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來來往往數次,總是錯過與恭王府親密接觸的機會。這次在北京有閑,欣然前往恭王府,探秘“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之說。
當我來到風景秀麗的什刹海西南角柳蔭街的恭王府,迎接我的是正門前一對高大威武的石獅,威嚴的眼神,寬厚的鼻子,微露的牙齒,挺起的胸膛,讓人頓感莊重而氣派。左邊的雄獅右前爪踩着一個繡球,象征着腳踏環宇,權力在握;右邊的雌獅左前爪下輕撫着一個小獅子,代表着子孫綿延代代興旺。
一宮門
正門,也叫一宮門,三開間,綠色琉璃瓦,朱紅大門上整齊地排列着縱九、橫七的金色門釘,這是清朝親王級别的規制。我看着敞開的兩扇高高大門,不禁想:這王府級别的古建築群,該有怎樣的身世,稱得上“半部清朝史”呢?
我在正門外租了個講解器,便走進恭王府,開啟觸摸恭王府靈魂之旅,與曆史來個對話。
一宮門
沿着恭王府中路,步入二宮門,就看到正面氣勢恢宏的正殿,也叫銀安殿。
二宮門
銀安殿面闊五間,高大紅漆柱,綠色琉璃瓦頂,正脊兩端安螭吻,檐角上七個垂脊獸,檐下旋子彩畫。銀安殿與兩側配殿組成寬大的中院,雄偉富麗、端莊氣派。
銀安殿
銀安殿東西兩側配殿
銀安殿是清代王府中最重要的建築,一般用于王府内部舉辦重大慶典,如:過年、過生日以及重大喜慶活動等。民國初年不慎失火,大殿連同東西配殿一并焚毀,現銀安殿院落為複建。
銀安殿天花闆
走進銀安殿,裡面已經失去原來的結構,現在是“清代王府文化展”展廳。從展覽的“清代的封爵制度”“王府的建築和規制”“身系國家的大清王公”三部分内容及随身戴的講解器中,我初步了解了恭王府的建造、變遷曆史及清代王府文化。
原來,恭王府前身是清朝乾隆十公主府第及和珅的和宅。
說起和宅,就要從一個叫李侍堯的大臣說起,因為和宅是在李侍堯住宅的基礎上修建而成的。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有人告發雲貴總督李侍堯A錢受賄,數額巨大,乾隆帝下令和珅前往查辦。和珅費盡心機掌握了李侍堯罪證,上書乾隆帝後,乾隆帝又下令,讓他抄李侍堯的家,和珅遵旨圓滿地完成了任務。乾隆帝認為和珅很會做事,于是冊封他為戶部尚書、禦前大臣、鑲藍旗滿洲都統。同年五月二十日,乾隆将和珅兒子豐紳殷德指為和孝公主(十公主)額驸。六月二十一日,乾隆又下旨“所有李侍堯入官中一所房屋着賞給和珅作為十公主府第”。
和珅與皇室聯姻後,仕途順暢,位極人臣,到乾隆四十九年,他已富可敵國了。這時的和珅越發覺得,十公主府第規模雖大,但不夠豪華,就決定重新修建一座府邸,作為自己及兒子、兒媳未來的住所,讓乾隆帝看到他重視十公主,還能借修建公主府名義滿足自己的奢華欲望。和珅的想法得到了乾隆帝的同意,他便開始大興土木,用了四年多時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了一所總面積六萬多平方米,豪華程度不輸皇宮的公主府第及和宅。整個府邸分為中、東、西三路,每路由五進四合院構成。中路用于禮儀,東西兩路則用來居住。前邸後園,格局分明。
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1790年1月),和孝公主(十公主)下嫁豐紳殷德,正式入住此府。十公主和額驸住東路,和珅及家眷住西路。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駕崩後,嘉慶帝立刻查辦和珅,和珅獲罪賜死抄家。東路的公主府第,仍由和孝公主和豐紳殷德居住,西路的和宅則賜給了十七弟慶郡王永璘,和宅就變成了慶王府。
嘉慶二十五,永璘病重,嘉慶帝将他升為親王。永璘去世後,由他的三子綿愍繼承爵位,成為慶王府的第二位主人。
道光三年九月,十公主因病去世,綿愍就此得到了整個和珅府邸,完全變成了慶王府。
那麼,慶王府又是怎麼變成恭王府的呢?
綿愍繼承爵位後,受到嘉慶帝重用,但他短命,四十歲就去世了。
綿愍在世時沒有兒子,過繼了弟弟輔國公綿性的兒子奕劻。奕劻本應順理成章繼承爵位,但綿性圖謀爵位,賄賂官員,道光帝得知大怒,将綿性發配去守陵,奕劻也是以失去了繼承資格。
之後道光帝下令,把儀親王永璇之孫、綿志之子奕彩過繼給綿愍,繼承慶王爵位。就這樣,奕彩成了慶王府的第三位主人。慶王爵位由永璘一脈,轉移到了哥哥永璇這一脈。
道光二十二年,奕彩的母親去世,按照禮制他應該守孝三年,但他卻在母喪期間納妾生子,事後為了掩人耳目,賄賂宗人府書辦,讓其不要将私生子的名字錄入宗室名單。事情敗露後,道光帝革去了奕彩的王爵,降為輔國公。下令由永璘的第五子綿悌繼承爵位,慶王爵位又從哥哥永璇一脈轉回到了永璘這一脈,綿悌成為慶王府的第四位主人。
道光二十九年,綿悌因病去世,因他沒有兒子,爵位無人繼承。永璘這一脈的子孫中,隻剩兒子綿性及其兒子奕劻了。綿性之前犯過錯,不能繼承爵位,道光帝隻好讓奕劻承嗣綿悌。當時奕劻的爵位是輔國将軍,道光帝并不想讓他襲爵,隻讓他繼續住在府中,奕劻便是慶王府的第五位主人。
道光帝去世後,由于奕劻沒有王爵,鹹豐元年(1851年),鹹豐帝下旨讓奕劻搬到慶王府西側不遠的琦善舊宅,把慶王府賞賜給弟弟恭親王奕訢,慶王府也就改名為恭王府了。
奕訢得到慶王府後,用了一年多時間進行修繕,擴大了花園規模,對一些舊建築進行了維護,大體保留了和珅府時期的樣貌。
鹹豐二年四月(1852年6月),奕訢正式移居此府。在奕訢住進來半年後,鹹豐皇帝陪着奕訢的母親皇貴太妃駕臨恭王府,鹹豐皇帝還為奕訢府第的殿堂題寫了“多福軒”、“葆光室”匾額。
同治帝繼位之後,奕訢對恭王府的後花園又進行了一次擴建及修繕,并取名為“朗潤園”,至此恭王府的規模最終确定。
從鹹豐二年到光緒二十四年,奕訢在恭王府住了四十多年,是在這裡居住時間最長的一位主人。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初十(1898年5月29日),奕訢在恭王府病逝,由于他的嫡長子載澄已去世,奕訢長孫溥偉奉慈禧皇太後懿旨,承襲恭親王爵位,成為了恭王府第二位主人。
光緒帝去世後,溥儀繼承了皇位,即宣統帝,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
此時,清朝已衰敗,溥偉一直靠變賣家産生活。辛亥革命後,溥偉一心要複辟清廷,為籌經費,1912年,他把恭王府内除字畫之外的全部藏品,以40萬大洋賣給了日本山中商會。1921年,生活奢靡的溥偉又将恭王府宅院抵押給北京天主教會的西什庫教堂,賣了8萬銀元。1932年,溥偉無力贖回王府,羅馬教會興辦的輔仁大學以108根金條代償其債務,買下了恭王府的産權,歸了輔仁大學。
清朝近300年曆史,共經十二代皇帝。回顧恭王府曆史,經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七代皇帝,從第一個主人和珅到最後一個主人溥偉,從和宅到慶王府再到恭王府,前後近兩百年,見證了大清帝國的盛衰榮辱,承載了大清王朝太多的曆史氣息,“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著名曆史地理學家侯仁之的評價,的确是真知卓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