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来来往往数次,总是错过与恭王府亲密接触的机会。这次在北京有闲,欣然前往恭王府,探秘“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之说。
当我来到风景秀丽的什刹海西南角柳荫街的恭王府,迎接我的是正门前一对高大威武的石狮,威严的眼神,宽厚的鼻子,微露的牙齿,挺起的胸膛,让人顿感庄重而气派。左边的雄狮右前爪踩着一个绣球,象征着脚踏环宇,权力在握;右边的雌狮左前爪下轻抚着一个小狮子,代表着子孙绵延代代兴旺。
一宫门
正门,也叫一宫门,三开间,绿色琉璃瓦,朱红大门上整齐地排列着纵九、横七的金色门钉,这是清朝亲王级别的规制。我看着敞开的两扇高高大门,不禁想:这王府级别的古建筑群,该有怎样的身世,称得上“半部清朝史”呢?
我在正门外租了个讲解器,便走进恭王府,开启触摸恭王府灵魂之旅,与历史来个对话。
一宫门
沿着恭王府中路,步入二宫门,就看到正面气势恢宏的正殿,也叫银安殿。
二宫门
银安殿面阔五间,高大红漆柱,绿色琉璃瓦顶,正脊两端安螭吻,檐角上七个垂脊兽,檐下旋子彩画。银安殿与两侧配殿组成宽大的中院,雄伟富丽、端庄气派。
银安殿
银安殿东西两侧配殿
银安殿是清代王府中最重要的建筑,一般用于王府内部举办重大庆典,如:过年、过生日以及重大喜庆活动等。民国初年不慎失火,大殿连同东西配殿一并焚毁,现银安殿院落为复建。
银安殿天花板
走进银安殿,里面已经失去原来的结构,现在是“清代王府文化展”展厅。从展览的“清代的封爵制度”“王府的建筑和规制”“身系国家的大清王公”三部分内容及随身戴的讲解器中,我初步了解了恭王府的建造、变迁历史及清代王府文化。
原来,恭王府前身是清朝乾隆十公主府第及和珅的和宅。
说起和宅,就要从一个叫李侍尧的大臣说起,因为和宅是在李侍尧住宅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有人告发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受贿,数额巨大,乾隆帝下令和珅前往查办。和珅费尽心机掌握了李侍尧罪证,上书乾隆帝后,乾隆帝又下令,让他抄李侍尧的家,和珅遵旨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乾隆帝认为和珅很会做事,于是册封他为户部尚书、御前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同年五月二十日,乾隆将和珅儿子丰绅殷德指为和孝公主(十公主)额驸。六月二十一日,乾隆又下旨“所有李侍尧入官中一所房屋着赏给和珅作为十公主府第”。
和珅与皇室联姻后,仕途顺畅,位极人臣,到乾隆四十九年,他已富可敌国了。这时的和珅越发觉得,十公主府第规模虽大,但不够豪华,就决定重新修建一座府邸,作为自己及儿子、儿媳未来的住所,让乾隆帝看到他重视十公主,还能借修建公主府名义满足自己的奢华欲望。和珅的想法得到了乾隆帝的同意,他便开始大兴土木,用了四年多时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了一所总面积六万多平方米,豪华程度不输皇宫的公主府第及和宅。整个府邸分为中、东、西三路,每路由五进四合院构成。中路用于礼仪,东西两路则用来居住。前邸后园,格局分明。
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1790年1月),和孝公主(十公主)下嫁丰绅殷德,正式入住此府。十公主和额驸住东路,和珅及家眷住西路。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驾崩后,嘉庆帝立刻查办和珅,和珅获罪赐死抄家。东路的公主府第,仍由和孝公主和丰绅殷德居住,西路的和宅则赐给了十七弟庆郡王永璘,和宅就变成了庆王府。
嘉庆二十五,永璘病重,嘉庆帝将他升为亲王。永璘去世后,由他的三子绵愍继承爵位,成为庆王府的第二位主人。
道光三年九月,十公主因病去世,绵愍就此得到了整个和珅府邸,完全变成了庆王府。
那么,庆王府又是怎么变成恭王府的呢?
绵愍继承爵位后,受到嘉庆帝重用,但他短命,四十岁就去世了。
绵愍在世时没有儿子,过继了弟弟辅国公绵性的儿子奕劻。奕劻本应顺理成章继承爵位,但绵性图谋爵位,贿赂官员,道光帝得知大怒,将绵性发配去守陵,奕劻也因此失去了继承资格。
之后道光帝下令,把仪亲王永璇之孙、绵志之子奕彩过继给绵愍,继承庆王爵位。就这样,奕彩成了庆王府的第三位主人。庆王爵位由永璘一脉,转移到了哥哥永璇这一脉。
道光二十二年,奕彩的母亲去世,按照礼制他应该守孝三年,但他却在母丧期间纳妾生子,事后为了掩人耳目,贿赂宗人府书办,让其不要将私生子的名字录入宗室名单。事情败露后,道光帝革去了奕彩的王爵,降为辅国公。下令由永璘的第五子绵悌继承爵位,庆王爵位又从哥哥永璇一脉转回到了永璘这一脉,绵悌成为庆王府的第四位主人。
道光二十九年,绵悌因病去世,因他没有儿子,爵位无人继承。永璘这一脉的子孙中,只剩儿子绵性及其儿子奕劻了。绵性之前犯过错,不能继承爵位,道光帝只好让奕劻承嗣绵悌。当时奕劻的爵位是辅国将军,道光帝并不想让他袭爵,只让他继续住在府中,奕劻便是庆王府的第五位主人。
道光帝去世后,由于奕劻没有王爵,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下旨让奕劻搬到庆王府西侧不远的琦善旧宅,把庆王府赏赐给弟弟恭亲王奕訢,庆王府也就改名为恭王府了。
奕訢得到庆王府后,用了一年多时间进行修缮,扩大了花园规模,对一些旧建筑进行了维护,大体保留了和珅府时期的样貌。
咸丰二年四月(1852年6月),奕訢正式移居此府。在奕訢住进来半年后,咸丰皇帝陪着奕訢的母亲皇贵太妃驾临恭王府,咸丰皇帝还为奕訢府第的殿堂题写了“多福轩”、“葆光室”匾额。
同治帝继位之后,奕訢对恭王府的后花园又进行了一次扩建及修缮,并取名为“朗润园”,至此恭王府的规模最终确定。
从咸丰二年到光绪二十四年,奕訢在恭王府住了四十多年,是在这里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位主人。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十(1898年5月29日),奕訢在恭王府病逝,由于他的嫡长子载澄已去世,奕訢长孙溥伟奉慈禧皇太后懿旨,承袭恭亲王爵位,成为了恭王府第二位主人。
光绪帝去世后,溥仪继承了皇位,即宣统帝,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此时,清朝已衰败,溥伟一直靠变卖家产生活。辛亥革命后,溥伟一心要复辟清廷,为筹经费,1912年,他把恭王府内除字画之外的全部藏品,以40万大洋卖给了日本山中商会。1921年,生活奢靡的溥伟又将恭王府宅院抵押给北京天主教会的西什库教堂,卖了8万银元。1932年,溥伟无力赎回王府,罗马教会兴办的辅仁大学以108根金条代偿其债务,买下了恭王府的产权,归了辅仁大学。
清朝近300年历史,共经十二代皇帝。回顾恭王府历史,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代皇帝,从第一个主人和珅到最后一个主人溥伟,从和宅到庆王府再到恭王府,前后近两百年,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盛衰荣辱,承载了大清王朝太多的历史气息,“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的评价,的确是真知卓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