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60年,兩名探險家駕駛深潛器進行科學考察,當他們下潛至近萬米的深度時,深潛器舷窗之外傳來玻璃裂開的聲音。在他們選擇繼

作者:流浪椰奶凍

1960年,兩名探險家駕駛深潛器進行科學考察,當他們下潛至近萬米的深度時,深潛器舷窗之外傳來玻璃裂開的聲音。在他們選擇繼續下潛時,突然傳來了一陣敲門聲······

這裡是馬裡亞納海溝,地處東南亞地區,是馬裡亞納群島附近太平洋海域的最深處,也是現如今世界範圍内已知海域的最深處,可達6-11千米。

海溝深處,水壓高、溫度低、光線極弱,極端惡劣的環境為此地覆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數千萬年前,地球上分為六大闆塊,闆塊之間的地質運動非常活躍。

在地質運動過程中,太平洋闆塊與亞歐闆塊發生了碰撞,太平洋闆塊俯沖到了亞歐闆塊之下。

闆塊運動逐漸穩定之後,靠近大陸闆塊的部分形成了島弧,靠近大洋闆塊的部分形成了海溝,即為馬裡亞納海溝。

作為世界之最,馬裡亞納海溝和珠穆朗瑪峰一樣令探險家們着迷。

有一句話這樣說道:“如果把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放在溝底,峰頂将不能露出水面。”

與攀登珠穆朗瑪峰的難度不同,由于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深海探測技術的限制,對馬裡亞納海溝的探索一直處于進行時狀态。

據《改寫曆史的100天》記載,1960年的一天,馬裡亞納群島附近海域巨浪翻滾,雅克·皮卡德與一位美國海軍中尉一同登上了“的裡雅斯特号”深海潛水器,第一次成功實作對馬裡亞納海溝底部的科學考察。

20世紀50年代,瑞士著名的氣象學家奧古斯特·皮卡德父子發明制造出了“的裡雅斯特号”潛水器。

早在1933年的時候,皮卡德便提出要給深潛器加裝壓力艙,這樣才能夠保護潛水器下潛到2000米以下的深度。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發,二戰結束之後,皮卡德成功建成了第一艘“水下氣球”式“弗恩斯Ⅲ号”深潛器。

盡管在正式下水實驗過程中并沒有完全取得成功,皮卡德的發明仍舊推動人類深海探索曆程前進了一大步。

除此之外,皮卡德的發明也為“的裡雅斯特号”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1951年,皮卡德與兒子來到了意大利的城市的裡雅斯特,在這裡他設計出了“的裡雅斯特号”,并在地中海海域成功下潛至三千多米。

幾年後,這艘潛水艇被美國海軍高價購買,并進行了改良。

1960年,美國利用改良後的“的裡雅斯特号”深潛器前往馬裡亞納海溝進行探索。

當天上午,随着潛水器緩緩下降,光線逐漸減弱,沒過多久潛水器便陷入黑暗之中。

透過舷窗,小皮卡德和中尉看到了深海之下的光景。

數不清的海洋生物閃爍着神奇的色彩,煥發出奇異的光芒,缤紛而絢爛。

下潛過程很順利,一直來到了8000多米的深處。

突然,舷窗之外的玻璃傳來了一絲清脆的聲音,小皮卡德很清楚,那是玻璃裂開的聲音。

可這并沒有阻止他們的下潛,他們繼續向下,一直來到馬裡亞納海溝的深處。

據稱,在下潛過程中,他們聽到了類似于敲門的“咚咚”聲。

依照小皮卡德多年的潛水探險經驗,這應該是有海洋生物在碰撞潛水器。

在深海之中,有許多未知的風險,尤其是在陌生的海域。

由于生态環境極為特殊,馬裡亞納海溝中生存着許多不為人知的海洋生物。

物競天擇,适者生存,在弱肉強食的大自然之中,孕育着許多不為人知的生命。

沒過多久,那種“敲門聲”就消失了。在這片隻有2.4℃的深海,兩位探險家停留了20分鐘左右,進行科學考察。

在他們原本的認知中,如此高壓的環境之下,應當沒有生物可以生存。

出人意料的是,他們在數萬米的深海之下見證了大自然的神奇。

許多從未見過的海洋生物在深潛器周圍自在地遊動,黃褐色的矽藻軟泥鋪滿了海底,像比目魚一樣的小魚在肆意地遨遊,一些從未見過的紅蝦繞着深潛器的舷窗打轉。

顯然,它們已經适應了深海的高壓、黑暗與低溫。

當天下午,“的裡雅斯特号”浮出水面,帶着兩位探險家成功傳回。

此次探險,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成功進入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大大改變了人們對于深海的認識,也是人類潛水技術的一次大進步。

時至今日,許多國家的科研人員都曾前往馬裡亞納海溝進行科學考察。

是以,馬裡亞納海溝的神秘面紗也被逐漸揭開,深海之下的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資源進入到了世人的眼中。

作者:李薇

編輯:椰奶

#曆史#

1960年,兩名探險家駕駛深潛器進行科學考察,當他們下潛至近萬米的深度時,深潛器舷窗之外傳來玻璃裂開的聲音。在他們選擇繼
1960年,兩名探險家駕駛深潛器進行科學考察,當他們下潛至近萬米的深度時,深潛器舷窗之外傳來玻璃裂開的聲音。在他們選擇繼
1960年,兩名探險家駕駛深潛器進行科學考察,當他們下潛至近萬米的深度時,深潛器舷窗之外傳來玻璃裂開的聲音。在他們選擇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