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通用人工智能与科学未来是怎样的?看大咖们这样说

作者:周到客户端

面向未来,上海将抢抓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发挥城市功能、技术积累、产业集聚、应用场景、人力资源等综合优势,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和世界级产业集群。

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主论坛科学前沿全体会议期间,多位全球人工智能及相关交叉领域顶级科学家、高校教授及业内外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化视野下的“通用人工智能与科学未来”。

重磅发布:开启通用大模型新时代

会议期间,上海AI实验室与商汤科技联合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清华大学发布全新升级的“书生通用大模型体系”(以下简称“书生大模型”),包括“书生·多模态”“书生·浦语”和“书生·天际”等三大基础模型,以及首个面向大模型研发与应用的全链条开源体系。

目前,“书生大模型”在130多个评测中性能达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其中,“书生·多模态”无缝整合了语言、图像、视频等多种模态,首次实现通过自然语言定义视觉任务,并具有多模态交互和跨模态生成能力;升级后的“书生·浦语”为国内首个正式发布的支持8K语境长度的千亿参数级语言大模型;“书生·天际”则是全球首个城市级NeRF实景三维大模型,具备千亿参数,在全球首次实现对100平方公里城市实景进行4K高精度建模及编辑。

上海AI实验室主任助理乔宇教授表示:“实验室坚持以原始创新引领技术进步,以开源开放赋能创新生态;此次书生通用大模型体系全面升级,模型家族进一步丰富,能力更强,覆盖模态和任务更广。>

通用人工智能与科学未来是怎样的?看大咖们这样说

上海AI实验室主任助理乔宇教授

在全面升级的同时,书生·浦语也正式开源了一个70亿参数的轻量级版本InternLM-7B,以及贯穿数据、预训练、微调、部署和评测五大环节的全链条工具体系。

上海AI实验室林达华教授表示:“在大模型时代,创新仍旧是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源动力;而基座模型和相关的工具体系则是大模型创新的技术基石。通过“书生·浦语”的高质量全方位开源开放,我们将助力大模型的创新和应用,让更多的领域和行业可以受惠于大模型变革的浪潮。”

通用人工智能与科学未来是怎样的?看大咖们这样说

上海AI实验室林达华教授

大师论道:共商AI过去与未来

论坛现场,两位AI顶级学者对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沿课题进行了回溯与展望。图灵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谷歌杰出工程师David A. Patterson(大卫·帕特森),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郭毅可分别带来了主题演讲。

David A. Patterson发表了题为《A decade of Machine Learning Accelerators: Lessons Learned and Carbon Footprint》的视频演讲。他提到,当前训练某一模型需要产生大量碳排放,如果进一步提升模型准确度,排放数字可能会更大。而在未来,我们有办法让机器学习的能耗和碳排放降低。研究人员有望从模型、硬件、数据中心能效、数据中心位置四方面协同着手,大幅降低机器学习的能耗与碳排放。

通用人工智能与科学未来是怎样的?看大咖们这样说

David A. Patterson发表视频演讲

在主题为《The Human Use of Human B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the AI Era(人有人的用处: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教育)》的演讲中,郭毅可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人工智能赋能的时代,教师及学习者都更需要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我相信人有人的用处,我觉得聪明的我们应该用我们创作的机器培养更聪明的人,而这些人又去创造更聪明的机器,更聪明的机器培养更聪明的人,这是一个健康的循环。”

通用人工智能与科学未来是怎样的?看大咖们这样说

郭毅可发表主题演讲

跨界创新:现实比电影更科幻

本次科学前沿大会,新设跨界对话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与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导演、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郭帆,围绕AIGC的相关话题开展了一场跨界对谈。对谈由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电影制片人马瑞青主持。

郭帆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逐步进入电影工业化3.0时代,未来,怎么去构思、怎么去拍摄、怎么去宣发,甚至到后期我们放映的影院是什么样的形态,都需要我们重新去理解和认知。我们希望能尽快了解AI在这些场景的应用,搭建起电影工业3.0的雏形。”

张亚勤认为,AIGC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本质上仍是人类的工具,真正的创作、创造、想象力、灵感,还是要来自于艺术家和创作者。科学家、工程师会发明新的算法,不断提升画面质量,增进语义、镜头、场景的连贯性,帮助电影从前期的构思到后期的制作,但不会取代创作本身。

通用人工智能与科学未来是怎样的?看大咖们这样说

“现实比电影更科幻”跨界对话

圆桌对话:AI如何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和良性发展

随着模型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性能的不断提升,大模型已成为推动人机交互革命的重要力量。

通用人工智能与科学未来是怎样的?看大咖们这样说

由林达华教授主持,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IEEE/IAPR/CAAI Fellow、HiDream.ai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梅涛、清华大学教授唐杰、复旦大学教授邱锡鹏、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王梦迪、南洋理工大学助理教授潘新钢、微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杨健伟以及上海AI实验室青年科学家戴勃展开了以“大模型驱动的交互新范式”为主题的圆桌讨论。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科学研究日益成为科学家们关心的话题,大会围绕“AI for Earth”召集全球地球科学专家展开讨论。

通用人工智能与科学未来是怎样的?看大咖们这样说

对话由上海AI实验室教授欧阳万里主持,聚焦于AI技术在地球系统基础研究的最新技术进展和成果,以及AI大模型在地球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挑战和发展趋势。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张捷、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代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副总干事兼预报部主任Florian Pappenberger、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Niklas Boers、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林金泰及上海AI实验室青年科学家白磊共同开展了主题为“AI for Earth: Building a Sustainable Future”的圆桌对话。

四个小时的大会,见证了前沿成果的发布与AI从业者的理想和热忱。WAIC科学前沿全体会议将继续承载学术前沿性与国际开放性的属性,成为铭刻全球AI科研成就的里程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