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銀行搶灘“園區+金融”新賽道

作者: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王柯瑾 北京報道

産業園區是提升實體經濟能級的重要載體,是培育産業新動能的重要平台,在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中發揮着關鍵作用。

産業園區不僅是經濟建設主戰場,也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主航道。各家銀行依托自身發展優勢,不斷延伸園區金融的服務半徑。

業内分析認為,随着大陸園區經濟的發展壯大,園區金融空間廣闊。需要金融機構針對園區企業生存發展特點,按照行業屬性、産業屬性,以綜合賦能為出發點,拓展金融及非金融服務的深度與廣度。

差異化金融供給助力園區高品質發展

近年來,産業園區作為大陸工業化、城鎮化的重要載體,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根據賽迪顧問園區經濟研究中心釋出的《2022年園區高品質發展百強研究報告》暨園區高品質發展百強(2022)顯示,2022百強園區中,GDP超過1000億元的園區共有48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300家的園區共有65個,進出口額超過500億元的園區共有40個。其中,53家入榜的國家級高新區,企業營業收入達334773億元,占所有國家級高新區企業營業收入的78%。47家入榜的國家級經開區,實際利用外資達318億美元,占所有國家級經開區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52%,馬太效應正在釋放。

《中國經營報》記者從興業銀行方面了解到,近年來,該行将園區金融作為重點布局的新賽道之一,推動綠色發展理念與園區金融相融合,從産業園區開發建設、存量更新改造、園區與環境治理融合互補等次元推動園區金融生态向深、向好發展,促進産業綠色轉型更新。興業銀行還介入循環經濟産業園開發建設,從城市綠色治理源頭支援地方政府打造生活垃圾處理标杆城市,保障園區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高效利用。

此外,記者還從浙商銀行方面了解到,該行利用金融顧問制度,助力推動園區發展。據悉,浙商銀行金融顧問定位于企業“金融家庭醫生”、地方政府“金融子弟兵”以及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居民“金融理财師”,金融機構的專業人士走進企業開展綜合金融服務。通過金融顧問這個“1”,連結起金融顧問背後的不同金融機構、律師、會計師事務所等形成的“N”種合力。

在園區金融方面,浙商銀行打造了産業園區全生命周期金融顧問綜合特色服務,創新更新産業園區綜合金融服務,着力推進“1+5+1+N”全生命周期金融顧問綜合金融服務,運用數字化改革優勢,在N上不斷創新疊代,重點幫助入園企業解決痛點難點,配套做好投貸關聯、裝置采購、信用卡等服務,持續提升差異化服務質效。

平衡金融創新與風險防控

産業園區作為産業叢集的重要載體群組成部分,園區經濟效應已引起越來越多人關注。園區經濟是适應目前市場經濟的創新性、人文性、生态化、現代化和國際化而興起的新興市場競争主體,是地域經濟主體的現代化、特色化和社會化。業内預計,随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園區将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承載平台。

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園區是不可或缺的抓手。“産業園區作為大陸區域經濟發展、招商引資、高新技術發展等重要載體,在促進要素集聚、高效配置和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通過推動金融加大産業園區經濟發展服務支援,有助于優化市場資源配置,推動先進技術産業快速發展,促進大陸經濟高品質發展。”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

中央财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内蒙古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楊海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了園區金融的特點:“其一,園區企業具有圍繞特定産業集聚生存的特性,适合銀行批量化獲客,适合銀行按照‘一園一策’的原則定制綜合化服務方案;其二,園區金融風險控制,對園區管委會、智慧園區系統或者園區營運方有一定的依賴性;其三,園區向綠色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的趨勢較為明顯,因而園區金融創新較為活躍。”

同時,楊海平也指出了目前大陸園區金融存在的難點和挑戰。“各類園區的發育程度、發展階段不同,有的園區入駐主體不夠,有的園區入駐企業整體經營情況不佳,銀行發展園區金融需要根據園區産業情況及入駐主體的實際情況,選擇介入時機和服務内容。”

鑒于此,楊海平建議:“針對園區工業企業集聚的特征,銀行可以将園區金融作為對公業務的重點。針對園區精準招商,加快推進投貸關聯,發展投行+商行業務等;針對園區數字化趨勢,探索以開放銀行融入園區生态,以産業平台對接智慧園區平台及園區入駐企業,配置金融服務産品,并提供金融+非金融服務;針對園區企業集聚生存的特點,按照行業屬性、産業屬性,以綜合賦能為出發點,拓展金融服務、非金融服務的深度與廣度。”

“園區主要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導,園區通過産業鍊叢集方式,高效利用資源要素,同時,不少中小企業屬于創新型企業等,這就需要金融機構根據不同園區産業、企業特點創新金融服務與産品。”周茂華認為。

風險管理是金融服務的根基。園區金融有其特點,周茂華分析認為:“銀行在園區金融風險管理方面,需要依托園區生态環境與平台,有效降低資訊不對稱;借助大資料、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通過企業生産運作海量資料分析賦能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效能;同時,通過加強銀行、保險、各類基金等機構協同配合,有效分擔風險,提升企業融資能力等。”

(編輯:朱紫雲 校對:顔京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