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时间的朋友「2020」序

新年快乐 

终于把罗胖 「时间的朋友 2020 跨年演讲」给读了一遍 。第一感受就是跟 19年跨年演讲普遍吐槽贩卖 「焦虑」相比 ,2020 年的内容相对来说柔和一点 ,但是丝毫没有减轻我的焦灼 。

时间的朋友 —— 跨年演讲 2020  (笔记)

1."做事的人",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进去,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变量。

今年,我偶然翻到他讲的一个故事。农村里,有个人出门,看到在一条很窄的田埂上,俩人顶上了,谁也不让谁,谁也过不去。为什么不让呢?因为俩人都挑着很沉的担子,路太窄了,谁要让,谁就得从田埂上下去,站到水田里,沾一脚泥。

你作为一个旁观者,想上去劝,咋劝呢?

你说,这位年纪大,你下去,让他先过。他会说,凭啥。

你说,这位身上的担子重,你下去,让他先过。他还会说,凭啥。

你看,这不就顶死了吗?

那曾国藩的故事里,这个旁观者是怎么做的呢?

他走上前去说,来来来,我下到田里,你把担子交给我,我替你挑会儿,你这一侧身,不就过去了吗?

你看,只要你的身份稍稍转换一点,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置身其中的人,把自己放进去,是不是一个看似无解的事,就有了答案?

曾国藩管这种方法叫:躬身入局。

PS:有时候在想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把自己活成了 “旁观者” ,不是上述躬身入局的旁观者 ,而是事不关己的旁观者 。之前发过一个朋友圈内容 “有一句话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可能是迷的特别透彻” ,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我对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到躬身入局 。

举个例子:19年我买了好几个在线学习专栏 ,结果呢 ?因为学习没有动力 ,或者因为学习有滞后性 ,或者是认知不到学习这件事长期的复利性 。最后就是一直浑浑噩噩的跟专栏和平共处 。    问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刚入职场的小白用崇拜的眼神跟你聊天说  “前辈 ,我是刚入行的小白 ,感觉自己需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好迷茫 。前段时间买了几个技术专栏 ,但是学着学着也看不到未来反而更迷茫 ,我该怎么办 ?“ 。  希望每个人可以用心回答一下这个小白的问题 ,可能会很有意思 。

2.从电梯模式切换为攀岩模式

什么意思?所谓电梯指的就是,那些稳定的、确切的通道。过去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只要搭上电梯,就能往上走,而且非常确定: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大学;学历越高,就越能进好单位;进了好单位,就肯定比卖口红的挣钱多,今年这话,你在李佳琦面前再说说试试?

现在的中国已经切换到攀岩模式,下一步往哪里爬,每一步都在考验我们的创造力和选择能力。

何帆老师在最新的报告中提出了一个词:苟且红利,意思是虽然看起来所有人都在做事,但是其中有大量的苟且者。你只要稍微比他们往前一点点,就能享受到的那个红利,就是苟且红利。

我们稍有成就的人,可以扪心自问,我们的那些成就真的是因为天赋异禀么?不是,是因为我们在某些时刻,比别人稍微认真了一丢丢,这就足够了。在攀岩时代的中国,咱们比周边人认真一丢丢,这就足够了。别人的苟且,成就了我们的努力。所以苟且红利准确来说,应该是不苟且红利。

3.我们已经取得的进步,足以使人振奋。但与未来我们将拥有的一切相比,今天的一切微不足道。

4.钱从哪里来 

要讨论这个问题,前提是我们必须得统一一下思想,从一个数字开始:73%。

这是个什么数?就是2018年,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有73%,来自于劳动所得。

这不是中国自己的现象,即使在美国最顶级的富人当中,劳动收入也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说,钱生钱,其实是少数,人挣钱,才是多数;闭着眼睛挣的钱,其实是少数,睁着眼睛要花力气挣的钱,才是多数。

我看完香帅老师的书之后就觉得很开心,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有钱,大家都得下地干活。这让我想起我们办公室墙上贴的一句话:力不到,不为财。这才是个人财富的基本盘。

你看,关于财富问题,我们面前出现了两条路。一条是73%,劳动所得;一条是27%,投资所得。你发现没有,这就有意思了,过去我们一说钱从哪来,想的都是27%的事。这其实是个小头。

硅谷的大神,保罗·格雷厄姆不是说过吗,有钱人往往是因为胡乱投资,把自己搞破产的。

2019年我们看到这样的事还少么?大过年的,咱就不举例子了,大家都明白我在说什么。民间用一句话给它总结了:凭运气赚来的钱,会凭实力亏光。

说到这里,关于27%怎么办?你要问我,我就劝你,反正我是把它存到我心爱的招商银行,委托给专业的人,然后就不惦记它了,少占用精力,把精力放在73%的大事上。

PS :首先是广告的无缝衔接 。看到这个我想起之前看的一个截图。

时间的朋友「2020」序

俺啥也不知道 。

5.:假如你觉得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

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 全文无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