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春版《牡丹亭》纪录电影亮相上海,讲述1945年美琪大戏院开启的“梦”

作者:上观新闻

东南大学美术学院老师赵天伟看完青春版《小马亭》纪录片《小马静魂——白仙勇与昆曲复兴》后,回忆起在上海大剧院观看《小马亭》大师版的故事,"我遇到了一位从西安飞到上海看戏的观众,他告诉我,是青春版的《小马亭》让他爱上了昆曲。"

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SIFF狂想曲》单元放映的电影,《小马魂》近日在上海美琪大剧院、黄浦大剧院等5家影院连续5家影院上映,当天售票后,4家院区将座无虚席。

青春版《牡丹亭》纪录电影亮相上海,讲述1945年美琪大戏院开启的“梦”

1945年抗争胜利,玉所明志多年未上台的景昆艺术大师梅兰芳,而昆戏表演艺术家严振飞在上海美琪大剧院出道,甚至还演过《花园梦》《断桥》等著名段落,让当时8岁的白先勇爱上了昆曲。"我一生中去过很多地方,总是寻找家乡的地方,最后我发现,原心永远扎根,是古老而伟大的中国文化。1988年,白先勇在复旦大学讲学,观看上海昆剧团出演全书《长寿寺》,唤醒童年舞台梦,开始为昆曲的复兴奔波。

2004年4月,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白先勇和苏州坤剧院创作了青年版《小马亭》首演。江苏昆曲一代又一代,上海昆达班,以及浙江世纪一代老艺术家亲手培养的苏州昆剧场小兰花班年轻演员,挑起了青年版的"牡丹亭"大梁。青年版《小马亭》已演出近400场,足迹遍布中国、美国、英国、希腊等国家。

《牡丹魂》导演邓永兴凭借《濮阳六百里》获得上海电影节最佳新人导演奖。他在纪录片中采访了近50位艺术家、学者和推广者,还原了青春版牡丹馆诞生的全过程,并与来自北京18所大学的学生共同出演了"校园版牡丹馆"。《小马亭》文字穿插在纪录片画面中,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牡丹亭"已经走出了400多年的历史"以更立体的方式看"。

20世纪90年代末,毕业于苏州测评学校昆剧班的余林被白先勇命名为小兰花班学生,成为青年版的"小马亭"刘梦梅。"1994年我进入艺术学校,遇到了青春版的牡丹阁,真的是天地,让我们毕业时几乎没有冷板凳。如今玉林已成为苏州坤剧院的副院长,"排练青春版《小马亭》正在感人之石过河,一边走一边看,越来越亮眼。以牡丹馆为基石,每一场戏排练都是一个新的开始,用心良苦,遵循古典而不遵循古典,运用现代而不滥用现代。"

青春版《牡丹亭》导演王世宇八十多岁,"看到'牡丹灵魂'感受很深,青春版《牡丹亭》强化传承,决心培养新的观众。我们要求舞台美观,达到完美状态,不仅演员年轻、漂亮,服装道具也要美观。"他举了一个例子,把桌子、椅子比传统舞台加宽、高度高,以适应现代剧院的舞台框架需求;我们还设计了一个10分钟的拉开窗帘,三个节目中的每一个都有所不同。"

青春版《牡丹亭》纪录电影亮相上海,讲述1945年美琪大戏院开启的“梦”

牡丹也是灵魂,白先勇笑着说,他的最后一生可能是班长,这辈子也是用戏剧课到处"走江湖"来完成的。青春版《牡丹亭》在上海大剧院首演时,不断打来电话,邀请熟悉的创业者购买昂贵的门票,然后赠送给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大学生,甚至特意为上海戏曲学院昆剧班40名学生安排了门票。"我早就应该退休了,但我对民族的文化和艺术有一种不情愿。我更希望,在21世纪,随着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将迎来属于中国的文艺复兴。"白先勇说。

看完《牡丹与灵魂》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回忆起他在1980年代的课堂,"当时有学生在课堂上说昆曲30年后会死去。我当时不得不说服他们,这很困难,因为例子相对较少。自本世纪初以来,昆曲变得越来越好,年轻观众越来越多。三十年过去了,昆曲是最年轻的观众。"

专栏编辑:石晨璐 文字编辑:张伟 标题 图片来源:提供照片 编辑:于凯

来源: 作者: 朱格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