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国人“用力过猛”造成道学糜烂

作者:风如铁

#暑期创作大赛#

阅读提醒:本文只是针对高级道学研究者,如果你对道的基本概念还没有弄清,请阅读完《读懂“道德经”》一书,再参与讨论。

一,道就是“道儿”,古人“道路”的儿化音。

非常简单的一个概念,却最终成为一个“酱缸文化”,各种流派、各种认知、各种解读,最终失去它的本质,混乱解释的天花乱坠相互作用,形成臭不可闻的大酱缸。

国学中最经典的《道德经》,本来应该能够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四大发明”以后,特别是百家争鸣消沉,道学基本糜烂腐化逐步向世俗神话转化。什么“修仙真经”,什么“做人准则”,什么“成功秘法”,什么“修身养性秘籍”。

高帽子一顶一顶,但离道学本质却越来越远,几乎成了反动。

道就是“道儿”,古人“道路”的儿化音。

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描述的非常清晰。它首先是客观存在。不是什么主观能动性涉及的内容,任何“世界观”,任何个人认知,任何个人想法等都不是“道”。见第二十五章原文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国人“用力过猛”造成道学糜烂

图一

二,道儿(儿化音)的运行无穷无尽

在《道德经》第十四章,老子几乎把“道”给大家画出来了。

国人“用力过猛”造成道学糜烂

图二

道就是“道儿”,“从一个点走到另一个点”,所走过的一条“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道路”。(见第十四章原文红色部分)。

而,之所以“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是因为第一个起点,指的事物运动变化的“起因”;第二个落脚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结果”。

即,道=事物运动变化“由因而起由果而终”的过程。

由于,起点是“起因”,结束点是“结果”,自然而然“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

所以,道也就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了。

老子为了更形象生动的阐述“道儿”的形态,用了“绳绳兮”,意思就是,每条道儿如同绳子一样的形成“轨迹、痕迹、路线”。(见,图三,绿色部分)

(注:这个原文版本显然有篡改,改“绳绳兮”为“绳绳”,与原文的道的多向性不符合。“绳绳兮”具有复数形式。指事物运动变化多种多样,也就是千千万万的众道)

国人“用力过猛”造成道学糜烂

图三

我们又知道:事物运动变化的起因之前还有原委,动果之后还有动果。整个过程“无穷无尽,没完没了”。所以,老子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见,黄线部分)。

如,喜马拉雅山既是西北干旱的原因,又是地壳挤压的“动果”。往前推,地壳挤压又是地球板块飘移造成的,往后推西北干旱又会造成土地风化,土壤沙化,黄河泛滥等等后果。

这才老子要阐述的道(见第十四章,“是谓道纪)。说明道学是老子创立的,任何认为道是其他的解读都是胡说八道。

三,可见:

第一,道就是事物运动变化“由因而起由果而终”的过程。

第二,道是客观的,任何主观能动性所涉及的内涵都不是道。最多算悟道。但,悟道≠道。

第三,“悟道”是对事物运动变化当中“起因何来?动果何去?”探索和思考,其他形式的“悟道”都是自欺欺人。

第四,“修道”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认知的修正。也就是通过实践活动修正或矫正认知错误。

第五,“修行”指对事物运动变化运行的修正。(这里很重要)也就是“人为矫正”事物运动变化的运行。

如,西瓜的自然生长可以通过人为施肥、松土、除草等手段改变生长发育过程(运动变化过程)。

第六,“修身”并不是“修理身体”,或者“对身体改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仙”。

因为“身”在道学中指“思维、意识”(见图四,红色部分)并不是指躯壳。根本不存在“打通某些穴道,某些脉络”。

红色部分的意思:圣人遇到问题,不急于发表意见,需要深思熟虑才说出见解,看起来比别人靠后,但认知超前。他们会在站在事物运动变化之外思考问题,不会被具体问题打扰,客观而冷静,所以他们的认识经得住时间考验。

当然,也许真有这种“修仙”技能,但不是道学。可以说是“修仙术”,但不能说是道术。起码不能理解为道学主题。

(因为,如果“修仙术”确实存在,也只是属于“事物运动变化”一个分支而已。不能称为道学)

国人“用力过猛”造成道学糜烂

图四

第七,道学是对所有事物运动变化的概论、概述。也就是“总论”。它不涉及任何一个具体事物运动变化的阐述。任何涉及“国家管理、人情世态、修身养性、升官发财”等领域的阐述都不是道学。

因为,道学一旦涉及某个领域的详解就是“格物学”,现代的“科学”。

科学=把哲学分解为“一科一科”解析=把哲学分解为“一格一格”解析=格物学。

由于,道学不涉及具体领域,《道德经》中大多论述,都是老子“以事梳理”,也就是举例说明,形容和比喻。

如果,你不能理解“以事梳理”背后的道学本质(哲理性),注定你读不懂道学。

如,第八十章中,“老死不相往来”才是整个章节主题。其他完全可以忽略,更不能理解为“老子主张什么不主张什么”。

国人“用力过猛”造成道学糜烂

图五

整篇文章老子就只要表达一个意思“在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主次分明,抓重要矛盾,忽视次要矛盾。学会抓大放小。”

而“小国寡民”就是那个“次要矛盾”,“老死不相往来”就是要人们放弃对“次要矛盾”的关注。

可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明白老子用意,用力过猛,太关注“故事内容”,甚至于成了老子主张“愚民政策”的佐证,什么“老子主张结绳记事”的解读也出来了,简直荒唐莫名。

包括很多道学爱好者,更是不懂“论述文三要素”,对每篇文章结尾处的“结论”忽视不看。对“论点、论据”却十分热情,这篇文讲啥没搞清,反而解读成了老子“爱好什么,厌恶什么”的个人主张。

如,第二章中,核心内容是“圣人处无为之事”后边的段落。

国人“用力过猛”造成道学糜烂

图六

由于,无=起因。无为=对起因的探索发现。

整篇文章是详细解释“起因的内涵和特征”。然而,由于用力过猛,把“论点”部分的“天下皆美之为美是恶也”,解读的淋漓至尽。但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因”,是左右所有事物运动变化原动力,“万物作焉而不辞”就是“任何事物运动变化都离不开原动力的驱使”,却浑然不懂。

如,人的一生都是基因运行支配着,这个基因就是“内因”,也是一个人的原动力。

注,基因=内因,也是起因。

如此,第二章是“对起因的详解”浑然不知。文章翻译出来不伦不类,与老子思想相隔万里。

这就是对道学用力过猛造成的恶果。

其实,本质还是根本没有读懂古文。比如,基本没有人懂“无为=对起因的探索发现”,更没人懂“无=起因”。仅仅用现代语言概念解读古文,越用力离老子思想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