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血缘关系很近,但(南)齐梁两朝皇族之间有个令人费解的地方

作者:云淡风轻轻谈风云

笔者在“探访散落在南京东北郊的南朝墓道石刻”(详情请参看《探访散落在南京东北郊的南朝石刻(上、中、下)》),查阅相关资料并比对齐梁两代皇族世代人名时,发现其中有一个蹊跷之处,很是令人费解。

那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蹊跷呢?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提及南京,人们很容易想到的一个标签就是六朝古都。

六朝,一般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期间南方的六个朝代,即孙吴(三国)、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

此六朝皆以南京(时称建康)为都城,故而南京被称六朝古都。

六朝之中,南朝的齐、梁两朝的君主均为萧姓,而且,他们都出自南兰陵(今常州武进境内),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其实具有非常近的血缘关系,近到什么程度,大家且看下表。

血缘关系很近,但(南)齐梁两朝皇族之间有个令人费解的地方

也就是说,齐梁两代君主均出自萧氏南迁始祖淮阴令萧整。

所谓南兰陵,据史载,齐梁两朝的皇帝“其先本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晋元康元年,惠帝分东海郡为兰陵,故复为兰陵郡人。中朝丧乱,皇高祖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今常州市)武进县之东城里,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更为南兰陵人也。”(引自《南齐书·高帝纪》)

也就是说,萧整原本为山东兰陵郡人(今临沂一带),为避西晋战乱,举家徙居于今常州武进的东城里,按照东晋元帝制定的“北方士民南迁后可在江南地区建立侨州、郡、县,保持北方原州、郡、县名”的政策,故而就有了“南兰陵”的地名。

侨州郡县制是那段时期一种独特的制度。自西晋永嘉后,北方士民相继南渡,并大多聚族而居。东晋、南朝统治者为拉拢南渡士民,特别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侨人,保持其原来籍贯,另立户籍,给以优待特权,不受当地政府管辖。比如,在南京南朝时期的江乘县(现栖霞区仙林一带)设立南琅琊郡与南临沂县,京口(现镇江)设南徐州,等。不过,实质上,此类侨州郡县皆有名而无实土。

血缘关系很近,但(南)齐梁两朝皇族之间有个令人费解的地方

南朝齐高帝萧道成

齐梁两朝的皇帝出自同一个家族,其中,齐代的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和梁代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分别是萧整的玄孙和来孙(五世孙)。或者,再换个说法,齐高帝萧道成和梁武帝父亲萧顺之的辈分相同,他们俩的高祖是同一人,即萧整,曾祖父是行一和行二的亲兄弟,祖父是堂兄弟。如此算来,萧道成和萧顺之二人尚处“五服”之内。

血缘关系很近,但(南)齐梁两朝皇族之间有个令人费解的地方

南朝梁武帝萧衍

但是,比对一下齐梁两个家族世代人名,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件很蹊跷的事情,很是令人难以理解。

大家不妨回看一下上面的表格,齐高帝及其父分别叫萧道成和萧承之,而分别与二人平辈的梁武帝父和祖父却依次叫萧顺之和萧道赐,也即,两家的两代人中字辈出现了交叉颠倒的现象。

一开始我怀疑是我所查阅的资料出现了错误,但结果证明并非如此,他们之间确确实实出现了令今人颇为费解的错位现象。

按理说,两个家族之间血缘关系非常近,且都徙居于同一个地方,各代人的主要活动地点也都在南京及其周边一带,并且按史载,刘宋时期同为臣子,萧齐时两个家族成员之间又成君臣关系,他们之间不仅没有地域上的隔绝而且来往密切,那么,为何会出现以现代人的目光看如此反常的事情呢?

要想解答这个疑问,恐怕得从中国的家谱及字辈的发展过程中寻找答案了。

家谱的出现使得辈分区分有个初步的轮廓,所以,中国人起名的字辈和家谱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大致可以这么说,人名的辈分(字辈)发端于汉朝,唐朝才具备了最基本的雏形,而完全成熟则要晚至宋朝,正是其开国君主宋太祖赵匡胤更严格、明确地规范了字辈。

赵匡胤设计了一副共十四个字的对联,除了自己的“匡”字之外,拟定了另外的十三个字:“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

字辈的规则中,当取双字名时,以其中一字为字辈,取单字名时则以偏旁为字辈特征。

字辈的精确、复杂和严格在明代的朱元璋手上达到了高峰,他除了为其从孙辈开始的后代订立了几十套的字辈(每个儿子各有一个谱系)之外,另外还规定了所有后人名字的第二个字必须用五行相生的形式的偏旁,形成了双重字辈的特殊形式。

血缘关系很近,但(南)齐梁两朝皇族之间有个令人费解的地方

朱元璋儿子虽取单字名,但均以“木”为偏旁,其后则均取双字名,除了表中所列字辈外,所有孙辈的第二个字均以“火”为偏旁,重孙辈以“土”为偏旁,以下依“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并循环往复。比如,太子朱标之子、惠帝名朱允炆(火字旁),燕王朱棣(明成祖)之孙、宣宗名朱瞻基(土字底)。

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规范化的字辈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比如,贾府三代男性人物,除了独特的贾宝玉为双字名外,其他人均取单字名,且分别是偏旁为“攵”的贾敬、贾赦、贾政一辈,“玉”字旁的贾珍、贾琏、贾瑞一辈(贾宝玉中有“玉”字),“艹”字头的贾蓉、贾兰、贾芹一辈。

但是,在紧随汉、晋之后的南朝,还处于字辈运用与发展的初期,因此起名出现不规范、不严谨、不用心的混乱现象实属正常。

比如,梁武帝萧衍共兄弟十人,他们均为单字名,分别为萧懿、萧敷、萧衍、萧畅、萧融、萧宏、萧秀、萧伟、萧恢和萧憺,他们之间并无字辈特征。

再如,萧衍共有八个儿子,分别是统、缵(本名综,萧衍养子)、纲、绩、续、纶、绎和纪,均以绞丝为偏旁,但他的侄儿,其六弟萧宏的儿子又采用双字名,分别为正仁、正义、正德、正立、正表、正信,以“正”字为字辈。也即,堂兄弟之间也各行其是,没有统一。

血缘关系很近,但(南)齐梁两朝皇族之间有个令人费解的地方

位于南京仙林灵山北的梁萧宏墓石刻公园

尽管如此,像萧承之/萧道成和萧道赐/萧顺之这样两辈人之间出现交叉颠倒这样足够混乱的现象,还是比较少见。

当然,话又说回来,在同一个历史时期,依然可以找到相类似的例子。比如,作为东晋和南朝时期最为显赫的名门望族琅邪王氏,南朝刘宋时的大臣王弘,其长子王锡之子,也即王弘的孙子分别叫僧亮和僧衍,而王弘的另一个儿子却名叫僧达,字辈竟与其侄儿相同。

既然琅邪王氏都有此类现象出现,那么对于原本并不显赫的萧氏而言,似乎也就不足为怪了。

以上现象充分说明,在晋、南朝时期字辈还处于并不严格的未成熟期。

当然,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另一种解释,如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经考证后认为,那个时期名字中的“之”字代表的是宗教信仰,即表明是天师道(五斗米道)信徒,就像佛教徒名字中出现“昙”或“法”一样。评论区有高手,他们还提出,除了“之”,连“道”和“僧”也都有类似的作用。

如果此说为实,那么文中所说之疑惑也就能得到很好的解答了。

#历史开讲##头条创作挑战赛#

我是@云淡风轻轻谈风云,在这里谈天说地,没有主题;拉东扯西,漫无边际,然皆有感而发,力求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