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

作者:澎湃新闻

毛生,岭南大学历史系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

白先勇(张静绘画)

90年前的1931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件,震惊了国内外,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六年后,日军驻军对宺平市和鹿沟大桥发动进攻,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7月7日事件爆发,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在中国人民英勇抵抗的14年中,1938年取得了中国正面战场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抗日将领白崇熙参加了战斗的指挥。白崇熙(1893-1966),广西桂林市徽人临桂区山尾人、民国将领、新桂制军阀的代表人物。北伐战争期间,广西军队被带到掸族海关。北伐胜利后,蒋介石等当地军队打了不少仗。抗日战争爆发后,广西军队被动员起来与日军作战。

作家白先勇先生在过去十年中致力于编纂其父亲白崇禧将军的传记,并取得了几项重要的研究成果。2012年,专辑《父亲与中华民国》出版,2014年出版《缓解疼痛:白崇禧将军与228》,引起较大反响。2020年,白先勇将与历史学家廖彦波合作,推出三卷本《四十年的忧愁与喜悦:白崇禧与蒋介石》,这将是"父亲的三部曲"。《四十年的悲哀与喜悦》有三卷,白先生是第三卷《台湾岁月》的作者。在七七事变前夕,岭南大学历史系毛晟博士代表《上海书评》采访了白先勇先生。这次采访回顾了白的生平,加深了我们对这位将军对北伐、抗日战争和国民党在中国大陆失败的贡献的理解。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

白崇熙墓前的白先勇(摄影:徐培宏)

你的父亲白崇熙先生是新桂系统的重要领导者。新的月桂树系统是什么样的组织?

白先勇:新桂系统最初是广西的一个地方军事集团,由李宗仁、白崇熙和黄绍玄领导,被称为"广西三杰"。黄绍轩离开广西后,前往中央政府,由黄旭初接任。北伐(1926-1929)期间,白崇熙应蒋介石邀请担任国民革命军参谋长,李宗仁率领第7军参加北伐。北伐末期,广西军队从两宽两湖延伸至平津,成为国家重要军事集团军群。虽然桂军的高级将领主要有桂族,如李品贤、叶琦、廖磊、夏伟等,这些大多是白崇熙保定军校的学生,但也有许多外籍军人参加桂军,如胡宗璇、陶宗璇(湖北)、张定轩(江西),后来在20世纪30年代将广西建设成为"三民模范省", 有更多的外国省级文化和军事人员参加桂集团。更著名的,如褚长轩(湖南),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广西教育厅主任,民政主任黄继禄(四川),曾就读于日本、美国、加拿大,担任政务部长。因此,桂国制度也把很多来自其他省份的优秀人才关在笼子里,成为国民党蒋介石中央以外以李和白为首的军事和政治力量。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

1928年,《北洋画报》报道了白崇禧。

中国人一向渴望民族团结,对地方权力的评价也常常是负面的。您如何评价中华民国时期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如何评价民国时期的"军阀断绝"?

白先勇:民国时期地方政权派系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极其复杂,取决于个案。早期如孙传芳、吴培甫、张作伟,直接向北军阀,完全站在中央对立面,开始了北伐。中原之战后,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熙也参加了中原战争,联合起来反对蒋介石,反对中央委员会。但在抗日军中,地方势力一致依附于中央政府,即外部抗日。

所谓"军阀分裂",具有负面内涵,无视地方自治的成果。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广西与中央政府的对抗是广西现代化建设最进步的时期。同时,山西的管理也有一定的成就。

如何评价月桂制度在中华民国历史上的历史地位?

白贤勇:桂民国对中华民国的贡献率先在北伐,桂系统的第七军有"钢铁军"之称,北伐期间,如鹤生桥、丁玉桥之战,吴培福军大获全胜,以及北伐最关键的龙潭战役,白崇喜、李宗仁率军联合攻打孙传芳部, 扭转局势。白崇熙担任总参谋长、原敌东路军司令员后,率领第四军向北,直奔北京,完成最后的北伐。北伐期间,桂民军将领和士兵取得了巨大成就。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

北伐时期的白崇熙、李宗仁

抗日战争期间,广西派出100万军队,几乎占广西人口的十分之一,是全国各省兵力比例最高的国家。贵军抗日、英勇牺牲,桂系将军李宗仁、白崇熙指挥徐州战争、台尔庄大杰,击败了被日军称为"钢铁军"的师、冀谷师,打破了"皇家军无敌""三军毁灭中国"的神话,树立了抗日战争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将南京扫入了这个国家悲观的气氛。

20世纪30年代,桂国制度将广西建设成为地方自治的典范。

你对目前的白色禧年传记不满意,这促使你决定花十年时间写自己的父亲。不满的主要领域是什么?

白先勇:现在流行的白色崇禧,有很多假的,举个大人物的名字:

(1)通传聚焦于白崇熙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斗争。白先生被描述为一个野心勃勃、夺权的军阀。但蒋介石和白崇祺40年的冤情,关系极其复杂,纠缠极为,不是三个字,黑白分明,这就是为什么我和合著者廖彦波先生花了六年时间,广泛收集历史资料,写下了《40年的悲哀与喜悦:白崇熙与蒋介石》的起源, 本书分为三卷,共40万字。

(b)1948年末,蒋介石指挥国民党军队,在大陆失去政权。国民党宣传机构,一再诬陷谣言,说华中总司令白崇熙没有动,见死,徐伟不会救战,中国大陆媒体和散发的白禧,如程思远的《白春传记》,都这样说。事实上,白崇熙在第一时间(徐伟将战一周)就派出装备最精良的黄伟第12军在华中地区,共12万人前往徐州营救,途经安徽,在双堆被解放军包围后,黄伟被俘虏。徐伟将战斗,蒋介石全权指挥,承担最大的责任。国民党宣传机关诬陷白崇熙为军人,他为蒋介石感到抱歉。

(c)多年来,海峡两岸的媒体对白崇熙的死因有一句话:蒋介石的特工毒死了白崇举。这个虚假的谣言源于国民党退役特勤局正文中的一篇文章。自称是监视白禧特勤局的负责人的顾,被命令聘请一名护士在酒中下毒并杀死白禧。这个谣言完全是捏造的,顾体因为得罪上司叶翔被免职。负责监视白崇熙的人是项玉光。

白崇熙死于心肌梗塞,已得到医生的证实。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

《悲哀喜乐四十年》(三卷),白先勇、廖彦波著,天天书,2020年10月出版,1044页,港币$488.00

一般来说,假设儿子给父亲写了一本传记,这不可避免地是有偏见的。你和廖彦波先生在写作中如何做到对白崇禧的客观、平等评价?

白先勇:历史论述,作者对历史的看法或自己的观点,但使用历史资料,必须客观,不能随意加减。我和合著者廖彦波先生着手写《四十年的悲剧与喜悦:白崇禧与蒋介石》,我们的最高目标是写出一部"信史",在其中可以讲出可靠的历史资料。作为人子,可能会引起读者"尊重"的怀疑,但从儿子对父亲的憧憬,也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儿子对父亲的一生了解得最清楚,最深刻。我对父亲白崇禧将军说的话:我从来不怀疑他是一位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优秀军事战略家。

这本传记使用了哪些新的历史材料?

白先勇:我花了六年时间与合著者廖彦波先生一起在台湾海峡两岸、美国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共60万字,其中比较重要的新谜团有:蒋介石日记、吴忠信日记、徐永昌日记、陈成日记、钱大昭日记、 黄奕初日记,黄妲初回忆录。

台庄战争爆发后,白崇熙采取了阵地战、游击战和体育战在战术上紧密结合的方针,打赢了台庄之战。这是他个人的军事决定吗?您如何看待程思远传记中的观点?

白先勇:程思远的《白禧传》,很多观点,并不准确。抗日战争期间,白崇熙指挥所庄大杰,不能听从别人的指示。白崇熙本人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与日军作战,有自己的一套战略眼光。

白崇熙提出了"小胜换大胜""以时空",后来成为国民政府对日战的指引。怀特的观点是否受到《持久战争》的影响?

白先勇: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国民政府军委在武汉召开军事会议,副参谋长白崇曦提出"小胜大胜,有时间空间"的战略,以游击战辅助常规战争,使日军进行持久战争。这套战略被军事委员会采纳,成为国民政府对日的最高战略指导原则。据他的父亲白崇熙将军说,他提出了这个受拿破仑入侵俄罗斯启发的抗日战略。国民军和俄军的情况类似,面对强大的敌人,无法正面作战,只能利用国家的广阔空间,敌人会向内陆进军,延伸敌人的补给线,敌人要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敌人就会被打倒。据大陆学者杨天师等人介绍,白崇熙在1938年初提出这一策略,其内容与1938年5月底的"关于持久战"的演讲不一样。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

1943年,白崇熙(右前排)回到桂林的家中,与白先勇(前排左)和其他六个孩子合影留念。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

胜利后,白家的十二个人聚集在一起,前排前往白先勇。

学者们普遍认为,蒋介石的三个下场,都是由于桂朝制度强行上宫,这也是蒋介石的说法。你同意吗?

白先勇:评论员经常提到蒋介石三下场是桂系统强制宫廷的结果,这种说法被夸大了,其实蒋介石的每一个下场前提都是被大环境形势所迫。北伐期间,1927年宁寒分裂,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反江,如果江不下野,汉口唐胜之、张法奎等将领赶到南京蒋介石士兵,北伐必将处于危险之中,蒋国被迫不得已,是第一次下野。桂系统李宗仁、白崇熙等人没有主动逼蒋下台,而是反对蒋介石和武汉战争,因为孙传芳的军队看不起,随时反击南京、蒋介石和桂的人生差距。

1931年,蒋介石第二次被打倒,由于蒋介石在唐山软禁了立法会议长胡汉民,激怒了广东人民,陈继璇趁机树立反蒋旗帜,集结反蒋派,广西也加入了反蒋同盟。胡汉民被放回广东,继续反对蒋介石,此时,"九一八"事件发生,全国舆论哗然,蒋为联合,于12月25日辞去南京国事院院长兼常务理事第二下场。这场由广东、白人等领导的反蒋运动,只是随行人员。

1948年底,随着战争接近尾声,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白崇熙从汉口发来两封电报,河泉电力公司黑井向南京蒋介石提出敦促美国干预内战,划江治国。12月初,杜鲁门政府在斯图尔特·雷登大使的獠牙下秘密逼迫蒋介石来到中国。没有美国的援助,国家军队就无法继续战斗。白崇熙发电的初衷是不愿听任国民党政权的命运,美国挺身而出,蒋介石势必下台。这两封电报激怒了蒋介石,称《白禧》是"对威胁体系的背叛"。客观地说,白崇熙的两封电报绝不构成蒋介石下场的条件。江泽民的第三次被击落是由一个更紧迫的局势推动的。美国杜鲁门政府加紧切断美国的援助作为威胁,战争将结束,蒋介石明白国民党在大陆已经走了,于是他开始部署台湾作为"基地",任陈诚担任台湾省主席,12月底开始向台湾运送国库黄金, 空军飞机、海军舰艇也派往台湾。蒋介石离开大陆,把国库黄金运到台湾,总要对老百姓说"桂国制度逼宫"是最好的借口。李振英在回忆录中说,12月中旬,蒋介石召见他,透露自己的意图,李开复拒绝了,蒋介石坚持要李克强继任总统。

蒋介石和桂民贵之间有什么关系?

白先勇:蒋介石和桂的关系极其复杂,要分阶段划分。北伐初期,江泽民需要桂国制度的协助,中央政府和桂朝制度相处融洽,但北伐已经完成,贵国制度是高地震的主人,江泽民发动了江贵战争,桂国制度崩溃了。20世纪30年代,广西与中央政府对峙了六年。抗日战争时期,桂国制服从蒋介石的号召,隶属于中央政府,协助蒋介石抗日八年。战后,桂国体制与中央政府逐渐分裂,1948年,在副总统选举中,李宗仁击败了蒋介石选择的孙恪,蒋介石和桂体制完全分裂,以至于最终,蒋立斗争,水与火不入。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

白先勇第一次拜访了他父亲的坟墓,这是他自这本书写成以来的第一次访问。

蒋介石欣赏白崇举的才华,但"总是不能适应","不喜欢他",为什么?

白先勇:蒋介石建军黄埔后,他一直是军事领袖,蒋介石的政治才智、横截面,会一个接一个地成为政敌,但在军事上、战略上、指挥上不是它的导演。北伐南昌战役期间,江泽民亲自率领孙传芳部参战,战败,被白崇熙救出,白崇熙是军事战略家,经常以寡居者为胜,在战略上取胜,蒋介石懂得白崇基的军事天赋,但白崇煞却常常被怀疑, 就是所谓的双雄不能并肩站在玉亮复合体。江哥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得不重用白色的崇禧让他玩世界,但往往是武断的,"不守范围",于是北伐刚完,鸟儿做弓捉皮,兔子死狗做饭,然后白手,发动江桂战争,将月桂系打倒。

白崇熙如何看待蒋介石?

白先勇:白崇熙看蒋介石,恐怕也打几级,相当复杂。首先,北伐、抗日战争、内战、蒋介石都是领袖,而这些重大的战争目标,大方向是:推翻北洋政府,统一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白崇熙的战争目标和蒋介石是一样的,所以尊重他作为领袖,但白方璇的战略眼光往往与蒋芳璇特别为一致, 内战期间,东北四平街时,徐伟会打架,两人比较南北,反复争执,特别是在军事指挥部,江军经常交叉指挥,干扰前线指挥官的行动计划,白佰为此感到悲哀,在白心中,作为军事领袖,恐怕是信不信。

白崇熙和李宗仁之间有什么关系?中华民国的利益与桂国制度的利益相互矛盾,这与他们相矛盾吗?

白先勇:白崇熙与李宗仁的关系一定可以追溯到北伐、广西统一、新桂制以李宗仁、黄绍轩、白崇熙为首,所谓"广西三杰"脱颖而出,此后,北伐、抗日战争、内战、李、白两人在军事上合作。如北伐最关键的龙潭战役,战败孙传芳军,反日时期李、白共指挥,定下台尔庄大杰,扭转抗日战争潮流。在政治上,李和白在20世纪30年代共同统治广西,并将广西建设成为模范省份。李、白两人,长期合作,曾经有过很好的成绩,但最后渐渐摩擦,甚至分道扬镳,剪掉了长袍。

1948年,李宗仁宣布参选副总统,白崇祺反对,劝阻无效,白介石心目中副总统候选人已被指定为孙怸,李宗仁强势竞选,如果获胜,中央和桂属制度将分裂,后来,白英贵源,和李宗仁的个人感情,出来帮李竞选, 李宗仁打败了孙珂,中央和桂体制从此分裂,白宗仁自己承认,帮助李宗仁选副总统,他犯了一个重大的政治错误。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

白崇熙和时任代理总裁的李宗仁。他们即将分道扬镳。

1949年李宗仁当总统后,因为蒋介石无所作为,最后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李宗仁无视白崇举的劝阻,落下自己,不认罪,飞到美国,白宗仁不理解李的举动。李明博在美国频繁的反蒋言论让台湾的白氏感到尴尬。此后,李宗仁回到了祖国,白和桂在海外变得更加困难。

除了桂国制度在20世纪30年代在广西服役六年外,其他时期都参与中央军事,北伐协助蒋介石打天下,抗日战争中广西派出百万军队,广西儿童死亡,到最后一名士兵。总的来说,桂家的成员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今天的学者对中华民国历史的解释,通常把蒋介石看成是正统的,代表中央政府,习惯于从蒋介石的角度来评价中华民国人民是不忠的。这种观点有其局限性吗?你的传记是否试图以桂氏家族为中心重新诠释中华民国的历史?

白贤勇:在台湾常见的中华民国历史,可以说是两个蒋介石的历史,两个蒋介石个人史的扩展,当然是以蒋介石的父子为中心,以"中央"为正统,国民党内部的其他派系, 大多被视为异端邪说。例如,白崇熙在国民军中的地位,以及北伐和抗日战争各个阶段的军事成就,在两个蒋介石共和国的历史上被大大削弱和抹去。《父亲三部曲》是试图还原历史真相,恢复白崇禧在国家军队中的地位,去掉许多关于谎言的谣言和诽谤,比如徐伟将与白冲菊作战等等。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

《四十年的悲伤与喜悦》第三卷于1956年2月26日与白彰化的家人一起出现在《白崇禧》的封面上。

白崇禧在台湾,"既不是军事力量,也不是政权",非常不合时宜,毕竟安然无恙。为什么白崇熙最终会来到台北?

白先勇:白崇熙在国民军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在台湾民间,白因为"二二八"不得不到台湾讲道关怀,挽救了许多台湾人民的生命,人民感恩,在台湾民间有一定的名声。抗日战争期间,白崇熙被英美法等国政府授予伟大成就,在西方国家也有一定的声誉,当时美国"大使"卡尔·兰金与白国有私人关系,经常有接触。二十多年来,白崇熙一直担任伊斯兰协会主席,中国伊斯兰教领袖,世界伊斯兰国的知名成员。出于这些原因,蒋介石在各方的考虑下,不敢急于与白崇熙做爱。他的父亲白崇禧将军亲自告诉我,国民党高层曾告诉他,一旦台湾局势发生变化,国民党首先要处理的就是他自己。

是你父亲在台湾的经历,还是你台北男人的原型?《父三部曲》和《台北漫》之间有交流吗?

白贤勇:"台北人"是一部沧桑的文学史,《父亲三部曲》是根据历史书写的沧桑史。《台北漫》中的一些角色可能是他们父亲那一代的原型,但并非所有角色都局限于桂民海在台湾的遭遇。《父亲三部曲》可以说是《台北人》的历史演绎。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

二十一岁的白先勇(右)回到台湾外语系,白崇熙(左)身穿军装,在家与儿子合影留念。

这本传记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新的视角来理解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

白先勇:失去大陆的原因有很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中外学者和专家都曾讨论过,但最直接的原因是军事、军事战争已经失败,进一步引发了其他经济、政治等危机。虽然《四十年的忧愁与喜悦:白崇熙与蒋介石》的传记聚焦于蒋介石和白之间分裂而怨恨的复杂关系,但其背后的主题是突出军事战略思想的差异及其在战争期间的后果。1946年的四平之战与1948年的徐魏战争,是蒋介石与白崇熙战略思想分歧的明显例子,影响了大局,导致了国民军的失败。

许多人用蒋介石的日记来研究中华民国的历史。使用蒋介石日记时应该注意什么?

白先勇:蒋介石的日记出版后,许多研究中华民国历史的历史学家都引用了它。蒋的日记描写的历史事件部分,有其客观依据,这部分具有历史参考的价值,但他笔下的人物日记,往往基于他个人的主观好恶,失去了真实性,尤其是他被共产党打败后,避开了台湾时期的日记,往往暴露出其各种心理障碍, 偏执狂、痴迷者,如在日记中妖魔化白禧年,国民党在大陆军事失败。1966年12月2日,白崇熙去世,江在日记中写道:

昨天早上悼念白冲禧年逝世,其实这个人为党和国家腐化了一个大罪人。

因此,引用蒋介石的日记作为一个整体是不恰当的,应该保持客观判断的态度,以免被误导。

《台湾岁月》让我们看作一个父亲,普通人,白崇熙。你还记得,当你得到我父亲去世的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悲伤,而是震惊和敬畏。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父子关系?

白先勇:我的父亲白崇禧将军,心里有多个意象。首先,对我来说,他是一个英雄。在我的童年时代,父亲总是穿着戏服,骑着一匹高大的黑马,辉煌的胜利,那是岁月的胜利。父亲在家是倪的父亲也是父亲。父亲管教我们很严格,不让我们养成孩子的习惯,对我们的学业要求,也是"一步一步"的。我说过,我们在国内的位置是按学校成绩单排名的。但父亲也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因为我小时候得了肺病,病得很重,但幸运的是,父母照顾得很好,能够康复。所以我的父亲对我格外宽容。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

童年白先勇与父亲白崇熙

1966年,父亲成真,我首先感到震撼,因为父亲是英雄,英雄的死令人敬畏。

早在1970年代末,你就说过,你毕生的愿望是写一本能被公众接受的书。但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反英雄、反精英的时代,历史研究也强调社会史、流行文化史的写作。你正在写这本传记,强调战争和英雄主义的观点。为什么今天的读者应该阅读这本传记?

白先勇:中国的历史传统,从《史记》《汉书》《资本管理总书》这个源头往,一直以传记、历代兴衰、战争记载为主,相信这一中国历史的伟大传统会继续流传下来。《四十年的忧愁与喜悦:白宗菊与蒋介石》的传记,虽然白宗菊和蒋介石这两个人更重要,但书中描述了蒋介石和白军在国民党输给大陆方面的军事战略差异。国民党为什么失去大陆,是每个读者都渴望知道的历史事实。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

1963年,白先勇赴美国学习,白崇熙在松山机场看了最后一张照片。

(本次采访略有删节,白先勇的合作者廖彦波先生也为本文做出了贡献)

负责编辑:丁雄飞

校对:张良亮

继续阅读