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人“用力過猛”造成道學糜爛

作者:風如鐵

#暑期創作大賽#

閱讀提醒:本文隻是針對進階道學研究者,如果你對道的基本概念還沒有弄清,請閱讀完《讀懂“道德經”》一書,再參與讨論。

一,道就是“道兒”,古人“道路”的兒化音。

非常簡單的一個概念,卻最終成為一個“醬缸文化”,各種流派、各種認知、各種解讀,最終失去它的本質,混亂解釋的天花亂墜互相作用,形成臭不可聞的大醬缸。

國學中最經典的《道德經》,本來應該能夠給中國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四大發明”以後,特别是百家争鳴消沉,道學基本糜爛腐化逐漸向世俗神話轉化。什麼“修仙真經”,什麼“做人準則”,什麼“成功秘法”,什麼“修身養性秘籍”。

高帽子一頂一頂,但離道學本質卻越來越遠,幾乎成了反動。

道就是“道兒”,古人“道路”的兒化音。

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老子描述的非常清晰。它首先是客觀存在。不是什麼主觀能動性涉及的内容,任何“世界觀”,任何個人認知,任何個人想法等都不是“道”。見第二十五章原文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國人“用力過猛”造成道學糜爛

圖一

二,道兒(兒化音)的運作無窮無盡

在《道德經》第十四章,老子幾乎把“道”給大家畫出來了。

國人“用力過猛”造成道學糜爛

圖二

道就是“道兒”,“從一個點走到另一個點”,所走過的一條“看不見摸不着聞不到”的“道路”。(見第十四章原文紅色部分)。

而,之是以“看不見摸不着聞不到”:是因為第一個起點,指的事物運動變化的“起因”;第二個落腳點,指事物運動變化的“結果”。

即,道=事物運動變化“由因而起由果而終”的過程。

由于,起點是“起因”,結束點是“結果”,自然而然“看不見、摸不着、聞不到”。

是以,道也就是“看不見、摸不着、聞不到”了。

老子為了更形象生動的闡述“道兒”的形态,用了“繩繩兮”,意思就是,每條道兒如同繩子一樣的形成“軌迹、痕迹、路線”。(見,圖三,綠色部分)

(注:這個原文版本顯然有篡改,改“繩繩兮”為“繩繩”,與原文的道的多向性不符合。“繩繩兮”具有複數形式。指事物運動變化多種多樣,也就是千千萬萬的衆道)

國人“用力過猛”造成道學糜爛

圖三

我們又知道:事物運動變化的起因之前還有原委,動果之後還有動果。整個過程“無窮無盡,沒完沒了”。是以,老子說“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尾”。(見,黃線部分)。

如,喜馬拉雅山既是西北幹旱的原因,又是地殼擠壓的“動果”。往前推,地殼擠壓又是地球闆塊飄移造成的,往後推西北幹旱又會造成土地風化,土壤沙化,黃河泛濫等等後果。

這才老子要闡述的道(見第十四章,“是謂道紀)。說明道學是老子創立的,任何認為道是其他的解讀都是胡說八道。

三,可見:

第一,道就是事物運動變化“由因而起由果而終”的過程。

第二,道是客觀的,任何主觀能動性所涉及的内涵都不是道。最多算悟道。但,悟道≠道。

第三,“悟道”是對事物運動變化當中“起因何來?動果何去?”探索和思考,其他形式的“悟道”都是自欺欺人。

第四,“修道”是對事物運動變化認知的修正。也就是通過實踐活動修正或矯正認知錯誤。

第五,“修行”指對事物運動變化運作的修正。(這裡很重要)也就是“人為矯正”事物運動變化的運作。

如,西瓜的自然生長可以通過人為施肥、松土、除草等手段改變生長發育過程(運動變化過程)。

第六,“修身”并不是“修理身體”,或者“對身體改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修仙”。

因為“身”在道學中指“思維、意識”(見圖四,紅色部分)并不是指軀殼。根本不存在“打通某些穴道,某些脈絡”。

紅色部分的意思:聖人遇到問題,不急于發表意見,需要深思熟慮才說出見解,看起來比别人靠後,但認知超前。他們會在站在事物運動變化之外思考問題,不會被具體問題打擾,客觀而冷靜,是以他們的認識經得住時間考驗。

當然,也許真有這種“修仙”技能,但不是道學。可以說是“修仙術”,但不能說是道術。起碼不能了解為道學主題。

(因為,如果“修仙術”确實存在,也隻是屬于“事物運動變化”一個分支而已。不能稱為道學)

國人“用力過猛”造成道學糜爛

圖四

第七,道學是對所有事物運動變化的概論、概述。也就是“總論”。它不涉及任何一個具體事物運動變化的闡述。任何涉及“國家管理、人情世态、修身養性、升官發财”等領域的闡述都不是道學。

因為,道學一旦涉及某個領域的詳解就是“格物學”,現代的“科學”。

科學=把哲學分解為“一科一科”解析=把哲學分解為“一格一格”解析=格物學。

由于,道學不涉及具體領域,《道德經》中大多論述,都是老子“以事梳理”,也就是舉例說明,形容和比喻。

如果,你不能了解“以事梳理”背後的道學本質(哲理性),注定你讀不懂道學。

如,第八十章中,“老死不相往來”才是整個章節主題。其他完全可以忽略,更不能了解為“老子主張什麼不主張什麼”。

國人“用力過猛”造成道學糜爛

圖五

整篇文章老子就隻要表達一個意思“在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中,我們要主次分明,抓重要沖突,忽視次要沖突。學會抓大放小。”

而“小國寡民”就是那個“次要沖突”,“老死不相往來”就是要人們放棄對“次要沖突”的關注。

可是,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不明白老子用意,用力過猛,太關注“故事内容”,甚至于成了老子主張“愚民政策”的佐證,什麼“老子主張結繩記事”的解讀也出來了,簡直荒唐莫名。

包括很多道學愛好者,更是不懂“論述文三要素”,對每篇文章結尾處的“結論”忽視不看。對“論點、論據”卻十分熱情,這篇文講啥沒搞清,反而解讀成了老子“愛好什麼,厭惡什麼”的個人主張。

如,第二章中,核心内容是“聖人處無為之事”後邊的段落。

國人“用力過猛”造成道學糜爛

圖六

由于,無=起因。無為=對起因的探索發現。

整篇文章是詳細解釋“起因的内涵和特征”。然而,由于用力過猛,把“論點”部分的“天下皆美之為美是惡也”,解讀的淋漓至盡。但對事物運動變化的”内因”,是左右所有事物運動變化原動力,“萬物作焉而不辭”就是“任何事物運動變化都離不開原動力的驅使”,卻渾然不懂。

如,人的一生都是基因運作支配着,這個基因就是“内因”,也是一個人的原動力。

注,基因=内因,也是起因。

如此,第二章是“對起因的詳解”渾然不知。文章翻譯出來不倫不類,與老子思想相隔萬裡。

這就是對道學用力過猛造成的惡果。

其實,本質還是根本沒有讀懂古文。比如,基本沒有人懂“無為=對起因的探索發現”,更沒人懂“無=起因”。僅僅用現代語言概念解讀古文,越用力離老子思想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