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银行抢滩“园区+金融”新赛道

作者: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王柯瑾 北京报道

产业园区是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重要载体,是培育产业新动能的重要平台,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产业园区不仅是经济建设主战场,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航道。各家银行依托自身发展优势,不断延伸园区金融的服务半径。

业内分析认为,随着大陆园区经济的发展壮大,园区金融空间广阔。需要金融机构针对园区企业生存发展特点,按照行业属性、产业属性,以综合赋能为出发点,拓展金融及非金融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差异化金融供给助力园区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产业园区作为大陆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研究报告》暨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2)显示,2022百强园区中,GDP超过1000亿元的园区共有48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00家的园区共有65个,进出口额超过500亿元的园区共有40个。其中,53家入榜的国家级高新区,企业营业收入达334773亿元,占所有国家级高新区企业营业收入的78%。47家入榜的国家级经开区,实际利用外资达318亿美元,占所有国家级经开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2%,马太效应正在释放。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兴业银行方面了解到,近年来,该行将园区金融作为重点布局的新赛道之一,推动绿色发展理念与园区金融相融合,从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存量升级改造、园区与环境治理融合互补等维度推动园区金融生态向深、向好发展,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兴业银行还介入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发建设,从城市绿色治理源头支持地方政府打造生活垃圾处理标杆城市,保障园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高效利用。

此外,记者还从浙商银行方面了解到,该行利用金融顾问制度,助力推动园区发展。据悉,浙商银行金融顾问定位于企业“金融家庭医生”、地方政府“金融子弟兵”以及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居民“金融理财师”,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走进企业开展综合金融服务。通过金融顾问这个“1”,链接起金融顾问背后的不同金融机构、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形成的“N”种合力。

在园区金融方面,浙商银行打造了产业园区全生命周期金融顾问综合特色服务,创新升级产业园区综合金融服务,着力推进“1+5+1+N”全生命周期金融顾问综合金融服务,运用数字化改革优势,在N上不断创新迭代,重点帮助入园企业解决痛点难点,配套做好投贷联动、设备采购、信用卡等服务,持续提升差异化服务质效。

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

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园区经济效应已引起越来越多人关注。园区经济是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创新性、人文性、生态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而兴起的新兴市场竞争主体,是地域经济主体的现代化、特色化和社会化。业内预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园区将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平台。

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园区是不可或缺的抓手。“产业园区作为大陆区域经济发展、招商引资、高新技术发展等重要载体,在促进要素集聚、高效配置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推动金融加大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服务支持,有助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大陆经济高质量发展。”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了园区金融的特点:“其一,园区企业具有围绕特定产业集聚生存的特性,适合银行批量化获客,适合银行按照‘一园一策’的原则定制综合化服务方案;其二,园区金融风险控制,对园区管委会、智慧园区系统或者园区运营方有一定的依赖性;其三,园区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较为明显,因而园区金融创新较为活跃。”

同时,杨海平也指出了当前大陆园区金融存在的难点和挑战。“各类园区的发育程度、发展阶段不同,有的园区入驻主体不够,有的园区入驻企业整体经营情况不佳,银行发展园区金融需要根据园区产业情况及入驻主体的实际情况,选择介入时机和服务内容。”

鉴于此,杨海平建议:“针对园区工业企业集聚的特征,银行可以将园区金融作为对公业务的重点。针对园区精准招商,加快推进投贷联动,发展投行+商行业务等;针对园区数字化趋势,探索以开放银行融入园区生态,以产业平台对接智慧园区平台及园区入驻企业,配置金融服务产品,并提供金融+非金融服务;针对园区企业集聚生存的特点,按照行业属性、产业属性,以综合赋能为出发点,拓展金融服务、非金融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园区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导,园区通过产业链集群方式,高效利用资源要素,同时,不少中小企业属于创新型企业等,这就需要金融机构根据不同园区产业、企业特点创新金融服务与产品。”周茂华认为。

风险管理是金融服务的根基。园区金融有其特点,周茂华分析认为:“银行在园区金融风险管理方面,需要依托园区生态环境与平台,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通过企业生产运行海量数据分析赋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效能;同时,通过加强银行、保险、各类基金等机构协同配合,有效分担风险,提升企业融资能力等。”

(编辑:朱紫云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