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武汉市区交通图,在汉口地面游览一周,你可看到西边的易家墩到东边的黄家墩一连串以“墩”为名的地名。据有人统计说,汉口共有六十五个墩。汉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墩子”呢?
长堤街附近老巷子
摄影/潘朝
“墩”字之义为“土堆”。汉口今长堤街以北,原为一片湖沼地,统称后湖。一些地势较高的地方露出水面,形成墩台,附近的渔民、农民或外地逃荒来的灾民、难民逐渐迁移到墩子上去居住,天长日久,人口繁衍,便出现了一个个以墩为聚落的自然村。来晚了的人家没有现成的墩子可住,就围垸成墩,自立门户。于是,后湖中有了许多住人的墩子。
后湖地区
摄影/张翔
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三“后湖”有一首就是写墩子的:“黄花地上没遮拦,池港沟渠积水宽。墩子人家分种地,只愁大水不愁干。”作者加注说:“本名‘黄花地’,今则但呼‘后湖’。四五里外有土墩十余处,种湖地者所居。”清朝末年张之洞主持修筑了后湖长堤以后,涸出了大片湖地,墩子已不再是湖中的小岛,而成为陆上的高地,上墩居住的人更多了,村落的范围扩大,某某墩渐渐成了以该墩为中心的那一带地方的统称。
这些墩的名称大致可分三类,从中可看到各个墩最初居民的状况。
唐家墩街道八古墩社区
左图/刘政
右图/马波
最多一类为姓氏墩名,如易家墩、陈家墩、韩家墩、崔家墩、江家墩、罗家墩、查家墩、曾家墩、萧家墩、王家墩、唐家墩、贺家墩等,说明这些墩子最早的居民或者是聚族而居,或者是一家独占,这种状况如同张家湾、王家村、李家庄、陈家巷一样,反映了中国传统家族制的某些特点。
王家墩公园
摄影/潘朝
第二类以外地地名为墩名,如鄂城墩、天门墩等,说明这些墩子上最早的居民可能多半是由鄂城或天门逃荒来的灾民,这些墩子如同黄陂街一样,反映了中国社会人口流动的某些特点。
第三类是石桥墩、马池墩等,反映了当地地理上的某些特点,如附近有座石桥,或有个马池之类的建筑。其他如新墩、妙墩等各有特点,难以一一分类了。
来源:《武汉掌故(精编版)》
作者:严昌洪
编辑:苗苗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