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60年,两名探险家驾驶深潜器进行科学考察,当他们下潜至近万米的深度时,深潜器舷窗之外传来玻璃裂开的声音。在他们选择继

作者:流浪椰奶冻

1960年,两名探险家驾驶深潜器进行科学考察,当他们下潜至近万米的深度时,深潜器舷窗之外传来玻璃裂开的声音。在他们选择继续下潜时,突然传来了一阵敲门声······

这里是马里亚纳海沟,地处东南亚地区,是马里亚纳群岛附近太平洋海域的最深处,也是现如今世界范围内已知海域的最深处,可达6-11千米。

海沟深处,水压高、温度低、光线极弱,极端恶劣的环境为此地覆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数千万年前,地球上分为六大板块,板块之间的地质运动非常活跃。

在地质运动过程中,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发生了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了亚欧板块之下。

板块运动逐渐稳定之后,靠近大陆板块的部分形成了岛弧,靠近大洋板块的部分形成了海沟,即为马里亚纳海沟。

作为世界之最,马里亚纳海沟和珠穆朗玛峰一样令探险家们着迷。

有一句话这样说道:“如果把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放在沟底,峰顶将不能露出水面。”

与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难度不同,由于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深海探测技术的限制,对马里亚纳海沟的探索一直处于进行时状态。

据《改写历史的100天》记载,1960年的一天,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海域巨浪翻滚,雅克·皮卡德与一位美国海军中尉一同登上了“的里雅斯特号”深海潜水器,第一次成功实现对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科学考察。

20世纪50年代,瑞士著名的气象学家奥古斯特·皮卡德父子发明制造出了“的里雅斯特号”潜水器。

早在1933年的时候,皮卡德便提出要给深潜器加装压力舱,这样才能够保护潜水器下潜到2000米以下的深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发,二战结束之后,皮卡德成功建成了第一艘“水下气球”式“弗恩斯Ⅲ号”深潜器。

尽管在正式下水实验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取得成功,皮卡德的发明仍旧推动人类深海探索历程前进了一大步。

除此之外,皮卡德的发明也为“的里雅斯特号”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51年,皮卡德与儿子来到了意大利的城市的里雅斯特,在这里他设计出了“的里雅斯特号”,并在地中海海域成功下潜至三千多米。

几年后,这艘潜水艇被美国海军高价购买,并进行了改良。

1960年,美国利用改良后的“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前往马里亚纳海沟进行探索。

当天上午,随着潜水器缓缓下降,光线逐渐减弱,没过多久潜水器便陷入黑暗之中。

透过舷窗,小皮卡德和中尉看到了深海之下的光景。

数不清的海洋生物闪烁着神奇的色彩,焕发出奇异的光芒,缤纷而绚烂。

下潜过程很顺利,一直来到了8000多米的深处。

突然,舷窗之外的玻璃传来了一丝清脆的声音,小皮卡德很清楚,那是玻璃裂开的声音。

可这并没有阻止他们的下潜,他们继续向下,一直来到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处。

据称,在下潜过程中,他们听到了类似于敲门的“咚咚”声。

依照小皮卡德多年的潜水探险经验,这应该是有海洋生物在碰撞潜水器。

在深海之中,有许多未知的风险,尤其是在陌生的海域。

由于生态环境极为特殊,马里亚纳海沟中生存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海洋生物。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弱肉强食的大自然之中,孕育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生命。

没过多久,那种“敲门声”就消失了。在这片只有2.4℃的深海,两位探险家停留了20分钟左右,进行科学考察。

在他们原本的认知中,如此高压的环境之下,应当没有生物可以生存。

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在数万米的深海之下见证了大自然的神奇。

许多从未见过的海洋生物在深潜器周围自在地游动,黄褐色的硅藻软泥铺满了海底,像比目鱼一样的小鱼在肆意地遨游,一些从未见过的红虾绕着深潜器的舷窗打转。

显然,它们已经适应了深海的高压、黑暗与低温。

当天下午,“的里雅斯特号”浮出水面,带着两位探险家成功返回。

此次探险,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进入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大大改变了人们对于深海的认识,也是人类潜水技术的一次大进步。

时至今日,许多国家的科研人员都曾前往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

因此,马里亚纳海沟的神秘面纱也被逐渐揭开,深海之下的生物多样性与自然资源进入到了世人的眼中。

作者:李薇

编辑:椰奶

#历史#

1960年,两名探险家驾驶深潜器进行科学考察,当他们下潜至近万米的深度时,深潜器舷窗之外传来玻璃裂开的声音。在他们选择继
1960年,两名探险家驾驶深潜器进行科学考察,当他们下潜至近万米的深度时,深潜器舷窗之外传来玻璃裂开的声音。在他们选择继
1960年,两名探险家驾驶深潜器进行科学考察,当他们下潜至近万米的深度时,深潜器舷窗之外传来玻璃裂开的声音。在他们选择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