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帝说我来尚书台看看文书,陈矫说这不是陛下的职责,请移贵步

作者:三国路人甲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点关注,我们一起聊三国

三国时曹魏尚书令陈矫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拒绝孙策、袁术的聘命,却做了陈登的功曹;他去向曹操求救,却张口闭口只谈救了有啥好处;他为政慈和,却能当机立断拥立新主;他主理尚书台,却怼得皇帝无趣离去……

明帝说我来尚书台看看文书,陈矫说这不是陛下的职责,请移贵步

陈矫游戏图

一、广陵功曹

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今江苏如皋)人。

汉末时分,中原纷乱,陈矫曾南下江东及东城(今安徽定远)避乱。当时这里是孙策和袁术的地盘,两人都曾下书礼聘,但陈矫一概予以拒绝。他拒绝的理由也很直接:我爱我家,我要做返乡创业青年。

汉末三国时分,那是真 正的双向选择就业,买方市场还没强大到足以改变局势的程度。陈矫都这样说了,孙策、袁术还能说什么呢?于是陈矫就回到了广陵,被太守陈登请为功曹。

明帝说我来尚书台看看文书,陈矫说这不是陛下的职责,请移贵步

陈矫初仕陈登

陈登这人,湖海豪气卧高楼,这是文雅的说法,通俗讲就是性格豪爽而心高气傲。他这人也挺有意思,有一次,他对陈矫说:“许都那帮家伙,似乎对我评价不太好。陈功曹你去一趟,看他们怎么说我。”

陈矫就公费去许都旅了一趟游,回来说:“许都远近议论,说明府有点傲骄啊。”

陈登听了却一点也不生气,说出一段闻名千古的话:“要说家门雍穆,有德有行,我敬重陈纪兄弟。要说德行清高,有礼有法,我敬重华歆。要说疾恶如仇,有识有义,我敬重赵昱。要说博闻强记,才华横溢,我敬重孔融。要说雄姿杰出,王霸之器,我敬重刘备。我对这些人崇敬有加,何来傲骄之说?那帮货,碌碌之辈耳,何足道哉!”

明帝说我来尚书台看看文书,陈矫说这不是陛下的职责,请移贵步

陈登刘备互相敬重而终不成君臣

这就叫英雄有识英雄之器,小人在目,过眼云烟耳。史载,陈登虽没明说,他对陈矫也很敬重,这足以说明,陈矫也在英雄之列。

建安四年(199年),孙策令其弟孙权带兵进攻广陵。时年孙权十 八岁,他初次统兵,意气风发,率数倍于敌的大军围陈登所建的匡奇城。

陈登一面积及防御,一面令陈矫向曹操求救。

陈矫见了曹操,却不说匡奇该不该救,只说救了有啥好处:“敝郡广陵虽小,却地处险要。若得救援,将成为东部屏障。况且若曹司空往救,将威名远播,未服者因此望风归顺,这可是成就司空大业之举啊。”

曹操呵呵一笑,心里说,我老曹好歹也纵横江 湖二三十年了,人人都说我女干言乍,还真有人敢来占我的便宜啊?不过曹操毕竟一世英雄,他不露声色,说陈功曹你不如投靠我门下如何?

明帝说我来尚书台看看文书,陈矫说这不是陛下的职责,请移贵步

曹操:我你也想忽悠

陈矫不干了:“曹司空你说的这什么话?敝郡正处于危难之间,矫虽非古人,岂能背主忘义?”

这下倒把曹操感动了。他于是决定发兵往救。但他兵还未到,陈登已用计大破孙军(参见陈登篇)。

二、初任地方

后来,曹操还是以司空的名义,辟陈矫为掾属,再外放相县令。

建安十四年(209年),陈矫出任行征南将军曹仁的长史。同年,周瑜率数万人进攻曹仁所在在南郡。曹仁部曲牛金率三百人出城迎敌,被周瑜团团包围。曹仁见状,便出出城营救,陈矫说:“贼兵势大,不可挡也。当舍此三百人,将军以身犯险,殊为不智。”

但曹仁强要出城,在敌阵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把牛金及三百人悉数救回。陈矫因此惊叹:“将军真天人也。”从此,“曹天人”这个名号传遍天下(参见曹仁篇)。

明帝说我来尚书台看看文书,陈矫说这不是陛下的职责,请移贵步

曹天人这浑号是陈矫封的

后陈矫又历任彭城、乐陵太守和魏郡西部都尉。在任魏郡西部都尉时,还发生过一件事,可以很好地说明陈矫的为政之道。

当时辖境曲周县有一百姓因父亲患病,听信神棍的话,杀了耕牛来祭祀鬼神祈求病除,结果被县里判死罪弃市。可能现在人不知道,牛在古时是重要的农业牲畜,古时以农业立国,对耕牛宰杀有严格的限 制措施,《汉律》就明确规定,“犯禁杀牛者诛”。魏初沿用的是《汉律》,所以官府这样判倒也没毛病。

陈矫知道此事后,却说此人虽有过,但是孝亲之举,于是上表免了其罪。

这里附带说一句,古时农民一家一年的平均收入,大概在三两至十两银子。所以现在电视剧里的那些“古人”们上酒楼,动不动扔十两纹银,来二斤牛两都是胡扯。

明帝说我来尚书台看看文书,陈矫说这不是陛下的职责,请移贵步

古时耕牛可是重要农业牲畜

我们继续说陈矫。后来,他又任魏郡太守。

陈矫接任魏郡,到大牢一看,好家伙,里边关了上千人。再一问,有的都关了好几年,也不给个处理结果,就一直关着。陈矫说这不行啊,所谓周有三典、汉约三章,如今只重视轻重之判,却忽略久系之患,实在是大谬。于是亲审旧案,一时裁决。

这为政能力,杠杠的。

三、临机决断

建安十 八年(213年),曹操东征孙权,与吴军战于濡须口,陈矫入为丞相长史(曹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废三公而自任丞相)。曹操无功而返后,陈矫回去继续做他的魏郡太守。

但很快,曹操又把他提为丞相西曹属。同年,曹操称魏公。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汉中张鲁,陈矫随行。回军后,陈矫任魏尚书,从此他正式成为魏臣。

明帝说我来尚书台看看文书,陈矫说这不是陛下的职责,请移贵步

曹丕顺利接魏王,外由贾逵,内由陈矫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在洛阳去世。时世子曹丕还在邺城留守,群僚认为,曹丕继位魏王(曹操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称魏王),须得有汉帝的诏命。陈矫却说:“魏王在外薨逝,天下震动。非常之时,世子应节哀即位,以早安天下之心。况且魏王爱子近在侧近,一旦有变,则社稷危矣。”

陈矫所说 “爱子在侧”,指的是众人都知但不敢明说的鄢陵侯曹彰。当时曹彰以行越骑校尉留守长安,手中握有兵权。曹彰虽无心争储,但支持曹丕劲敌临菑侯曹植。先期到达的曹彰,甚至向主丧的谏议大夫贾逵询问魏王玺绶,只是贾逵严辞拒绝他才没得逞(参见曹彰篇)。因此陈矫才说“一旦有变,社稷危矣。”

明帝说我来尚书台看看文书,陈矫说这不是陛下的职责,请移贵步

曹彰终因争储莫名其妙而亡

陈矫当机立断,即时准备曹丕继位相关用品,一日之内全部完备。次日,他又以武宣卞皇后懿令,在邺城扶曹丕即魏王位,并诏告全国,大赦天下,从而断了曹彰、曹植的无谓念头。

可以说,在确定曹丕顺利继承魏王的关键时刻,陈矫在邺城、贾逵在洛阳,起到了定 鼎的作用。所以事后曹丕说:“陈季弼临大事,明于事理,胆略过人,诚一时之英杰也。”

同年,曹丕篡汉自立为帝,陈矫转署吏部,封高陵亭侯,后又迁尚书令,成为实际上的宰辅。

四、逸事三则

曹丕在位七年,于黄初七年(226年)去世,明帝即位,进封陈矫东乡侯,食邑六百户。

陈矫为尚书令,忠正耿直。且说有一次,明帝车驾行至尚书台府门,陈矫听说急忙出来跪接,但他对明帝说:“陛下来这里有什么事吗?”

明帝一愣,说:“没什么事啊,朕偶行至此,顺道来看一下文书案卷。”

明帝说我来尚书台看看文书,陈矫说这不是陛下的职责,请移贵步

皇帝见了耿直boy也没法

陈矫老脸一拉:“审阅文书案卷是臣的职责,这实在不是陛下该做的事。如果陛下认为臣不合格,还请陛下免了臣的职。如果不是,请移贵步,陛下请回。”

从管理学的角度说,一 级有一 级的职责。管理怕的就是,上级越级去干下级的事,这往往就是不信任下属的表现。古人也深明此理,所以有“丙吉为相,不问争斗问牛喘”的典故。

明帝一听,立时一个大红脸,蔫蔫地回车返宫。

有关陈矫,还有则逸事。说陈矫本姓刘,因过继舅家而改姓陈。后来,陈矫娶了位刘姓女子,他的同僚、同郡徐宣对此颇有非议。曹操呢,爱陈矫之才具,想要保全他的名声,就专门下了道令,说建安以来,风俗不行,所以以前的这些事儿,不要再说了。谁要再说,依罪当处。

这件事一直被作为曹操爱才来宣传,不过也有异议。清道光年间学者周寿昌就认为,曹操这是以为陈矫张目为借口,为自家诸夏侯曹同族近 亲通婚遮丑(参见曹操篇)。

还有一则故事,说陈矫为广陵功曹时,路过泰山郡,泰山太守薛悌与其交谈,大为惊异,于是与其结为好友。薛悌有一次调笑陈矫说:“季弼小小郡吏,与我这两千石的太守结交,你说我这像不像邻国之君屈尊陪臣游啊?”陈矫知道薛悌这是开玩笑,也就一笑了之。后来呢,陈矫反而弯道超车,一路走在薛悌前边,薛悌的魏郡太守、尚书令都接的陈矫的缺。要不说有些玩笑开不得呢。

明帝说我来尚书台看看文书,陈矫说这不是陛下的职责,请移贵步

超车都在弯道间

景初元年(237年),陈矫升司徒。同年七月,陈矫去世,谥曰贞侯。其子陈本嗣位。陈本历任郡守、九卿,所在都抓大放小,颇有其父之风。陈本还有番能耐,他没有学过法律,却位居廷尉,结果比精通法律的司马岐政绩还优异。所以说,努力在天才面前一文不值啊。

陈本的弟弟陈骞却倒向司马氏,被称为晋开国八公之一。所以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说:“陈矫、贾逵皆忠于魏,而二人之子皆为晋初佐命,岂但利禄之移人哉?非故家乔木而教忠不先也。”认为这是陈矫、贾逵教子无方所致。

不知陈矫在地下,当作何想?

我是三国路 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