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做了些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作者:行走的2B铅笔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做了些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各位看官阅读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行走的2B铅笔

编辑丨行走的2B铅笔

前言

凿壁偷光这个故事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匡衡更是人人口中的寒门贵子,但是这些都是他儿时的事,那么为什么老师家长没有提过他长大后的事情?匡衡长大后又做了什么事?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做了些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儿时嗜学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是中国西汉晚期有名的人物,东海承人。匡家世代务农,家徒四壁,但匡衡却十分好学,非常的勤奋刻苦,想着靠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的资格,并且在识字热心邻居的帮助下,匡衡学会了识字写字,并且可以做到独立读书。

匡衡为了补贴家用,在张大户家中做苦力,日夜劳作,但他并不觉得这种日子苦,反而擅长苦中作乐,养猪时将猪当作自己的臣子,给每一头猪都取了官号,给猪群立下了规定,如有违反,必须按照“王法”处置,严惩对待。匡衡养猪养的非常用心,张家猪圈里的猪个个油光水滑,但张大户仍然不懂得满足,反而变本加厉的使唤匡衡。不到十岁的匡衡被无限压榨,面黄肌瘦,让人看了不禁心疼。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做了些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但这一切苦难的降临并没有磨灭匡衡爱学的热情,他对书籍如饥似渴,只要有机会,就会反复咀嚼其中的文字,一遍又一遍的咬文嚼字,不仅要抽出空闲时间来读书,张大户家里的书更是一本也不让他碰,他就在南山坡上的石碑日日夜夜的描摹那一百六十个字的碑文,没有闲钱来购置纸和笔墨,就用手沾口水,一笔一划地描。

随着年龄的增长,匡衡结识了当地有名藏书家文不识的女儿,文英。文英时常会从家中拿出珍贵的藏书,让匡衡来读写。匡衡获得了读书的机会,他更加刻苦,利用仅有的一些空闲时间,跑到藏书家文不识开的青檀书馆的窗下,听文不识老先生教书论道。且得到先生的喜爱,传授他治国安民的大道理。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做了些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匡衡能接触到的藏书越来越多,可他只有夜晚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但又没有钱点油灯买蜡烛,到电闪雷鸣的夜晚匡衡借助闪电断断续续的读书。有一个夜晚没有电闪雷鸣,匡衡读不了书,他非常羡慕灯光下读书的人,望着灯光通明的邻居家,他突然萌生出一个想法,悄悄地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可以利用洞透出来的光来看书。

匡衡借助这鸡蛋大小毫不起眼洞口所透出来的光拿起竹简飞快扫读,“心里没鬼,就成不了鬼”匡衡这样告诉自己。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关键。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做了些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仕途不顺屡碰壁

匡衡最初的仕途并不平坦,根据汉朝的科举制度,博士弟子只要掌握一经,就可以通过考试获得相应官职。因此“六经”考试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扭转贫苦人生的绝佳机会。匡衡只能利用这个机遇来扭转人生。为此他白天打工,晚上背《诗经》。

即使家贫,匡衡也凭借自身强大的意志力通读了诸如《诗经》、《孝经》之类的明经书目,匡衡对于《诗经》有透彻的见解,听过的人茅塞顿开,争相传诵,匡衡也因此得到了很多好评。匡衡的名声也越来越响,凭借好名声在“六经”考试中收获很多,他参加了九次考试,但成绩一般,只中了丙科,担任“文学卒史”,最低等的职务。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做了些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匡衡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家里世代务农,贫苦一生,不读书就没出路,恰好汉朝实行察举制,为平民百姓打开了一道门。匡衡始终认为自己读书是有希望的,所以每年都报名参加。但受教育水平有限,匡衡中了丙科,只做了文学卒史,负责简单的文学工作。

匡衡把搞好民生,让百姓安居乐业当作自己的首要责任,他坚持自己的初心,劝谏皇帝以经学来治国,白天考察民情,晚上整理公务,赢得百姓一致好评。任职以后的他也未曾放弃继续学习,空闲时间他还是会扎进书堆里。正是因为书籍,匡衡才完成人生中的一次逆袭,从农民子弟变成了一名官员走上了仕途。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做了些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贪赃被贬为庶人

匡衡被封为安乐侯的时候,得到了封地,封地位于僮县乐安乡,本来是以闽佰为南边界线,一共三十一万亩,这对于一个官员来说已经非常多了,然而在绘制地图的时候,因为失误将南移四万多亩的平陵佰标志为了乐安乡的南界,匡衡却将错就错,私自做主将这四百多公顷的土地据为己有。汉元帝死后,匡衡被人告发,被贬为庶民,返回家乡。

匡衡贪污了四万多亩的土地,他作为当时的百官之首,带头贪污,与儿时为读书不惜一切代价的他形成巨大反差,从前那个喜爱读书写字,对知识求知若渴的少年就这样成为了贪官......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做了些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匡衡的贪污被告发后,汉成帝念在匡衡是两朝丞相,就没有对他处以重刑,只是将他贬为庶人,没收了他的家产和土地,并没有将他置于死地。匡衡被贬还乡,路过了石碑,仿佛看到了当年一边打工一边用口水一遍又一遍描摹石碑上碑文的自己。

作为家境贫寒的务农家庭,匡衡的初心是为了利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奈何世事变迁,被眼前的利益迷花了眼,以至于在功成名就、名声大噪的时候贪污土地。几年之后他或许会后悔,后悔当时迷失了自我,无法找到曾经单纯的自己。如此聪明的一个人因为利益做了这样的糊涂事,“偷”光成就了他,“偷”地却将他毁的一败涂地。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做了些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是金子总会发光

匡衡的官职虽然不大,但他对《诗经》的理解无人能比,甚至比很多高官都要深刻,得到了当时太子的赏识与提拔。多年后太子继承皇位也就是当时的汉元帝,欣赏匡衡的他将其选入朝堂,经常与匡衡讨论《诗经》。匡衡的透彻讲解常常让汉元帝有新的感悟,是金子总会发光在此刻也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匡衡的官职也因此一升再升。

这个曾经没钱点灯,需要凿洞利用邻居家中微弱的光来照明书上文字的少年,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照亮了自己未来的路。顽强的意志力和刻苦努力的精神品质是他最不起眼的优点。在匡衡任职期间,曾多次上书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到研究讨论国家大事。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做了些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匡衡在一次地震事件中,引用《诗经》中大量的词句写出了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亲贤臣,远小人。汉元帝对儒家思想原本就非常的推崇,对匡衡表示欣赏,自此,匡衡被迁升为御史大夫。当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匡衡总是引用《诗经》,博得皇帝大臣的信任。因此他的主张得到了元帝以及成帝的支持,这背后离不开独尊儒术,推崇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背景的影响。可是在他的人生事事顺利之后,匡衡的所作所为开始变得荒诞可笑。

成为丞相交“盟友”

人的贪欲是无限的,有第一次就会有无数次。靠着皇帝的宠幸,作为汉元帝身边的太监石显,一边进言苛捐杂税,一边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把宦官能够做到的坏事全做尽了。面对这样的朝中祸害,作为丞相的匡衡应该直言进谏的,但官越大胆子反而越来越小了。匡衡心生羡慕,在他看来,石显不费吹灰之力赚的盆满钵满,就这样经过一番思索,匡衡加入了石显的队伍。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做了些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据《汉书王尊传》中记载:“中书谒者令石显贵幸,专权为奸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皆阿附畏石显......”由此可见,此时的匡衡已经在跟石显同流合污了。二人里应外合配合的相当默契,匡衡不仅得到盟友石显的照顾,还不断收受个别官员的贿赂,作为回报,匡衡会对这些官员特殊对待。对于不肯屈从于这种“潜规则”的官员,匡衡予以打压。似乎当黑暗成为常态,光明便成为了一种罪。

几年后,汉元帝驾崩,汉成帝即位,匡衡和石显的所作所为败露,匡衡为了自保,将所有罪行都推给了石显,并立马联合朝廷中非石派的大臣弹劾“盟友”石显,把自己摘的干干净净,然而,这时司隶校尉王尊当即上书汉成帝,称匡衡绝非清白之人,他对于石显的所作所为都看在眼中。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做了些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匡衡弹劾石显,王尊弹劾匡衡。可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石显结党营私,自然必死无疑,但匡衡由此算计论功,彻头彻尾的奸臣嘴脸。幼年极度贫苦的匡衡即使在他后来做丞相,权倾一时,也无法满足他心里对物质的极度渴望。

匡衡对昔日“盟友”石显痛下杀手,但绝不能说明匡衡本身是清白的。匡衡儿时对书籍知识贪婪,如今对钱财贪婪。对于汉元帝的赏识之恩,匡衡不仅没能终身报效,反而诬陷危害国家,利用元帝的宠信为自己谋取私利。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都做了些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结语:

一个人精神上的贫瘠,远远比物质贫瘠可怕得多。儿时偷光为读书填补精神上空缺,长大后当官后填补了物质上的空缺,却成为了贪官恶霸,前途毁在了自己手中。

不知各位看官看完此文后有何高见?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