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代人口剧增,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粮食问题?

作者:汗青头未白

康熙大帝平定了“三藩之乱”后,大清王朝进入了一个相对安定的时代,也就是所谓的“康乾盛世”。

但是,在这繁荣时期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康熙年间实行的“添丁”和“免除赋税”的方针,大大减少了民众的生育压力,使得人口迅速增加。

清代人口剧增,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粮食问题?

盛世下的粮食问题

按照《清史稿》的说法,清政府在入关之后曾经做过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结果显示,顺治八年的时候,整个大清朝有一千四百万的人口。

到了乾隆六年的时候,整个大清朝就已经有一亿四千三百一十多万人,打破了之前所有的官方数据。

整个乾隆时期,清王朝的人口以一年13%的速度不断增加,到了乾隆六十年,整个清朝的人口总量突破3亿。

要想保证国家的稳定,最重要的就是保证人民有足够的食物,根据《清史稿》中的数据,对清朝土地面积进行估算,得出的结论是,在乾隆年间有十亿五千万亩的耕地。

清代人口剧增,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粮食问题?

江浙两省是个丰收区,根据苏州李煦给康熙的报告,苏州和扬州两省的水稻亩均可达四石,两季水稻亩均可达五、六石之多。

《钦定授时通考》记载:“江南水田,亩多二三石,次一二石”。粗略估计,清朝时期的人均粮食总量为六百八十公斤,这还是不算天灾,也不算税收的情况下。

也正是因此,在人口激增的情况下,大清王朝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气氛中仍然出现了一场粮食危机,而这场危机的起因有三个:

一是环境问题。那个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个严寒季节,温度会比正常情况下降低一两度,而平均温度每下降一度对于粮食生产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是农业用地的问题。据推算,耕地面积增长率由康熙年间平均每年0.45%下降到了雍正年间和乾隆朝初期的0.18%。

清代人口剧增,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粮食问题?

四百多年来,人口翻了二十多倍,而农田面积却只增长了三倍,虽然清朝的粮食产量有一定的提高,但速度还是赶不上快速发展的人口数量。

三是存在着贪污腐化现象,清廷的腐败和滥用职权让全国的粮荒变得越来越严重,当地的官吏不仅对百姓征收高额的税金,而且还极度的不负责任。

例如,在兴修水利工程的时候,如果使用一些品质较低,造价较低的材料,在暴雨来临的时候很可能会演变为洪水,将原本肥沃的农田全部淹掉,从而导致当地的粮食减产。

因为食物供应不足,饥荒频发,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一进入中国就见到了一批批饥肠辘辘,脸色蜡黄,营养不良的饥民。

在很多坚定支持乾隆皇帝统治的人看来,这样的说法无疑是在污蔑大清王朝,但不得不承认,大清王朝的确出现了粮食问题,那么如何解决问题就成了清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清代人口剧增,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粮食问题?

促进开垦和移民

顺治年间,清廷颁布《开垦荒地条例》,其中明文规定:“凡州县卫所荒地,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有主者令原主开垦。”

《清顺治朝实录》中记载:“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6年之后,有司官亲察成熟田数,抚按勘实,凑请幸旨,方议征收钱粮。”

在雍正皇帝登基后,他下令严禁官员剥削耕种的人,并且免除或少征开荒地的丁金,并将开垦的土地与当地官员的政绩挂钩。

根据《清实录》所载,在雍正年间,除灾害减免、开荒减免、边地减免等外,其他各项费用至少减免一千万两银子。

清代人口剧增,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粮食问题?

在雍正年间,由于屯垦工作而被提拔的例子并不少,如河南总督田文镜,他的屯垦工作就受到了雍正皇帝的嘉奖,而他的继承人王士俊则更是大力推行屯垦政策。

1724年,雍正他又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八品农官”制度,要求各州县衙门每年推选一名终日务农、勤劳节俭的农夫,为其正八品顶戴。

这些人被皇帝称为“劳模”,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陶有增和吴惟铭,他们在当地推行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深受当地人民的拥护。

到了乾隆朝,在历代帝王的激励下,大部分的土地都已被开荒,于是便进行了变通,采取了两种特殊措施,即开辟“山头地角”与“免收田租”。

也就是说,清廷可以将那些被发现的荒地,海滩,淤泥以及岛屿全部分配给那些没有土地的穷人,让他们免费种植,减免土地租金,减少税收。

清代人口剧增,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粮食问题?

乾隆皇帝即位后作出一项重要决策:对长期积压在各地的农业赋税一律减免,凡是在雍正三年之前未缴的赋税一律减免。

二十多日后,乾隆皇帝又下诏,对雍正十二年之前尚未缴纳的一切农业赋税一概减免,这项举措让大清穷苦的农夫免除了数年来积压的赋税。

对一个农业税收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来说,这项决策具有重大意义,按照《清代国家与社会》一书的记载,乾隆一共减免了两千万两银子,是中国最大的农业税收减免皇帝。

大清除了在中原一带提倡耕种以外,还十分注重开发边境一带的土地,而边境一带本来就人丁不旺,将多余的人口运到边境去,也不失为一种缓解饥荒的方法。

虽然满清入关之后,就对汉族进行了严格的管制,禁止他们移民到关外地区,但即便如此,也无法阻止他们从海路和陆路潜入关外。

乾隆八年,山东和河北发生干旱,大批的饥饿百姓背井离乡,流落到边陲,乾隆便秘密下令长城上的各个关口:“如有贫民出口者,门上不必阻拦,即时放出。”

明面上是继续禁止老百姓前往关外,但实际上还是偷偷放行,这样不但保住了朝廷的颜面,也避免了因此强制措施而引发的农民暴乱。

1792年,乾隆鼓励民众移民:“山海关、盛京等处,虽旗民杂处,而地广土肥,贫民携眷出口者,自可籍资口食,即人数较多,断不致滋生事端。”

清代人口剧增,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粮食问题?

至嘉庆17年,根据清政府的数据统计,辽吉黑三个省份的土地总面积为二百九十万亩,与清初相比,增长了二百万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的人口问题其实也是一次机遇,移民让边境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让边境与内陆的文明更加紧密,最主要的是让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清代人口剧增,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粮食问题?

洋米和高产作物

到了清中期,西洋稻谷的输入成了一种很好的缓解粮荒的手段,主要是从国外运进来的西洋稻谷不但籽粒饱满,价格也很低。

乾隆八年,乾隆曾下令:“朕畛念民艰,以米粮为民食根本。是以各关米税,概行蠲免,其余货物,照例征收。”

按照清廷的规定,如果一艘船只运载的稻谷超过了一万石,可以免除五成税收,如果运载的稻谷超过了五千石,则可以免除三成税收。

此外,对于外国商人还有优惠政策,外国商人贩卖稻谷不但可以免除海运关税,若是稻谷卖不出去,也可以由政府来购买。

从乾隆十六年起,清政府就允许个人自己出资收购稻谷并运回国,凡运米达到一定要求的,朝廷还会进行赏赐,甚至还能直接封官。

清代中叶大儒阮元在粤省当官的那一年,正值广东粮食歉收,当地商人囤积粮食,但随着外国大米的引入,粮食价格非但没有上涨,甚至还有所下降,稳定了粮价。

清代人口剧增,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粮食问题?

除了引进洋米之外,提高土地产量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当时清政府鼓励农民种植高产作物,比如玉米和红薯等作物。

这些农作物的生存能力极强,即便是贫瘠的土地也依旧能存活下来,最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产量很高,比如红薯在民间就有“一年红薯半年粮”的说法。

山东巡抚陆跃于1776年出版了《甘薯录》,对红薯栽培的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乾隆闻之,命北方诸省刊印并复制,由此,红薯栽培风靡了整个国家。

乾隆时期,大陆还实行了一次大面积的“改土”运动,大量的“土司之地”被开辟成“良田”,成为了生产粮食的主力军。

乾隆还鼓励将士和百姓种植适宜山地种植的玉米粒,以提高粮食生产,加快对西南地域的开拓,保证地方军队的口粮。

道光年间是中国大力发展玉米的重要阶段,它的种植范围已超越了以粟米为主的传统粮食作物,是新兴的“六谷”之一。

清代人口剧增,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粮食问题?

建立粮仓和强化粮价管理

清政府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诸多的粮政方针,大部分都是围绕着如何运用有限的粮源,合理调配,尽力保障粮食供应充足,从而来维持其政权的稳定。

为预防饥荒,清代在各地设立了仓储体系,用以储存和调配食物,并在发生灾荒时,打开仓储,发放救济,以应对饥荒,避免因饥饿而产生恐慌,造成社会动荡。

清朝的仓房以京仓、通仓为主,各地以常平仓为主,还有社仓、义仓作为补充,另外还有内仓、旗仓、水次仓等具有针对性的辅仓。

仓储体系的设立提高了粮食的储备,确保了当地发生灾害时,不但能够在本省打开仓库,而且能够在全国筹集粮草,从丰收的地区向受灾地区转移。

清代人口剧增,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粮食问题?

另一方面,也能确保一旦发生天灾,粮食价格大涨,官府能够及时打开仓房,将价格压下去,缓解民众的饥荒。

清代对军需官贪污受贿的惩罚也十分严厉,在乾隆五年的时候,他曾经派人检查过京通仓,发现“十之八九的仓廒屋瓦漏水,墙壁破损”,储藏的粮食也都腐烂了。

雍正皇帝勃然大怒,罢免了仓场侍郎和其他官员的官职,赔偿了几百万斤的粮草,并且命令严加看管,并且修建了171个库房,用来储存新的粮草。

又如乾隆四十六年,勒尔谨与王亶望等人以私囊之名,私吞了价值数十万两白银的粮草。案发后,勒尔谨被下令自杀,王亶望被当场处死,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清代人口剧增,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粮食问题?

乾隆皇帝还制订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平籴办法,使粮价保持平稳,在丰收年,政府以平均的价钱从农户手中购买剩余的粮种,在荒年以正常的价格卖粮,这就是所谓的“平籴”。

在维持供给秩序的同时,清朝还会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持物价的平稳,比如颁布法令要求各地官吏要对当地的粮种进行保护。

清代人口剧增,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粮食问题?

至于那些私藏粮食的商人更是被当地官员严惩,对于那些倒买倒卖的商人,也会进行严厉打击,从而保障穷人买得起平价粮的权利,起到稳定粮价的作用。

若是没有足够的银子,农民也可以“赊账”,据《榆巢杂识》所载,清代曾有一条明文规定:农户缺粮时可向当地官员借粮,待到秋天收获时还粮。

乾隆登基之后又发布了一条新的法令:“如遇荒年,凡借领仓谷,于入秋还仓之日,仍须全纳正谷,不得增利。”

清代人口剧增,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粮食问题?

结语

乾隆虽然是个太平盛世的皇帝,但他在位时,十分关注农事,大力救济灾荒,他很清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明代万历年间,朝廷增加了三种俸禄,一年比一年多收一千万两银子,彻底把大明的国本搅得天翻地覆,这是一个血的教训。

而正是这个血的教训,让满清的君主明白,饥民也可以倾覆一个皇朝。乾隆皇帝认识到,唯有让老百姓衣食无忧,才能保证江山永固。

因此,乾隆皇帝为了让广大民众有口饭可食,采取了各种措施,对粮食的储备、调剂和流通都非常注重,在确保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粮食增量也跟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