上,是屡遭磨难,曲折坎坷,在过去20年中投下3000亿人民币后,研制出的
受制于薄弱的工业基础,中国在航空发动机研发的道路上,是屡遭磨难,曲折坎坷,在过去20年中投下3000亿人民币后,研制出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