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中醫治病絕招 | 嶽美中:論傳染性肝炎證治(4)

作者:醫瘤中醫董昌盛

#挑戰30天在頭條寫日記#

名中醫治病絕招 | 嶽美中:論傳染性肝炎證治(4)

6.寒濕者的診治

吳坤安曰;“發黃汗出身冷,脈沉遲,小便不利(陽氣不化,故小便不利),口不渴者,陰黃症也,五苓散加幹姜茵陳。二便俱利者,理中東加茵陳。”這些方劑,對疸黃傳染性肝炎之正氣素虛體力衰弱現虛寒證象者為宜。但臨床上這種症狀在急性肝炎不多見。

又有一種因藥誤而緻之陰黃證。吳坤安曰:“醫用寒涼太過,往往有陰黃之症。脈沉遲,肢體冷而發黃者,宜理中東加芮陳主之。小水不利,理中加二苓官桂,嘔者理中合二陳生姜。”這裡吳氏對黃疽在法外立法,方外求方,所謂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治急性肝炎,醫生往往執定是急性熱病,不審虛實、概投寒涼,一或有過,傷及中陽,不能化濕,則證随藥變,轉化為陰黃。于此則取理中加味,以溫陽洩濕為治。若中陽虛弱特甚,不能宣化水濕,緻小便不利,則加苓桂以利水;嘔者是胃陽虛緻寒痰積滞,合二陳生姜以和胃化痰。仲景曾雲:“知犯何逆,随證治之。"這種不拘成格,恰在彀中的方藥,即所謂“三因”(因時、因地、因人)論治,是辨證的。

有黃疸不重,肝脾大者,宜用化堅丸(丹皮、桃仁、杏仁、橘紅、桂枝、甘草)軟堅,甚者用鼈甲煎丸,佐茵陳五苓散退黃。

總之,用方藥之法,應以苦辛寒治濕熱,以苦辛溫治寒濕,概以淡滲佐之,甘酸膩濁,在所不取。

名中醫治病絕招 | 嶽美中:論傳染性肝炎證治(4)

以上所舉前人所說之症狀及治法,多根據于何廉臣《重訂廣溫熱論》與《感證寶筏》,主要在“唯病唯藥”( 如茵陳、皂礬)行更“辨證施治”,又照顧到疾病過程中之次序先後、緩急、輕重的不同。在邪盛時,則以祛邪為主,祛邪于體外,所取之路,就其近便之處,因勢而利導之,邪在表未實則汗之;在裡已實,則下之;濕熱交纏,則從小便而利之;濕重者則取燥多于清法;熱重者則取清多于燥法。

若邪尚未衰,正氣漸虛,則祛邪兼以扶正,方藥采取祛濕而兼溫脾補氣。至體氣虛甚之時,抗病之力已微,則雖有邪,先宜扶正,故隻取理中等方,僅益以茵陳祛濕。簡括言之,初期邪盛而正不虛,祛邪即是以扶正,中期邪正交争,邪尚盛而正将不支,則祛邪兼以扶正,末期正衰不能敵邪,則扶正即是以祛邪。至于救逆,亦宜本之于這些普遍規律。但也有的寒熱夾雜、陰陽錯綜、虛實混淆之非單純症象者,則方藥亦宜錯綜變化,随機制宜。

【參考文獻】朱世增編著. 嶽美中論内科 [ 近代名老中醫經驗集 ] , 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上海, 2008.12:109-110.

本文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謝謝。

本文作者:朱世增

本文編輯:郭娟

本文稽核、點校:董昌盛

專家簡介

名中醫治病絕招 | 嶽美中:論傳染性肝炎證治(4)

健康長壽不踩坑,關注中醫董昌盛!

【醫瘤中醫董昌盛】

弘揚中醫藥傳統精粹

傳播正能量古今智慧

趕快點贊收藏轉發

我們一起來幫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