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哲学结构

哲学这个词被浮躁的人们狭义化、模糊化、甚至神话了,网上能找到的定义千奇百怪,历代哲人们也有各自的定义。这里我尝试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定义哲学,我并不想去替代谁的定义,只是方便自己理解,并分享之。

1.什么是哲学?

哲学即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如何证实或证伪哲学内容?目前有三种:

1、融贯论。

2、符合论。

3、实用主义论。

78年以来,为了政治谋权需要,政府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很狭隘的。

2.哲学的组成

哲学结构

哲学可包含形式科学与自然科学及未被证实部分的三个子集。

形式科学:用于描述世界的科学,如数学,逻辑学,信息科学,语言学等。形式科学可用融贯论相互描述和论证。

自然科学:自然包括物质世界,社会,人类,意识等知识的总和。自然科学就是对自然的确切描述,也就是说自然科学必需符合现象,用符合论证实或证伪。

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形式科学和自然科学之外的,暂不能被符合论和融贯论严格证实或证伪的,如神学,宗教,心理学等等。这些虽然暂时不能被证实,但具有一定普遍性和说服力,可用于指导实践活动,并且对实践活动有利。

鉴于我暂时还不认为改造世界是哲学的终极目的,我不把应用科学包含在哲学范围以内。

哲学,及其子集形式科学,自然科学,未被证实部分可服务于应用科学。应用科学是用于指导实践活动的科学。

3.哲学的目的

了解世界。并且超前地了解世界。哲学并不一定要求被证实或证伪,但终有部分会被证实或证伪。了解世界之后便可以将这些知识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是不是哲学的终极目的?我暂时还不这么认为。

4.学习哲学的目的

一是学以致知,以追求目前并不知道的知识。

二是学以致用,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创造价值。

中国文化追求学以致用,而忽略学以致知,导致思维、知识被限制。人类知识的发展的一大动力是未定义事物的兼容(见范式理论)。

5.哲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方法

哲学会研究各个对象,包括物质在意识中的映射,也可以是意识中虚拟的对象。如世界、社会、人等、道德,或某种系统。

哲学研究各个对象的基本方法是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它是什么(形式)。

即它是谁,具有哪些性质和特征。

2.它由什么组成(质料)。

它由哪些子对象组成,它们是怎样的关系组成的?

3.它将是什么(目的)。

即它将到哪儿去。对象的发展方向。即目的,

符合或有利于对象发展方向的就是有价值的。很多时候会难以理解为何发展方向等于价值观。

原则是一组规则,用于描述实现目的必要条件。可用于校验方法论是否符合价值观。

4.如何去(动力)?

即方法论。用于策划如何让对象往发展方向前进。方法论是前进的充分条件。

方法论应符合价值观及其基础原则。所以当我们在讲述一种方法论时,应先描述其目的和基本原则。

方法论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劳动),应包括一套对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及生产方式的描述。

劳动对象是指这种实践活动施加的对象。

劳动者是指进行实践活动的人。

劳动资料是指实践活动过程中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的总和。如原材料,时间,金钱,及生产工具等。

生产方式是指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

任何方法论不应脱离价值观。很多人创造各种方法论,却全然不知此方法论的价值何在,或究竟能产生怎样的价值,光制造空洞、无意义看上去高大上的的方法论去误导人,像各种成功学,或者各种规矩,各种流程,各种制度等等等等,这些纯粹成了宣扬个人,或展现淫威的工具。

对XX对象的这四个问题的回答即XX观。如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道德观等等。每一个对象都有它的价值观,历史观,方法论。很多时候会误将这个XX对象的价值观当作XX观。

本文对哲学的描述也是试图回答这四个问题。由于哲学史太长,这里不列出。

上面的定义可能比较粗浅,内涵还不够丰富,但大体框架应当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