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对着列车敬礼,你看到了什么?

作者:实践杂志

列车缓缓驶入西藏,大地被一片白雪覆盖。

一位游客拿出手机,想要拍下这份景色,不料镜头里出现了这样一幕:

冰天雪地里,一名护路员踉踉跄跄,险些栽进积雪里。

他对着列车敬礼,你看到了什么?

列车轰鸣经过,他立刻调整姿势,身体站得笔直,朝着列车郑重敬礼。

近日,这段十几秒的视频,在网上获得大量点赞。

5月26日,“央视新闻”公众号《他为何要对着列车敬礼?》一文引发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央广网、光明网等相关报道阅读量均在10万+。

网友纷纷在评论区留言,有人说:“本来想拍雪山,下一秒却出现了一座更高的山。”

有人感叹他们的敬业,也有人在想——护路员为什么要对着列车敬礼?

别看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它背后的故事,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他对着列车敬礼,你看到了什么?

对着列车敬礼的小伙子叫次仁加措, 西藏那曲市安多县措那湖大队二中队护路队员。

每天上班,他都先赶到自己所负责区域的“守护点”——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空间,简单摆放着简易床、桌子、取暖炉、热水壶等的值班岗亭。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往返于他负责的不足两公里的路段,排查铁路设施的安全隐患,清理障碍物和垃圾,等等。

除了就餐或者遇到极其恶劣的天气,短暂地在“守护点”停留一会儿外,其它时间,他都往返巡逻,一天下来,来来回回近二十公里。

次仁加措工作的地方海拔5000米左右,氧气稀薄,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天寒地冻,冬天的温度常常降至零下30℃,大风天气几乎四季不间断,穿着厚厚的棉衣,依然感觉寒意刺骨。

高寒地带,吃上一顿热乎饭不容易。饭菜通常由工作人员送到值守地点,即使做好了保温措施,但一路寒风,有时候送到时已经冰凉。

脸部皮肤干裂、手上生冻疮、关节疼痛……次仁加措笑着说,“大家都有一些小毛病。”

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次仁加措与同事们“三班倒”,24小时守护在青藏铁路沿线。

今年35岁的他,已在护路一线工作了10年。

“孤独”成为次仁加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他回忆,刚刚成为护路员那段时间,每次上夜班都“孤单又害怕”,四周空无一物,能陪伴他的只有过往的列车。

每当列车驶过,次仁加措和护路队的队员们形成了一个习惯性动作,不管在干啥,都会立即停下步伐,立正站好,朝着列车庄严敬礼。

遇到节假日,青藏线客运量加大,他们的工作会更忙碌,也因此占用了很多陪家人的时间。有时候,护路员的孩子会到守护点看望爸爸,看到列车驶来,小小年纪的他们会学着爸爸的样子一起敬礼。

每次敬礼,次仁加措们内心无比自豪,“每年有很多游客来西藏,我很高兴能为大家做点事。”

一只大手举起,一只小手跟着举起,一起向着过往的列车敬礼,次仁加措们内心无比骄傲,“我觉得这是一种传承。”

他对着列车敬礼,你看到了什么?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结束了西藏不通火车的历史。从那时起,这条最美“天路”就多了一群默默无闻的守护者。

他对着列车敬礼,你看到了什么?

而当你问他们,会不会为日复一日重复着辛苦劳作,不能陪伴在家人身边感到遗憾时,得到的回答却是:

“只要能让更多的人平安回家。”

这些高原护路人们,也是中国发展的见证者。

就拿青藏铁路来说,其建设震撼了全世界,但也是十万中国人在“生命禁区”的奋斗史。

严寒、风雪、缺氧、冻土……这条长长的天路,包含着无数人的奉献。

这是一份艰苦的工作,也是中国成千上万护路人的缩影。

锡乌铁路是地处内蒙古中东部的一条重要电煤运输通道,穿越草原腹地,环境艰苦。

侯峰是负责最艰难任务——敦德乌苏桥李家窑线路车间二龙屯工区的工长,他说:“我们的养护维修作业要闯过三道关。”

头一关,狂风。敦德乌苏桥上距离地面60米高,上面的风力常年在8级以上,稍不注意就会摔倒。

第二关,酷寒。这里冬季寒冷漫长,气温最低时可达零下40℃。

第三关,恐高。侯峰回忆,“刚上到桥面那会儿,腿一直不停地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

不论白天黑夜、风霜雨雪,上跑千吨重,下养毫厘精,他们坚守岗位,未曾退缩。对于这份工作,侯峰很坚定。

“经得住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熬得住四季的冷热交替,一点点给人生增加厚度,我们的路才会走得更远。”

120秒!乘务员夫妻的短暂约会。

刘少波、张艳娟夫妻两人是中铁呼和浩特局包头客运段满洲里车队的乘务员,为了能够分别有时间照看年幼的孩子,两个人申请调在了不同的班组,夫妻俩常年都是一个人在列车上、一个人在家,一年下来,也就只能相聚一个多月的时间。

“我们跑的这趟线特别冷,我担心他照顾不好自己,总想多唠叨嘱咐几句。”妻子张艳娟总是不放心丈夫。他们约定,每次到大板站,都要在车窗处隔着玻璃远远地“见一面”。

“隔着车窗看到他的微笑和手势,我就知道他一切都好,就放心啦。”妻子张艳娟说。

2020年1月18日,列车到达大板站,张艳娟却没有见到丈夫刘少波值乘的列车。受降雪影响,丈夫的列车晚点了,只能在查干浑迪线路所“会车”。

他对着列车敬礼,你看到了什么?

“约会泡汤”了,张艳娟显然有些失落,张艳娟用微信发来了“撅嘴”的表情。刘少波为了安慰妻子,在4号车厢车门冰冻的玻璃上写下“回家等我”四个字,拍下照片用微信发给妻子。

10点50分,K275缓慢经过K276次列车时,两人在窗前发出了爱的手势,短暂的几秒钟,两辆列车“擦肩而过”,刘少波咬了咬嘴唇,眼里满是不舍的神情,而张艳娟则湿润了眼眶,伫立在车窗前望着对面驶过的列车渐行渐远……

他对着列车敬礼,你看到了什么?

廖小城是渝利线重庆丰都高铁路段护路队护路工。他以不足3平方米的岗亭为家,与妻子24小时轮流坚守,记录来回70余班动车通行情况。

1公里的铁路沿线,他每天徒步行走近6公里,来回巡查铁路防护网至少3次,及时消除防护网破损漏洞、清理滚落到防护网上的落石。

2015年他准确判断洪水险情,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2016年,丰都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暴雨,他舍小家为大家,顶着瓢泼大雨,沿着铁路仔细查看,自己家中的大部分财产却被洪水卷走。

渝利铁路丰都段运行9年来,廖小城所巡护路段实现人和动物“零”破网,2017年,他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称号。

今天的中华大地正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连通:15.5万公里的铁路、100万座现代桥梁、528万公里的公路……陆海天网,互联互通。

在安享现代化的交通方式给我们生活带来舒适和便捷的时候,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在祖国漫长的交通线上,还有无数的护路人员和司乘人员,用脚步丈量着这片神圣的土地。

护路员为什么对着列车敬礼?

他们对着列车敬礼,列车鸣笛致意,是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

一个敬礼,蕴含了护路员太多情感——对铁路建设者和往返高原的乘务人员的致敬,对远方客人的欢迎。

一个动作,融进了每位护路员的心里——告诉乘客们,护路员们一直在为列车的安全行驶保驾护航。

他们的岗位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

正是因为有他们的付出,人们才得以长途无阻。

若不是游客的镜头无意间拍下这一幕,我们很难在热闹非凡的生活中,记起他们的存在。

致敬每一位护路员,致敬每一位平凡的守卫者。

在平凡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把平凡的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坚持做好,就是不平凡,就能赢得理解和尊重。

其实,你我都是“护路员”,是否做到了不平凡?

来源:“识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