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
人工管理阶段
什么都没有
文件系统阶段
开始出现文件,有结构,有独立,但是都很差
缺点: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
数据库系统阶段
特点:数据结构化、共享性、独立性、统一管理与控制
- 结构化: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数据项;数据可以变长
- 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
- 独立性高:逻辑独立性+物理独立性,由DMBS的二级映像功能保证
- 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 安全性保护 :保护数据,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造成的数据的泄密和破坏。
- 完整性检查 :将数据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或保证数据之间满足一定的关系。
- 并发控制 :对多用户的并发操作加以控制和协调,防止相互干扰而得到错误的结果。
- 数据库恢复 :将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
四个基本概念
DB
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部、有组织、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DBMS
系统软件
功能:
- 数据定义功能
- 数据操纵功能
- 数据组织、存储、管理功能
- 数据库事务管理、运行管理功能
- 数据库建立和维护功能
DBS
DBS由DB、DBMS、DBA、应用程序组成
数据库体系结构:三级模式、两级映像(注意两级映像和DBS的独立性问题)

1. 模式(概念模式、逻辑模式)
- 是数据库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实际上是数据库数据在逻辑级上的视图
- 描述的是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
- 定义模式时不仅要定义数据的逻辑结构,而且要定义数据之间的联系,定义与数据有关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
2. 外模式(子模式、用户模式)
- 是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逻辑表示
- 外模式通常是模式的子集(叫子模式的原因吧)
- 描述的是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一个数据库可以有多个外模式
- 应用程序都是和外模式打交道。外模式是保证数据库安全性的一个有力措施(视图技术)。每个用户只能看见和访问所对应的外模式中的数据,数据库的其他数据对他是不可见的/
3. 内模式(存储模式)
- 是数据库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比如索引)
- 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1. 外模式/模式映象(保证逻辑独立性)
模式:描述的是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
外模式:描述的是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
同一个模式可以有任意多个外模式
每一个外模式,数据库系统都有一个外模式/模式映象,定义外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保证逻辑独立性
逻辑独立性:外部的应用程序不会因为数据库逻辑结构的改变而改变,由外模式/模式映像支持的
模式改变,DBA修改外模式/模式映象,外模式保持不变,应用程序也不受影响。
2. 模式/内模式映象(保证物理独立性)
模式/内模式映象定义了数据全局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模式/内模式映象是唯一的
该映象定义通常包含在模式描述中
保证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物理独立性:外部应用程序不用因为数据库内部存储结构的改变而改变,由模式/内模式映像支持。
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改变,DBA修改模式/内模式映象,使模式保持不变 ,应用程序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