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名中医治病绝招 | 岳美中:论传染性肝炎证治(4)

作者:医瘤中医董昌盛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名中医治病绝招 | 岳美中:论传染性肝炎证治(4)

6.寒湿者的诊治

吴坤安曰;“发黄汗出身冷,脉沉迟,小便不利(阳气不化,故小便不利),口不渴者,阴黄症也,五苓散加干姜茵陈。二便俱利者,理中汤加茵陈。”这些方剂,对疸黄传染性肝炎之正气素虚体力衰弱现虚寒证象者为宜。但临床上这种症状在急性肝炎不多见。

又有一种因药误而致之阴黄证。吴坤安曰:“医用寒凉太过,往往有阴黄之症。脉沉迟,肢体冷而发黄者,宜理中汤加芮陈主之。小水不利,理中加二苓官桂,呕者理中合二陈生姜。”这里吴氏对黄疽在法外立法,方外求方,所谓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治急性肝炎,医生往往执定是急性热病,不审虚实、概投寒凉,一或有过,伤及中阳,不能化湿,则证随药变,转化为阴黄。于此则取理中加味,以温阳泄湿为治。若中阳虚弱特甚,不能宣化水湿,致小便不利,则加苓桂以利水;呕者是胃阳虚致寒痰积滞,合二陈生姜以和胃化痰。仲景曾云:“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种不拘成格,恰在彀中的方药,即所谓“三因”(因时、因地、因人)论治,是辨证的。

有黄疸不重,肝脾大者,宜用化坚丸(丹皮、桃仁、杏仁、橘红、桂枝、甘草)软坚,甚者用鳖甲煎丸,佐茵陈五苓散退黄。

总之,用方药之法,应以苦辛寒治湿热,以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甘酸腻浊,在所不取。

名中医治病绝招 | 岳美中:论传染性肝炎证治(4)

以上所举前人所说之症状及治法,多根据于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与《感证宝筏》,主要在“唯病唯药”( 如茵陈、皂矾)行更“辨证施治”,又照顾到疾病过程中之次序先后、缓急、轻重的不同。在邪盛时,则以祛邪为主,祛邪于体外,所取之路,就其近便之处,因势而利导之,邪在表未实则汗之;在里已实,则下之;湿热交缠,则从小便而利之;湿重者则取燥多于清法;热重者则取清多于燥法。

若邪尚未衰,正气渐虚,则祛邪兼以扶正,方药采取祛湿而兼温脾补气。至体气虚甚之时,抗病之力已微,则虽有邪,先宜扶正,故只取理中等方,仅益以茵陈祛湿。简括言之,初期邪盛而正不虚,祛邪即所以扶正,中期邪正交争,邪尚盛而正将不支,则祛邪兼以扶正,末期正衰不能敌邪,则扶正即所以祛邪。至于救逆,亦宜本之于这些普遍规律。但也有的寒热夹杂、阴阳错综、虚实混淆之非单纯症象者,则方药亦宜错综变化,随机制宜。

【参考文献】朱世增编著. 岳美中论内科 [ 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 ,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上海, 2008.12:109-110.

本文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谢谢。

本文作者:朱世增

本文编辑:郭娟

本文审核、点校:董昌盛

专家简介

名中医治病绝招 | 岳美中:论传染性肝炎证治(4)

健康长寿不踩坑,关注中医董昌盛!

【医瘤中医董昌盛】

弘扬中医药传统精粹

传播正能量古今智慧

赶快点赞收藏转发

我们一起来帮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