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丧事中的“祭”和“奠”,究竟有啥区别?搞错了可不是简单的笑话

作者:南斋孤风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丧葬文化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古代人们认为,人去世之后并不是就代表着死亡,而是代表着生命以另一种方式的延续。

在中国古代,丧葬文化除了讲究等级制度之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讲究。

比如我们在参加葬礼的时候,多能在灵堂正中,看到一个巨大的“奠”。

但是在口头语中,我们经常会在清明时节“祭拜先人”。

那么,同样是对亡者的悼念,“祭”和“奠”到底有什么区别的?

何为“祭”

“祭”其实是一个会意字,从甲骨文来看,“祭”字的字形,就像一个人正在祭拜先祖的场景。

这个场景,其实就是人们为了表达对先祖的怀念之情,所做出的一种行为。

而将这个字拆解开来,左上角是一个变形的“月”,而这个字在古代还读作“rou”,通“肉”。

包括早年在汉语基础教育中,这个偏旁通常被称为“肉月旁”。

丧事中的“祭”和“奠”,究竟有啥区别?搞错了可不是简单的笑话

而在原始社会朝着封建社会过渡时间,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捕获的猎物一方面满足基础的温饱需求。

另一方面,则祭祀上天,祈求接下来的风调雨顺。

因此,在“祭”这个字的含义当中,代表着对于神祇苍天的顶礼膜拜和美好祈愿。

丧事中的“祭”和“奠”,究竟有啥区别?搞错了可不是简单的笑话

而与“奠”组成的“祭奠”,全然是另一种说法了。

何为“奠”

在古代,人们会给去世的人设置灵堂,而灵堂中所设置的东西就叫做“奠”。

究其字形来说,“奠”的含义其实更加具象化。

将这个字上下两部分拆分开来,上边是“酋”下边是“大”在《说文解字》陈刻版里。

“酋”的本意是酒熟,而有古词“大酋”,也是掌酒官的意思。

东汉著名文学家刘熙,在关于探求事物源起的专著《释名》中有关于“奠”的解释: “丧祭曰奠。奠,停也。”

人们为了向天地神明表达敬意,所以古人们也会给去世之人的棺椁前,设置一个小小的祭台。

在祭台上放着酒水瓜果之类的物品,而“酒”盛于案上,也就有了“奠”之一词。

而观流传至今的治丧礼仪中“停棺”一说,不难看出“奠”,其实就是人在离世之后进行的一系列仪式。

相比起“祭”的超脱,“奠”则更为接地气一些。

异名同实

“祭奠”两个字虽然一个是古人对神祇的崇拜,一个是对离世之人的缅怀,但是在一些细微之处,却有着幽微的区别。

在先秦时代,祭祀的仪式通常都是单独进行的,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祭祀的活动也就越来越多。

丧事中的“祭”和“奠”,究竟有啥区别?搞错了可不是简单的笑话

因为古人坚信“六道轮回”,他们认为,人的灵魂一旦脱离身体,就会一直留在阴间,而阴间和阳间是一模一样的。

死者的墓穴,就是死者在阴间的房子和院子,死者的遗物也会随着死者的死亡而被保留下来。

这也是古代人最看重的就是安葬,不安葬的话,很容易成为“孤魂野鬼”的原因。

而且,在那些达官显贵的坟冢里,一般都会有很多随葬品,比如珠宝、玉器、铜器、生活用品,有些甚至连马桶都会陪葬。

而人活在世上,衣食住行中“食”自然是不能少的。

中国人很注重吃,因为他们觉得吃是最好的表示,所以除了下葬之外,他们还会在祭祀的时候,用香炉里的香火来招待祖先。

在祭祀结束之后,家属还需要对死者进行悼念。

此时应该先将死者的衣物等整理好,然后再将死者的遗像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也可以用被子将遗像盖起来。

随后家人会在死者的遗像前摆上一杯酒,然后再将祭品放入其中,这代表着死者已经入土为安了。

丧事中的“祭”和“奠”,究竟有啥区别?搞错了可不是简单的笑话

这也就是如今人们在清明祭扫时,不仅要清扫墓地周围,还要在坟墓上点燃香烛。

千古之前的“天子祭礼”流传至今,逐渐成为寻常百姓对祖先的一种哀思。

相沿成俗

中国作为礼仪大国,血脉中流淌的是礼序,孔孟是精神的图腾。

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在中国人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

如果没有掌握好这些讲究,那么就很容易闹出笑话。

比如在《红楼梦》中,薛姨妈请王熙凤和贾母吃饭的时候,就因为“祭”和“奠”出现了问题,最后闹得非常的尴尬。

而这种情况,也不仅仅发生在流觞于今的话本中,在现代社会中也经常会出现。

比如现如今对于对方父母的称呼,“家母”“令尊”混淆一谈,自然是贻笑大方。

每到逢年过节,很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回到故乡,看着挤挤挨挨一屋子的亲朋好友。

丧事中的“祭”和“奠”,究竟有啥区别?搞错了可不是简单的笑话

甚至都不清楚每个人之间的关系,“大伯”,“姑姑”一通乱叫,在众人尴尬的笑声中落个脸红。

这也催生了类似于“中国亲戚关系计算器”,这种好笑但不失温情的APP。

在父母这一辈看来,如果连自己家里亲戚都不知如何称呼,那堪称“不孝”了。

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大爆炸。

那些传统的礼仪,也随着文化语境的密切融合,以及沟通效率的提高,而逐渐为人们所淡忘。

但文化自信来源于千百年的日积月累,如今,世界各国都以重振本国文化为己任。

特别是某些超级大国,以思想文化的输出作为十分重要的精神统一途径。

中国传统礼仪,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特点。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礼仪的实践和意义已经有所改变。

丧事中的“祭”和“奠”,究竟有啥区别?搞错了可不是简单的笑话

但它们仍然具有很强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价值,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强化社会凝聚力也有积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并遵守相关的礼节,同时也需要在不断实践和理解中加以发扬光大,让传统礼仪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变化。

而中国人对生死之事的达观与洞见,就这样从远古时代传承而来,薪火相传,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