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郑和下西洋是大骗局?外籍博士质疑真实性,被学生一句话问懵了

作者:青年谈事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由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总有人怀疑中华文明是否真的有过辉煌历史,怀疑者中就有一个叫林炎平的华裔理工科博士。

有一次在国内的一场讲座中,林炎平提到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但他坚持称这是明朝皇帝的一场骗局,引来满座哗然。

可面对有违学生认知的论断,林炎平依然能侃侃而谈,给出了他认为足够支撑论点的证据。然而,一位学生的反问,却让他闭上了嘴。

林炎平凭什么质疑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性?这位学生用什么反问了他的质疑?真实的的郑和下西洋又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郑和下西洋是大骗局?外籍博士质疑真实性,被学生一句话问懵了

质疑

林炎平博士在学术上是有一定造诣的,所以虽然他常年在国外工作生活,但国内很多高校也会时不时地邀请他回国做讲座。对于高校的邀请,林炎平是很愿意参加的,但是他做出的讲座却不是次次都符合师生的期待。

就比如那次演讲中,林炎平聊着聊着就说到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只是他话一出口就让所有师生都震惊了。只见他站在三尺讲台上,信誓旦旦地说郑和下西洋就是个大骗局,是明朝统治者为了宣扬国威捏造出来的。

对于这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发言,林炎平还能不疾不徐地给出自己的判断依据。

首先,林炎平作为一个理工类博士,对于数据是很关注的。因此他给出的第一个依据就是,史书记载的船太大了,当时的中国根本造不出来。读《明史》我们可以知道,当年郑和的宝船长一百四十米、宽近六十米,上下足有四层,这是非常庞大的规模。

郑和下西洋是大骗局?外籍博士质疑真实性,被学生一句话问懵了

林炎平

林炎平按给出的尺寸大概一算,这艘船的吨位和排水量都将是天文数字,根本不符合他认知里中国明代的科技发展水平。古代还没有合金铸铁这类高强度的建筑材料,单凭当时常用的木材想做出这样规模的船,简直就是在痴人说梦。

还有就是,宝船规模宏大的同时,吃水深度也一定很深。按照林炎平的计算,这艘船吃水深度至少八米。

可是就连长江的吃水深度都到不了八米,所以林炎平也由此认为,郑和的船就算造出来了,也无法开出中国近海。

更重要的是,按照流传下来的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这应该是一项声威浩大的行动,值得被详细载入史册。然而林炎平特意去翻看正史,他惊讶地发现这样一件被传播得举世皆知的大事,正史只是寥寥几笔就带过了。

郑和下西洋是大骗局?外籍博士质疑真实性,被学生一句话问懵了

林炎平

对着书本一番研究后,他的所有推断都否认了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性,所以他也就认为自己发现了郑和下西洋是个大骗局的惊天秘密。

然而,就在他为自己揭穿了明朝统治者虚妄膨胀的谎言而沾沾自喜时,台下一个大学生的反问却让他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反问

林炎平的话,从逻辑到数据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乍一听还真有几分说服力,不少不明真相的学生可能已经被他忽悠地怀疑之前学过的历史了。然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天听林炎平讲座的学生中,恰好有一位同学亲眼见过郑和下西洋后被保存下来的历史遗迹。

这位同学有丰富的旅行经历,在一些东南亚国家游玩时,他就发现了这些国家还保留着纪念郑和的寺庙、石碑等文物古迹。就比如这位同学曾亲自去过印尼的爪哇岛,在岛上他看见了一座叫三宝公的寺庙,正是为了纪念郑和而修建的。

郑和下西洋是大骗局?外籍博士质疑真实性,被学生一句话问懵了

根据当地人的介绍,这位同学也知道了,明朝时“三宝太监”郑和到过这里,还给当地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让他们的祖先过上了更好的日子。

受到恩惠的当地人也知恩图报,想让后世子孙永远铭记郑和给他们带来的进步,这才为他修了一座庙。更值得一提的是,就连印尼爪哇省都首府都叫三宝垄,也与郑和的外号有关,并且沿用至今。

除此以外,非洲的一些岛屿上,也一直流传着郑和的传说,当地人民一直很敬仰曾经帮助过他们的郑和。时至今日,在斯里兰卡的国家博物馆里,依然珍藏了有关郑和船队的石碑,上面刻着清晰可见的汉字碑文。

这位同学将以上事实讲出来以后,不忘不卑不亢地反问林炎平如果郑和没下过西洋,难道这些都是其他国家联合起来撒的一个弥天大谎吗?

郑和下西洋是大骗局?外籍博士质疑真实性,被学生一句话问懵了

林炎平闻言一时间回答不上来了,刚才信誓旦旦地笑容也逐渐僵硬。在场师生纷纷明白过来,林炎平刚才的口若悬河才是不可信的揣测。如果郑和没有下过西洋,只有中国老百姓会在统治者的有意引导下,以讹传讹地形成集体性的错误传说,这是很好理解。

可是明朝就算再国力强盛,也不可能影响到东南亚乃至非洲的各国,更不可能让海外诸国的老百姓也心甘情愿地一起编织一个谎言。

这也是林炎平作为一个理工博士很难想到的问题,他只关心数据和逻辑推理,却不知道进行实地考察,这才闹了这么一个大乌龙。

他这三言两语间,差点儿抹去了明朝的国威与郑和的功绩,也主观臆断地差点儿把那无边大海上,浩浩荡荡的中国船队从历史上划去。

郑和下西洋是大骗局?外籍博士质疑真实性,被学生一句话问懵了

真实

大规模的航海行动并非中国独有,很多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起来以后,也会有组织地发起航海和探险活动。只是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物欲横流的影响,西方所谓的航海家们贪图的都是“新大陆”上可能具有的金银财宝,与中国的出海远航根本没有可比性。

相较于西方无异于海盗的掠夺行为,郑和的航海行动是光明磊落的,甚至是带着天朝的济世光辉的。郑和年少时的事情,可查证的史料不多。我们只知道11岁那年,他被施以宫刑送进了宫里。

虽然失去了健全的体魄,但他没有因此消沉堕落,反而在燕王府立下战功,得到了朱棣的赏识。

到了永乐三年,朱棣已经登基称帝,郑和也在他的旨意下,开始了声威浩大的远航之旅。之后的二十八年里,郑和先后七下西洋,足迹到访周边三十多个国家,带动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交流,也给落后的国家送去了明朝的先进技术。

郑和下西洋是大骗局?外籍博士质疑真实性,被学生一句话问懵了

当然这些功绩都是后话,永乐三年身在福建长乐太平港的郑和无法预料以后,他只知道这次出海的结果还很难说。不是他悲观,而是每当站在夹板上眺望远方时,他都只能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不知道在未知的远方会遇到什么。

然而每次回头,他又能看见跟在自己后面的船队。规模空前的船队各类保障齐全,这些又能稍稍缓解他首次出海的焦躁不安。

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可以知道郑和出海时“统领官兵数万,海船百余艘”,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盛况。而被林炎平质疑的宝船也是真实存在的。为了保证巨型宝船的航行安全,船上配备了九根桅杆,可以悬挂十二张大型风帆,想来远远看去会非常壮观。

在漫无边际的海上航行,除了要小心风浪带来的危险,还要防备迷失方向。所以庞大的船队能数次出海还平安归来,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撑。

郑和下西洋是大骗局?外籍博士质疑真实性,被学生一句话问懵了

一方面,明朝的科学技术确实有了较大的发展,基本的天文地理知识逐渐完备,可以为远洋航行提供理论支持。另外一方面,这也离不开船员的智慧。

就比如航海图的绘制技术和整个船队高效的协调运行能力,都是西方航海家和船队无法比拟的。为了维持船队的正常运转,郑和带着的随行保障船也不是个小数目。

正因如此,郑和下西洋才能在世界航海上留下壮丽的一笔。

结语

可以说,郑和下西洋才是足以拉开大航海时代序幕的壮举。

就算抛开船队规模不论,郑和在远洋航行的时间线上也很有优势,比西方早个百八十年不是问题。例如他比迪亚士早到好望角八十三年,比哥伦布早到美洲八十七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更是早了一个多世纪。

郑和下西洋是大骗局?外籍博士质疑真实性,被学生一句话问懵了

而西方航海家所到之处普遍哀鸿遍野,当地百姓都痛骂他们的强盗行径。但海外诸国一听说郑和的船队要到了都欢呼雀跃,因为郑和会带给他们先进的文化与技术。

综上所述,郑和七下西洋是真实发生过的,任何人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否定这段足以被全世界铭记的壮举!

参考文献:

[1] 王润华. 郑和登陆马六甲以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18-124.

[2] 万明. 马六甲海峡崛起的历史逻辑——郑和七下西洋七至满剌加考实[J]. 太平洋学报,2020,28(3):9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