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汉昭帝八岁时,立年仅六岁上官为皇后,古代人们结婚都这么早吗

作者:朝中聊历史

#夏日生活打卡季##多彩夏日生活#

汉昭帝八岁时,立年仅六岁上官为皇后,古代人们结婚都这么早吗

青年男女成婚年龄问题,既有其一定的自然属性,也有其社会属性的因素。中国古代人们观念中讲究多子多福,如《诗经·大雅·假乐》中就有“千禄百福,子孙千亿”的颂辞。因而提倡早婚早育。早婚的程度由于历史变迁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各代略有不同。

汉昭帝八岁时,立年仅六岁上官为皇后,古代人们结婚都这么早吗

《周礼》上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之说,有人认为周代时实行晚婚。其实这只是给男女婚嫁规定的一个最高年限。

《孔子家语》记载鲁哀公问孔子,“男子十六精通,女十四而化,是则可以生民矣。闻礼男子三十而有室,女子二十而有夫,岂不晚哉?”孔子回答说:“夫礼,言其极也,不是过也。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而许嫁,有通人之道。”

《孔子家语》虽系汉代后的伪书,但亦可反映出古代人的婚龄观念。是以“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作为不能超过的最高婚龄年限,而男子二十而冠即可娶妻“有室”,女子十五“通人道”,既可许嫁,二十和十五分别作为男女婚龄的起点年限。实际上承认了早婚的合理性。

无论古代人对婚龄有多少种观念和认识,而对婚龄起决定作用的最重要因素却是社会政治经济因素。

要使社会财富成倍地增长,必须加速人口增殖,在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人口增殖就意味着生产力的增加。

尤其中国以农业立国,地大物博,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对土地耕种和利用一切都依赖人工。而要使人口快速增殖就必须提倡早婚早育,因此农村至今还流传着“早种稻子早得谷,早娶媳妇早得助,早生儿子早得福”的谚语。

汉昭帝八岁时,立年仅六岁上官为皇后,古代人们结婚都这么早吗

因此春秋时墨子就主张“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他认为婚龄提前,平均三年生一子,十年就能生两三个子女,早婚十年人口就会倍增,社会生产力就会大大增加

。墨子的早婚理论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人口政策的依据,封建帝王为了富国强兵无不以法令强制推行早婚,以求尽快增加劳动生产力和兵丁。像春秋时齐桓公就下令男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

越王勾践与吴国战败后,为了厉行“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仇计划,曾经下令“男二十、女十七不婚,其父母有罪”(《越绝书》)。

汉惠帝时为了增加国库收入,下令“女子十五以上不嫁者,五算”,增收五倍的人头税。汉朝皇帝都是早婚的典型人物。如汉惠娶外甥女张皇后时,张皇后年仅十余岁;汉昭帝八岁继位,立上官皇后年仅六岁,汉昭帝死时,上官皇后十四五岁便成了寡妇。

汉平帝九岁继位,王莽便把九岁的女儿嫁给他,立为皇后。王莽篡权后,年仅十七八岁守寡的王皇后又被立为安定太后。汉代的其他皇帝及诸侯王一般都是十五六岁成婚,所娶皇后王妃一般只是十三四岁。

汉朝著名女学者班昭嫁曹氏时年仅十四岁。到了晋朝,晋武帝泰始九年(273)诏令:“女年十七不嫁,长吏配之。”比汉代征收人头税更为严厉。

汉昭帝八岁时,立年仅六岁上官为皇后,古代人们结婚都这么早吗

《晋书·烈女传》记载的几个女子如严宪“年十三适于杜氏”。王广之女十五岁适梅芳,尤怜年十三适安京。可见晋代早婚年龄不亚于汉代。

南北朝时,《魏书·高允传》记载北魏“诸王十五,便赐妻别居”。《魏书·穆绍传》记载穆绍“年十一尚琅邪公主”。说明北魏时男子十一至十五岁便成婚,女子成婚年龄更小。

到北周时,《周书·武帝纪》记载周武帝建德三年(574)诏令:“自今以后,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爰及寡鳏,所在军民,以时嫁娶。”

南北朝时,由于数百年战乱不休,人口骤减,以致土地荒芜,田无力夫,兵乏壮丁。所以统治者为了繁衍增殖人口,尽可能地推行早婚,以致婚龄低于男女生育机能发育成熟期。

到了唐朝,社会趋于安定,婚龄稍有放宽,唐太宗曾下诏令:“民年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爱。

《新唐书,太宗本纪)》。时过不到百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又下诏:“男子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街。书:食货志》)再次推行早婚。宋代以后基本上装唐代开元令,但是,司马光《书仪》及《朱子家礼》都认为婚龄男应在十六岁以上,女十四岁以上。明清之时基本沿袭了这一标准。

汉昭帝八岁时,立年仅六岁上官为皇后,古代人们结婚都这么早吗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能反映出民间早婚风俗。如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描写焦仲卿妻刘氏女:“十六诵诗书,十七嫁为妇,心中常苦悲……”唐代李白《长干行》中有“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之诗句;梁武帝《河中水之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三能织素,十四采桑陌南头。十五嫁为卢郎妇,十六生儿似阿猴。”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一首诗中谈及早婚观念:“嫁娶即不早,生育常苦迟,儿女未成人,父母已衰羸。”认为婚龄太晚而造成生育太迟,子女未成人而父母已衰老,形成赡养父母的困难。这是民间早婚的普遍心理状态。

中国古代早婚是比较普遍的历史现象,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绝对实行早婚。一些有识之士反对早婚,并指出早婚的危害。

如汉代王吉就认为:“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汉书·王吉传》)宋代司马光《家范》中也指出日低形成的种种危害,而主张婚龄应稍有提高,以待成年后再婚配。

再者,作为单个的具体人来说,因具体的个人及家庭情况不同,所以也有晚婚者。

作为女子来说,晚婚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因貌丑无人聘要而造成晚婚。如刘向《列女传》记载战国时齐国无盐(今山东东平县)丑女钟离春长得奇丑无比,高额凹目,结喉肥项,驼背突胸,长指大脚,肤色如漆,头发枯黄而稀少,从头到脚无一可取之处。所以她年届四十仍是一个嫁不出去的老处女。

二是为娼从良及放还的宫女晚婚。“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从良出嫁时往往青春已逝。而历代帝王宫中大量选民间良家女子做宫女,入宫时大多都是“娉娉婷婷十三余”的豆蔻年华,如未能蒙帝王恩宠晋升妃嫔,放还出宫时大多是年届三旬,红颜凋谢,这种情况造成的晚婚历代都有,而且多见。

三是劳动人民的贫家女子,因无力置办嫁资而延误青春年华形成晚婚。如白居易《长庆记》一诗中就描述道:“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孺,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初。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绿窗穷家女,寂寞二十余,荆钗不值钱,衣上无珍珠。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主人会良媒,置酒满玉壶。四座且勿饮,听我歌两途。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贫家女难嫁,嫁晚孝于姑。闻君欲娶妇,娶妇意何如?”

汉昭帝八岁时,立年仅六岁上官为皇后,古代人们结婚都这么早吗

说明富家女一般早婚,十五六岁情窦未开还很娇痴就已出嫁,而贫家女二十多岁因缺乏嫁妆还找不到婆家。

秦韬玉《贫女》诗也借贫家女之口感叹到:“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纤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装。”这种出身微贱的贫家女虽然十指纤巧,风流高格调但因贫穷找不到良媒嫁不到如意郎君,也只能是年年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的婚事没有着落。

五代时曹衍《贫女》诗也写一位贫穷妇女:“自恨无媒出嫁迟,老来方始遇佳期。满头白发为新妇,笑煞富家年少儿。”说明古代劳动人民的贫困家庭,晚婚还是比较多的。

古代男子也有因各种不同情况而晚婚者。

一是本人品行不良,被当时人们瞧不起,所以难觅佳偶。如汉高祖刘邦少壮时“好酒及色”,又“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史记·高祖本纪》),是一个地道的无赖之徒,所以,大约到三十多岁才与吕雉成亲。《汉书·于定国传》记载于永少时不习学业,而且放浪形骸,“嗜酒多过失”,系一酒色之徒,所以长期未婚,直到“年且三十,乃折节修行”,重新做人,才“尚馆陶公主”。后世这种情况还比较多,如梁太祖朱温、周太祖郭威、明太祖朱元璋之流大抵皆如此。

第二种情况是因为学业耽误婚期导致晚婚。科举制度下,许多贫士寒儒为步入仕途求官,不得不寒窗苦读或外出游学,鱼与熊不可兼得,往往到功成名就、仕途春风得意日,成了大龄青年。不可否认这些人中有不少人希望功成名就之后再寻觅门当户对的佳偶。

三是因社会动乱而造成晚婚,这种情况在古代军士中多。往往十五六岁从军远征而误却婚期,所以古代政府如三国魏晋南北朝时,常在各郡录送寡妇以及罪人妻女配嫁军士,可见其婚龄不会太低。

四是因家境贫寒,拿不出适当的聘礼,所以难觅佳偶。这种情况在劳动人民中比较普遍多见,有的甚至打一辈子光棍也不罕见。

汉昭帝八岁时,立年仅六岁上官为皇后,古代人们结婚都这么早吗

婚龄还有一个夫妻婚龄差的问题。在传统婚姻风俗习惯中,一般情况下都是男比女稍大三至五岁。就按《周礼》所云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那么也相差不过十岁。

古代社会里一般说来,男女年龄相差不宜太大。年龄相差太大就会被人嘲笑。若是老夫少妻被称之为“枯杨生梯”,“梯”者,叶之嫩芽,表示难得一见;若是老妻少夫便被称为“枯杨生华(花)”,则觉更为稀罕。

其实,在历史上这两种情况虽然较少,但都不罕见。如《女史》记载唐代卢录暮年为校书郎,直到六十多岁,才娶名门崔氏之女为妻。结缟之后,崔氏夫人正值年少多情,对嫁给老夫卢录固然不满。

一次,崔氏做述怀诗云:“不怨卢郎年纪大,不怨卢郎官职卑。自是妾身生较晚,不及卢家年少时。”婉转地表达出她对这种老夫少妻婚姻的不满。

宋代刘敞直到五十多岁才结婚,而新娘却是年轻美貌的二八佳人。欧阳修做诗戏之:“仙家千载一何长,浮世空惊日月忙。洞里桃花莫相笑,刘郎今是老刘郎。”

就一般情况而言,封建社会结发夫妻年龄相差太大的不多,但是,夫与妾的年龄相差就很悬殊。娶妻取德,纳妾取色,贪欢新色,一般都要年轻姑娘。

还有人是因为年长无子而纳妾,为了生育更要年轻。以后历代纳妾,妾之年龄都要比丈夫小得多。因为唐宋以后,对男子纳妾年龄有所限制,像明代就规定庶人四十岁以上无子方许纳妾,妾一般年龄都在二十岁以下,这样就相差二十多岁。

汉昭帝八岁时,立年仅六岁上官为皇后,古代人们结婚都这么早吗

宋代张子野年八十五岁还要买妾,苏东坡以诗相贺,略带嘲讽地写道:“锦里先生笑自狂,莫欺九尺鬓毛苍。诗人志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柱下相君犹有齿,江东刺史已无肠。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墨客挥犀》中记载这样一个笑话,有一郎官年已六十余岁置妾数人。其须已斑白,便令妻和妾给镊去。妻忌夫年少,被群妾守宠,便专拣黑须拔去;群妾又嫌夫太老,欲其年轻一些,专拣白须拔去。这样拔来拔去,不到一个月,颔下胡须被全拔光。这固然是个笑话,但也可以反映出夫妻一般年龄相差不大,而夫妾则相差悬殊。

但是,“枯杨生华”老妻少夫的情况比老夫少妻要少见得多。《晋书·后妃传》记载晋武帝为太子娶贾南风时,贾南风年十五,而太子司马衷年两岁。后来这个要南风淫乱官廷,专制朝政,制造了“八王之乱”,使晋王朝大伤元气。

《明史。后规传》记载明宪宗十六岁即位时,万贵妃已三十五岁。在历史上传为笑谈。但是,明清以来,在民间婚姻中女大于男的情况却十分普遍。民俗云:“女大三,抱金砖。”实际上超过三岁的也很多。

特别是旧社会,黄河流域下游地区、直隶、山东、苏北一带,盛行娃娃亲和养媳制,所以娶进门的媳妇要比丈夫大得多。“十八姑娘九岁郎,晚上抱郎上牙床,早上给郎穿衣裳。”“井里开花不露头,妻大郎小夜夜愁,等到日后郎长大,可怜做妻的白了头”等民谣,就是这种老妻少夫型婚姻的写照。

总之,中国传统婚姻的婚龄是与畸形的婚姻形态相适应的。要么是早婚,要么是老夫少妻,要么是老妻少夫,形式不同,本质却一样,即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造成畸形的婚龄风俗。

汉昭帝八岁时,立年仅六岁上官为皇后,古代人们结婚都这么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