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血緣關系很近,但(南)齊梁兩朝皇族之間有個令人費解的地方

作者:雲淡風輕輕談風雲

筆者在“探訪散落在南京東北郊的南朝墓道石刻”(詳情請參看《探訪散落在南京東北郊的南朝石刻(上、中、下)》),查閱相關資料并比對齊梁兩代皇族世代人名時,發現其中有一個蹊跷之處,很是令人費解。

那麼,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蹊跷呢?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提及南京,人們很容易想到的一個标簽就是六朝古都。

六朝,一般是指中國曆史上三國至隋朝期間南方的六個朝代,即孫吳(三國)、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

此六朝皆以南京(時稱建康)為都城,故而南京被稱六朝古都。

六朝之中,南朝的齊、梁兩朝的君主均為蕭姓,而且,他們都出自南蘭陵(今常州武進境内),更有意思的是,他們其實具有非常近的血緣關系,近到什麼程度,大家且看下表。

血緣關系很近,但(南)齊梁兩朝皇族之間有個令人費解的地方

也就是說,齊梁兩代君主均出自蕭氏南遷始祖淮陰令蕭整。

所謂南蘭陵,據史載,齊梁兩朝的皇帝“其先本居東海蘭陵縣中都鄉中都裡,晉元康元年,惠帝分東海郡為蘭陵,故複為蘭陵郡人。中朝喪亂,皇高祖淮陰令整,字公齊,過江居晉陵(今常州市)武進縣之東城裡,寓居江左者,皆僑置本土,加以‘南’名,更為南蘭陵人也。”(引自《南齊書·高帝紀》)

也就是說,蕭整原本為山東蘭陵郡人(今臨沂一帶),為避西晉戰亂,舉家徙居于今常州武進的東城裡,按照東晉元帝制定的“北方士民南遷後可在江南地區建立僑州、郡、縣,保持北方原州、郡、縣名”的政策,故而就有了“南蘭陵”的地名。

僑州郡縣制是那段時期一種獨特的制度。自西晉永嘉後,北方士民相繼南渡,并大多聚族而居。東晉、南朝統治者為拉攏南渡士民,特别設定僑州郡縣安置僑人,保持其原來籍貫,另立戶籍,給以優待特權,不受當地政府管轄。比如,在南京南朝時期的江乘縣(現栖霞區仙林一帶)設立南琅琊郡與南臨沂縣,京口(現鎮江)設南徐州,等。不過,實質上,此類僑州郡縣皆有名而無實土。

血緣關系很近,但(南)齊梁兩朝皇族之間有個令人費解的地方

南朝齊高帝蕭道成

齊梁兩朝的皇帝出自同一個家族,其中,齊代的開國皇帝齊高帝蕭道成和梁代的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分别是蕭整的玄孫和來孫(五世孫)。或者,再換個說法,齊高帝蕭道成和梁武帝父親蕭順之的輩分相同,他們倆的高祖是同一人,即蕭整,曾祖父是行一和行二的親兄弟,祖父是堂兄弟。如此算來,蕭道成和蕭順之二人尚處“五服”之内。

血緣關系很近,但(南)齊梁兩朝皇族之間有個令人費解的地方

南朝梁武帝蕭衍

但是,比對一下齊梁兩個家族世代人名,就會發現,其中有一件很蹊跷的事情,很是令人難以了解。

大家不妨回看一下上面的表格,齊高帝及其父分别叫蕭道成和蕭承之,而分别與二人平輩的梁武帝父和祖父卻依次叫蕭順之和蕭道賜,也即,兩家的兩代人中字輩出現了交叉颠倒的現象。

一開始我懷疑是我所查閱的資料出現了錯誤,但結果證明并非如此,他們之間确确實實出現了令今人頗為費解的錯位現象。

按理說,兩個家族之間血緣關系非常近,且都徙居于同一個地方,各代人的主要活動地點也都在南京及其周邊一帶,并且按史載,劉宋時期同為臣子,蕭齊時兩個家族成員之間又成君臣關系,他們之間不僅沒有地域上的隔絕而且來往密切,那麼,為何會出現以現代人的目光看如此反常的事情呢?

要想解答這個疑問,恐怕得從中國的家譜及字輩的發展過程中尋找答案了。

家譜的出現使得輩分區分有個初步的輪廓,是以,中國人起名的字輩和家譜的發展有很大的關系。大緻可以這麼說,人名的輩分(字輩)發端于漢朝,唐朝才具備了最基本的雛形,而完全成熟則要晚至宋朝,正是其開國君主宋太祖趙匡胤更嚴格、明确地規範了字輩。

趙匡胤設計了一副共十四個字的對聯,除了自己的“匡”字之外,拟定了另外的十三個字:“匡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

字輩的規則中,當取雙字名時,以其中一字為字輩,取單字名時則以偏旁為字輩特征。

字輩的精确、複雜和嚴格在明代的朱元璋手上達到了高峰,他除了為其從孫輩開始的後代訂立了幾十套的字輩(每個兒子各有一個譜系)之外,另外還規定了所有後人名字的第二個字必須用五行相生的形式的偏旁,形成了雙重字輩的特殊形式。

血緣關系很近,但(南)齊梁兩朝皇族之間有個令人費解的地方

朱元璋兒子雖取單字名,但均以“木”為偏旁,其後則均取雙字名,除了表中所列字輩外,所有孫輩的第二個字均以“火”為偏旁,重孫輩以“土”為偏旁,以下依“木火土金水”的順序,并循環往複。比如,太子朱标之子、惠帝名朱允炆(火字旁),燕王朱棣(明成祖)之孫、宣宗名朱瞻基(土字底)。

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古典名著《紅樓夢》中,規範化的字輩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比如,賈府三代男性人物,除了獨特的賈寶玉為雙字名外,其他人均取單字名,且分别是偏旁為“攵”的賈敬、賈赦、賈政一輩,“玉”字旁的賈珍、賈琏、賈瑞一輩(賈寶玉中有“玉”字),“艹”字頭的賈蓉、賈蘭、賈芹一輩。

但是,在緊随漢、晉之後的南朝,還處于字輩運用與發展的初期,是以起名出現不規範、不嚴謹、不用心的混亂現象實屬正常。

比如,梁武帝蕭衍共兄弟十人,他們均為單字名,分别為蕭懿、蕭敷、蕭衍、蕭暢、蕭融、蕭宏、蕭秀、蕭偉、蕭恢和蕭憺,他們之間并無字輩特征。

再如,蕭衍共有八個兒子,分别是統、缵(本名綜,蕭衍養子)、綱、績、續、綸、繹和紀,均以絞絲為偏旁,但他的侄兒,其六弟蕭宏的兒子又采用雙字名,分别為正仁、正義、正德、正立、正表、正信,以“正”字為字輩。也即,堂兄弟之間也各行其是,沒有統一。

血緣關系很近,但(南)齊梁兩朝皇族之間有個令人費解的地方

位于南京仙林靈山北的梁蕭宏墓石刻公園

盡管如此,像蕭承之/蕭道成和蕭道賜/蕭順之這樣兩輩人之間出現交叉颠倒這樣足夠混亂的現象,還是比較少見。

當然,話又說回來,在同一個曆史時期,依然可以找到相類似的例子。比如,作為東晉和南朝時期最為顯赫的名門望族琅邪王氏,南朝劉宋時的大臣王弘,其長子王錫之子,也即王弘的孫子分别叫僧亮和僧衍,而王弘的另一個兒子卻名叫僧達,字輩竟與其侄兒相同。

既然琅邪王氏都有此類現象出現,那麼對于原本并不顯赫的蕭氏而言,似乎也就不足為怪了。

以上現象充分說明,在晉、南朝時期字輩還處于并不嚴格的未成熟期。

當然,關于這個問題還有另一種解釋,如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經考證後認為,那個時期名字中的“之”字代表的是宗教信仰,即表明是天師道(五鬥米道)信徒,就像佛教徒名字中出現“昙”或“法”一樣。評論區有高手,他們還提出,除了“之”,連“道”和“僧”也都有類似的作用。

如果此說為實,那麼文中所說之疑惑也就能得到很好的解答了。

#曆史開講##頭條創作挑戰賽#

我是@雲淡風輕輕談風雲,在這裡談天說地,沒有主題;拉東扯西,漫無邊際,然皆有感而發,力求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